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相榆地鼠感染阳性率为7/20.感染率比较高,感染途径主要为带虫野鼠粪便污染环境.排出的孕节片被中间宿主跳蚤、甲虫吞食,虫卵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具感染性的似囊尾蚴,地鼠吞食了带似囊尾蚴的饲料甲虫、跳蚤或跳蚤的粪便(因跳蚤吸血后即排粪)而感染,主要寄生部位在小肠.感染本虫的地鼠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但虫体之寄生无疑将会造成肠壁机械性损伤和虫体分泌毒素,势必不利于动物健康或致宴验反应异常,也是二级动物不允许存在的寄生虫体。  相似文献   

2.
Wistar大白鼠中,囊尾蚴病(Cystocercosis)极为常见,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曾有资料报告,其发病率可达80~90%(未发表资料)。本实验根据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解剖的八批共261只大白鼠统计,其发病率为48.7%(见表1)。检出的虫种属带形囊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系带形带绦虫(Taenia taeniaeformis)的幼虫。此虫长15~60厘米,在分类学上属绦虫纲,多节绦虫亚纲,圆叶目,带科,带属。猫为主要终末宿主,狗及其他肉食兽亦可受到感染,成虫寄生在小肠。大白鼠为中间宿主,幼虫主要寄生在肝脏,有时也可见于肠系膜。寄生在猫等动物的带形带绦虫,其孕节随粪便排出后,即释放出虫卵污染环境。大白鼠若吞食了含有  相似文献   

3.
笔者进行某项毒理学动物模拟试验时,发现试验大鼠肝脏有园形乳白色囊状物,其数目1~5个不等,分布于大鼠肝脏各叶。取囊状物剥离,肉眼可见如细挂面样乳白色扁平虫体,置于中号手术盘上抻直,约20~30厘米,尾端有一小豆粒大小的乳白色泡状物。细锯齿状体节链可辨认,有轻度的活动性。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头节有明显的吸盘4个及若干头钩。据形态学判定为带形囊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为弄清试验大鼠感染带形囊尾蚴的原因,笔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采自云南大理的6条人体带绦虫进行虫种分子鉴定.方法:对云南省大理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对6条人体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用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DNA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虫卵喂食2头幼猪(5×105/头),40d后解剖检查.观察囊尾蚴寄生情况.结果:6条人体带绦虫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 bp,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只在感染幼猪肝脏发现有囊尾蚴寄生,其他组织和肌肉内没有囊尾蚴寄生.结论: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6条人体带绦虫标本均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5.
大鼠囊虫病系由猫泡尾带绦虫(Hydatigena taeni-aeformis)的幼虫即带尾蚴寄生于大鼠肝脏而引起,在一般条件下饲养的大鼠中极为常见。但每只鼠的感染虫数多在10个以下。本文报告一例大鼠带尾蚴重度感染。病例雄性Wistar大鼠,14月龄,体重275g,外观无异常。剖检发现肝脏有明显病变。肉眼见鼠肝已失去正常形态,表面及肝实质内满布圆形或椭圆形的半透明白色囊泡(图1)。多数囊泡发育整齐,如黄豆大小;少数直径仅2~3mm,也有大如玉米粒者。各囊泡间仅存少量被虫囊挤压、分割成不规则块状或线状的肝组织。在  相似文献   

6.
斯氏狸殖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以斯氏肺吸虫囊蚴感染实验动物大白鼠,经15、25、37、60、91,110和125天分别解剖观察虫体在大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虫体检出率,结果大鼠在感染60天前只能查到童虫,91天后虫体可以逐步发育成熟并产卵。初步证实大白鼠是斯氏狸殖吸虫的适宜宿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及大鼠两种宿主的适宜性,为并殖吸虫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经口感染粪检肺吸虫卵阴性的实验动物家猫、SD大鼠。40d后检查粪便,观察排出虫卵的时间,90-112d内剖杀动物,回收虫体,计算获虫数及成虫率。结果实验家猫阳性感染1只,粪检出现虫卵的时间为感染后第50d;大鼠阳性者4只,排虫卵时间分别为感染后第68、68、70、70d。猫体内获虫8条,成虫率为87.5%;大鼠体内共获虫16条,成虫率为43.75%。结论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和大鼠的适宜性均比较好,这两种动物均可作为陈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终宿主。  相似文献   

