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包括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断流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4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脾切断流术),对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者作为血栓组,未形成PVT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的变化。结果①49例患者脾切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一定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发现形成门静脉血栓15例,PVT发生率约为30.61%。血栓组断流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同上)升高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门静脉血液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的升高,且升高水平较高者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和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本病好发于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的病人.我院1993~2008年共施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302例,对其中47例术后并发PV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预测PVT的可能。方法自2003~2005年我院收治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82例,其中37例未行祛聚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的易患因素。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尝试预测术后PVT的概率。结果术后PVT患者9例(9/37,24.3%)。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在PVT患者中明显减缓(P<0.05),PVT患者的平均门静脉直径较无PVT患者增宽,但尚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t=1.845,P=0.074)。患者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值升高等在PVT与无PVT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结论患者年龄增大,门静脉血流流速减缓是PVT的易患因素。通过患者年龄、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流速预测PVT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预测PVT的可能。方法自2003-2005年我院收治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82例,其中37例未行祛聚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的易患因素。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尝试预测术后PVT的概率。结果术后PVT患者9例(9/37,24.3%)。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在PVT患者中明显减缓(P〈0.05),PVT患者的平均门静脉直径较无PVT患者增宽,但尚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t=1.845,P=0.074)。患者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值升高等在PVT与无PVT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结论患者年龄增大,门静脉血流流速减缓是PVT的易患因素。通过患者年龄、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流速预测PVT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 D)在早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门静脉高压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的48例患者,将术后PVT形成的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无PVT形成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第1、3、5、7、14天TpP、D- D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pP及D- D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3、5、7天TpP及D- 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第1天TpP及D-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D- D检测的灵敏度达84.6%,诊断符合率为81.3%,误诊率为22.7%;TpP检测的灵敏度高达88.5%,诊断符合率为75.0%,误诊率为40.9%。D- 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TpP为0.875;两者联合,其AUC可达0.912。结论 TpP、D- D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测定静脉血中血小板CD62P水平,并行血小板计数;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6例。术前实验组CD62P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实验组CD62P明显高于术前(P〈0.01)。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术前CD62P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CD62P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CD62P明显升高,且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度相关,可作为评判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危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的血栓,是断流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肠坏死后果严重。文献报道在肝硬化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中发病率为0.6%~2.1%,断流术后发病率为6.3%~39.0%。现将我院2002~2005年断流术后发生的17例PVT进行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16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肝功能、术式选择和术后血小板计数5项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31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式选择有关(P<0.05),与术后血小板升高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和术后血小板升高是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方法:对11例行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术中门静脉置管,直接经门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应用药物。结果:11例患者中术后1周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显示PVT 1例,经门静脉直接予尿激酶溶栓后门静脉100%再通,导管脱落1例,其余患者于术后3~4周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并辅以优质有效的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4.
脾肾分流加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术式。方法:采用脾肾分流加联合断流术即脾切除。脾肾分流,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食道下段离断吻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20例。术中连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的动态变化。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6-30个月。结果:术后死亡1例,随随例患者无1例再出血及发生肝性脑病。术后2个月行食道钡餐检查,食道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10例,明显好转2例。11例术前有腹水,其中2例术前大量腹水,10例术后2个月左右腹水消失,1例术前大量腹水者术后6个月腹水基本消失,术后6个月内彩色多普勒检查9例,均显示门静脉向肝血流,脾肾吻合通畅,无血栓形成,结论:脾肾分流加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既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而且联合断流术使断流更加彻底。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中西药联合防治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中西药联合防治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门脉高压症行门奇断流术后不用止血剂,并早期静滴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潘生丁,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和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长度变化.结果:治疗组门静脉系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早期使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能更有效防治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长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JC  Zhao J  Su QH  Zhang DH  Guo Y  Ji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24-526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05年8月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断流术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术后第3天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和前列地尔2周.对照组36例,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丹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定期观察PLT、PT、肝功能、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腹水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系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延长,均无出血倾向.结论 前列地尔在断流术后早期应用能有效、安全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腹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黄彬 《中外医疗》2012,31(31):140+142-140,142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1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出现出血5例,膈下脓肿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 d。结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观察,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之后通过门静脉抗凝溶栓来预防及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外科治疗的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12例,对其进行脾切除断流术的治疗,术中采取门静脉置管的方法,将肝素的0.9%Na Cl溶液20 m L直接通过门静脉注入实施抗凝治疗,手术后对患者密切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仔细地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结果本组患例者手术7 d之后进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检测,1例显示为PVT,通过门静脉直接进行尿激酶溶栓之后,100%门静脉再通,1例患者的导管脱落,余下患例在手术21 d~28 d皆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及对患者实施全面、科学的术后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杜绝PVT的发生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