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及他汀类治疗ACS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病人及30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0.01)。治疗3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IL-6,hs-CRP浓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炎症在ACS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ACS病人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常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 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代他汀治疗组(20 mg/d×4周)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P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P<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上述因子变化与ACS发病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ACS的疗效。方法:55例ACS患者随机被分为辛伐他汀组 (n=27例)和常规治疗组(n=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IL-6及NO检测。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结果:①ACS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NO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均<0.01);②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1),但两组的IL-6、NO水平仍与正常组的有明显差别(P<0.01);③常规治疗后,血清IL-6、NO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IL-6水平,升高NO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ACS)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组ACS病人6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病人40例,对照组为40名健康人,检测血清IL-6、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0.05);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42,P<0.01).结论 ACS病人血清IL-6和hs-CRP升高,其水平变化反映AC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观察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可能机制。方法:测定60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TC、TG、HDL-C和LDL-C水平。并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他汀亚组和常规亚组,2亚组均予常规治疗,他汀亚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3周后对他汀亚组及常规亚组再次采血测定上述指标,比较2亚组药物干预后血清IL-6、TNF-α、INF-γ、sI-CAM-1、hs-CRP的变化以及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S组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F-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与常规亚组比较IL-6、TNF-α、sICAM-1和hs-CRP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IL-6、TNF-α、sICAM-1及hs-CRP的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结论:测定血清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可了解炎症反应的强度。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症反应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稳定易损斑块的早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蔚  翁婷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64-16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住院的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常规组(30例)和他汀组(30例).常规组按照诊疗常规予以AECOPD常规治疗,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两组均于入院第1d和治疗1周后采用ELIAS方法测定血清IL-8、CRP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周后常规组与治疗前血清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血清IL-6、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AECOPD患者血清IL-6、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汪洁 《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各28例,两组均予溶栓剂、抗凝剂、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L-6和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上述指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即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俊泉  吕秀英 《山东医药》2007,47(22):40-41
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5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辛伐他汀通过影响ACI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从而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关系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3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MMP-9,放免平衡法测定IL-6水平,比较各指标在ACS中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CS组血尿酸、MMP-9、hs-CRP 、IL-6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尿酸外,MMP-9、hs-CRP 、IL-6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清尿酸、MMP-9、CRP、IL-6水平明显增高,且不同类型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越广泛,血清MMP-9、CRP、IL-6水平增高越显著,四指标联合检测对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6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加服辛伐他汀20mg,连服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认为辛伐他汀有明显抗炎作用;治疗ACI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5,(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夜间口服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为7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与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提高疗效,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hs-CRP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氟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金属基质蛋白酶-6(MMPs-6)的影响。方法将85例ACS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强化治疗组(45例)和常规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氟伐他汀80mg/d,对照组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hs-CRP、IL-6及MMPs-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hs-CRP、IL-6及MMPs-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8周与治疗前比较,强化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的hs-CRP、IL-6及MMPs-6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强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及MMPs-6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中,强化氟伐他汀治疗可通过显著降低血清hs-CRP、IL-6及MMPs-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更加有益于ACS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清sCD40L、MMP-2 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61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患者19 例及正常对照组30 例.随机将ACS 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33 例) 和常规治疗组(28 例),比较各组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 组与SA 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CD40L MMP-2、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ACS 患者血清sCD40L MMP-2及 hs-CRP 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0例稳定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血清MMP-9、CRP、IL-6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在ACS中的相互关系。结果ACS组血清MMP-9、CRP、IL-6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MMP-9与CRP、IL-6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外周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且其与CRP、IL-6相关,表明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ACS发病中的作用,可望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炎症标志物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B型尿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相关性的比较.方法 选取2009年4-9月158例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4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8 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2 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4 例,冠脉造影正常者3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清IL-6、MMP-1、hs-CRP及cTnI水平,并比较各组IL-6、MMP-1、BNP、hs-CRP及cTnI水平并分析 IL-6、MMP-1、BNP、hs-CRP及cTn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UAP组和AMI组血清 IL-6、MMP-1、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与AMI组、对照组与 SAP组血清IL-6、MMP-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BNP与hs-CRP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患者中IL-6及MMP-1与hs-CRP、BNP与cTnI分别呈正相关;ACS患者中hs-CRP与cTnI无直线相关.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高表达炎性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多生化标志物可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患者危险分层中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1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和与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0例对照者进入本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NP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ACS组中,BNP与cTNI和hs-CRP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67和0.91,P<0.05)。结论①血清BN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②ACS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程度与同期测定的血清hs-CRP、cTN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的影响及差异,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ACS住院患者113例,入院后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然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出院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同期测定30例健康者作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RP、IL-6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6例A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观察治疗效果,以及血清hs-CRP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脑心通胶囊在心绞痛的缓解率,以及降低血清hs-CRP水平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有效地缓解ACS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并能降低血清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4周)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