8.
斯氏狸殖吸虫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家兔、小鼠、豚鼠和大鼠,25~120d分期解剖。重点观察肺部虫囊有无成虫及虫卵,以寻求适宜的宿主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的实验动物。检查结果家兔、小鼠和豚鼠在接种后死亡甚多。均未查到成虫,仅见童虫。接种38只大鼠,感染60d即在肺部出现虫囊;感染90d及110d的肺部虫囊检出童虫及少部分成虫;感染120d时,87.5%虫体成熟,且成虫及卵的形态与感染犬体的斯氏狸殖吸虫的形态相似。提示大鼠是建立斯氏狸殖吸虫动物模型的理想动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灌胃法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 SD 大鼠动物模型,观察台湾棘带吸虫寄生部位及对宿主肠道造成的病理变化。方法:按不同密度活囊蚴分别灌胃 SD大鼠,于大鼠粪便查到虫卵后,解剖所有大鼠,查找不同部位寄生成虫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解剖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置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囊蚴灌胃 SD大鼠感染6 d 后粪检可查出虫卵,各密度囊蚴感染 SD大鼠的成虫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内成虫检获条数分别为110,3条,差别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SD大鼠出现精神萎靡、腹泻症状、解剖可见炎性反应等。结论:用灌胃法能够成功构建台湾棘带吸虫感染 SD大鼠动物模型;台湾棘带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 SD大鼠的十二指肠部;台湾棘带吸虫短时间在大鼠消化道可引起急性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从锯齿华溪蟹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 ,以每鼠 30个囊蚴感染小鼠 ,于感染后 2 0~ 30 d分期解剖 ,检出虫体为小型童虫。同时将小鼠体内的童虫转种其它小鼠 ,5 0 d后解剖所检获的虫体出现虫体发育的分化。证实童虫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 ,为斯氏狸殖吸虫的感染期。  相似文献   

11.
玉溪地区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8—1993年的调查,玉溪地区鼠类体内寄生虫自然感染率为37.80%,查出寄生虫8种,血液内寄生1种(路氏锥虫);肝脏寄生2种(肝毛细线虫、链尾蚴);小肠内寄生5种(长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西里伯瑞列绦虫及未定名线虫2种)。主要鼠种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50.27%和43.08%,成年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未成年鼠,雌、雄鼠间的感染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四城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深圳市鼠类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笼捕后,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检查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检出寄生虫4种,链尾蚴(感染率为12.5%)、缩小膜壳绦虫(感染率为8.7%)、微小膜壳绦虫(感染率为2.7%)和管状线虫(感染率为8.2%)。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的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比较高。结论珠江三角洲城市中鼠类动物普遍存在寄生虫的感染,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等大都市的鼠类感染较高。  相似文献   

