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和对照组9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61例(62.2%),颈动脉斑块72例(73.5%);对照组96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21例(21.9%),颈动脉斑块45例(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3/2005-08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高血压1,2,3级分别为35,30,20例;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1,2,3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0.67±0.19),(0.86±0.24),(0.98±0.18),(0.59±0.13)mm,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②高血压1,2,3级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48±1.35),(8.45±1.41),(10.59±1.95),(4.57±1.02)mg/L,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8~1.0mm和>1.0mm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0.8mm者[(8.15±1.58),(10.63±2.15),(5.67±1.65)mg/L,P<0.05]。④高血压组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随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高血压3级高于1,2级(P<0.05)。结论: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②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和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覆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中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和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66例老年患者按照ABI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下肢动脉疾病组25例,B组为非下肢动脉疾病组41例,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随着ABI值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A组>B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疾病患者ABI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发展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早期预测下肢动脉疾病,适当升高ABI,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减缓老年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情况.根据IMT值将选取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2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21例(中膜增厚组),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20例(斑块组);另选健康查体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 MMP-2、TIMP-1及hs-CRP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 MMP-2、hs-CRP水平升高,TIMP-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中膜增厚组 MMP-2、hs-CRP水平升高,TIMP-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 MMP-2、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中膜增厚组,TIMP-1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中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清 MMP-2、hs-CRP升高及TIMP-1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 B 超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 、UA 变化.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增厚组 UA 为(324.4±97.5)mmol/L 、IM T 斑块形成组 UA为(330.1±97.4)mmol/L ,与 IM T 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 IM T 增厚组 hs‐CRP 异常率为47.1%,IM T斑块形成组异常率为51.5%,比 IM T 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 和血清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0例住院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组(混合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血脂、血小板活化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时照组、高血压病组比较软宽指数、三酰甘油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小板活化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等动脉硬化危险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的141例胸痛患者测定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SA) 及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ACS组、S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S组的斑块指数和Crouse积分显著高于SA组(P<0.01),SA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血清尿酸、hs-CRP、斑块指数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347、1.271、6.283,均与ACS高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尿酸、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对预示和诊断ACS及S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TNF-α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65.9±10.2)岁;同期选取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且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2~76岁,平均(64.6±8.2)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并同健康人比较。对血清TNF-α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示内膜回声增强变厚,表面粗糙,连续性差,有中断现象。可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粥样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为(51.4±6.6)μg/L,显著高于健康人(8.8±1.2)μg/L,P<0.01;高敏C反应蛋白为(8.8±0.56)mmol/L,高于健康人(8.3±0.43)mmol/L,P<0.01,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且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3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5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6例和颈动脉硬化组42例;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Hs—CPR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值、是否合并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Hs—CPR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PR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过程。其升高可能预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3/2005-08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高血压1,2,3级分别为35.30.20例;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1,2,3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0.67&;#177;0.19),(0.86&;#177;0.24),(0.98&;#177;0.18),(0.59&;#177;0.13)mm,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爹高血压1,2,3级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48&;#177;1.35),(8.45&;#177;1.41),(10.59&;#177;1.95),(4.57&;#177;1.02)mg/L,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8~1.0mm和〉1.0mm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0.8mm者[(8.15&;#177;1.58),(10.63&;#177;2.15),(5.67&;#177;1.65)mg/L,P〈0.051。④高血压组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随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高血压3级高于1,2级(P〈0.05)。 结论: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②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 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1].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3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压、Hcy、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组(n=41)、高血压2级组(n=64)、高血压3级组(n=62)。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结果,将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n=40)、颈动脉IMT增厚组(n=62)、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65),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分级(0~4级)。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0.05),高血压3级组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高血压2级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越高,患者的Hcy和hs-CRP水平越高。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越高,血浆Hcy、hs-CRP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这提示Hcy及hs-CRP升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冬  吴茜  陈刚  朱华强  向礼贤  张薇 《检验医学》2014,29(9):918-9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子,探索Hp感染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3例,检测其Hp感染状况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以Hp感染状况分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Hp阳性37例,阳性率达44.6%,Hp阳性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异常率及颈动脉形成斑块率均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LDL-C、Lp(a)、Hcy和hs-CRP 4项血清学指标均高于Hp阴性组(P0.05);Hp现症感染组LDL-C、Hcy和hs-CRP 3项指标高于既往感染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Hp感染能增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1年,监测其血脂水平及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及内-中膜层厚度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后患者TC、LDL—C、TG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减小,粥样斑块缩小。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及缩小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4-05我院收治的4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与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66),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硬化大小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颈动脉粥样内中膜增厚组(n=46)、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n=320),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和稳定性程度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46)、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85),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按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n=331)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组间进行一般资料比较;按尿酸水平分为正常尿酸血症组(n=66)、高尿酸血症组(n=385),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内中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间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的联系,稳定颈动脉斑块和无颈动脉斑块的颈动脉样硬化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优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1562C/T分型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测定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1.3 mm为粥样硬化斑块,根据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分别测定这两组患者的MMP-9基因1562C/T分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6,P=0.036).结论:MMP-9 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