13.
王润辰  吴灿理 《医学争鸣》1989,10(5):309-311
凝胶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定量测定特异性抗体的新方法。以此法检测125份猪囊虫阳性猪血清,阳性反应118份,敏感性为94.4%。检测206份非流行区无囊虫感染的猪血清,阴性反应187份,恃异性为90.8%。本法具有操作简便、敏感、特异、不需用大型仪器等优点,适于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核酸疫苗pcDNA3-γcC1诱导囊尾蚴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树汉  郭瀛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1090-1091,I002
目的:观察核酸疫苗pcDNA3-γcC1免疫接种后动物宿主体内囊尾蚴的细胞凋亡现象,探讨治疗型核酸疫苗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囊尾蚴混合细胞,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免疫接种组、非接种组以及培养诱导对照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非接种组,且未经凋亡诱导的细胞核无凋亡所特有的阳性着色;经诱导或免疫接种组的细胞核均表现为极强的凋亡所特有的阳性着色。结论:首次观察到到疫苗接种后引起寄生生物细胞凋亡的现象,为阐明治疗型核酸疫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做反向间接血疑试验,检测人工感染猪囊尾蚴病猪体内循环抗原(CA)。结果表明,病猪体内CA出现时间、达到顶峰时间及CA滴度与猪感染猪囊尾蚴的数量有关。未经煮沸与经煮沸后的病猪血清中CA消长曲线基本一致。但前者较敏感,检出时间稍早,CA滴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青蒿琥酯片预防疟疾的效果,1991~1992年选择疟疾高发区——三亚市高峰乡福万水库和电站作为试验压,以户为单位将试验区人口分为青蒿琥酯片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1992年以1991年分组为基础,两组互相对换服药,增加人员以户为原则分别编入两组内。199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分别为77人与56人,1992年分别为75人与79人。试验组每周一次口服青蒿琥酯片100mg,1991年连服13周,1992年连服16周。结果:1991年试验组无发病,对照组发病率为8.93%(P<0.01);1992年试验组发病率为4.0%,对照组为13.92%(P<0.05);两年合计发病率试验组为1.97%,对照组为11.85%(P<0.01)。观察结果提示,虽然青蒿琥酯是一个速效而半衰期甚短的抗疟药,但是每周口服100mg对于疟疾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且未发现任何副反应。对于短期进入疟区作业的人群,采用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猪囊尾蚴期特异性抗原cC1基因,并进行高效可溶性原核表达。方法利用PT-PCR从猪囊尾蚴中获得cC1编码基因,T-A克隆后,将cC1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酶切、测序鉴定后将其转入宿主菌E.coli BL21(DE3)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表达的融合蛋白Ni+-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经快速液相蛋白层析分离系统检测其纯度。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对目的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RT-PCR扩增出的片段长度为1056bp,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经PCR、酶切验证,和预期的结果一致,测序鉴定与Genbank中cC1基因相比于423位存在1个同义突变。转化有重组质粒的E. coli BL21(DE3)经过0.05mmol/LIPTG 37℃诱导6h高效表达了占菌体蛋白总量60%的可为囊虫病患者血清识别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00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经Ni+-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纯度达94%。结论成功克隆并高效可溶性原核表达了猪囊尾蚴期特异性抗原cC1,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庭柱 《医学动物防制》2014,(3):317-318,321
目的对丹江库区不同环境鼠种群携带寄生虫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方法采用鼠笼法、鼠夹法捕获鼠类,并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群种类、鼠龄、性别鉴定和体表寄生虫调查。体表寄生虫搜集:将鼠提起尾巴置于清洁白瓷盘上方,由上向下用篦子梳理鼠毛以后搜集盘中的寄生虫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本调查共捕获各种鼠355只,有144只鼠体表携带寄生虫,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达40.56%;鼠笼法捕获活鼠寄生虫感染率高于鼠夹法捕获死鼠感染率(X^2=82.86)。结论鼠笼捕获鼠与鼠夹法捕获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不同。丹江库区鼠体表寄生虫携带率较高,存在传播相关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猪囊尾蚴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猪囊蚴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诱的免疫应答。方法将pcDNA3-AgB核酸疫苗肌注4-6周龄的昆明种小鼠,从2周后开始用ELISA方法小鼠体内IgG和IgG2a的水平。另外将该核酸疫苗注射C57BL/6小鼠,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用刀豆蛋白A(ConA)和特异性抗原刺激,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L-2和IL-4的水平,并观察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另外,将该核酸疫苗肌注瘦型仔猪进行攻击实验,计算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