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腺病毒IκBaM(recombination adenovirus expression of IκBaM,AdIκBaM)预处理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预先皮质注射AdIκBaM,特异地抑制NF—κB的激活,分为皮质注射重组AdIκBaM组(A组)、单纯局部缺血组(B组)、假手术组(C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部脑缺血模型。应用红四氯氮唑(TTC)染色测定各组脑梗塞体积,免疫组化法观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1)A组脑皮质梗塞体积百分比明显小于B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2)C组细胞核中NF—κB p65的表达率明显小于A组、B组(P〈0.01),A组脑皮质的p65阳性细胞率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局灶脑缺血能使NF—κB p65活化并参与脑缺血损伤。AdIκBaM能特异抑制NF—κB表达,缩小脑组织梗塞体积,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NF-κB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各组采用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NSE含量及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脑缺血预处理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的产生,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耐受与药物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耐受的机制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炎症、热休克蛋白表达、腺苷、凋亡、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信号传导通路等。根据缺血预处理机制 ,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也可对脑缺血发挥保护作用 ,是神经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四逆汤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神经酰胺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四逆汤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脑组织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阻塞模型(MCAO),观察四逆汤对脑缺血大鼠丙二醛(MDA)和神经酰胺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模型组MDA含量和脑组织神经酰胺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四逆汤组能提高SOD的活性,减少MDA的产生(P〈0.05),降低神经酰胺含量(P〈0.001)。结论:四逆汤能对局部脑缺血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减轻氧化损伤,减少神经酰胺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诱导缺血耐受的内源性脑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做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选用百会穴进行针刺预处理.通过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病理学及微小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对缺血耐受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针刺预处理1、3、5 d均可对后续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产生保护作用,神经病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病理损伤减轻,以5d最为明显.结论 成功复制针刺-局灶性脑缺血耐受模型,针刺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耐受大鼠EPO mRNA和HIF-1α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方法采用两次线栓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预缺血10min后1、3、7、14、21d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后处死,通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脑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脑梗死体积缺血预处理组1、3、7d亚组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相应各亚组的梗死体积比较明显减小(P〈0.05)。RT-PCR显示缺血预处理组3、7d亚组EPOmRNA、HIF-1α mRNA表达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相应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EPO mRNA与HIF-1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0min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EPO及HIF-1α在一定时间窗内表达明显增多可能是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耐受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单是缺血,其他一些因素,如缺氧、低温、药物等也可引起脑对缺血的耐受;不同的缺血耐受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保护作用。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应激蛋白、凋亡以及一些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脑缺血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短时程的非致死性预置,可对抗随后脑组织的致死性缺血性损伤,即缺血耐受。近年来,有关脑缺血耐受的研究很多。本文就有关脑缺血耐受的预置方式及其相关的预置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耐受与药物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耐受的机制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炎症、热休克蛋白表达、腺苷、凋亡、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信号传导通路等。根据缺血预处理机制,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也可对脑缺血发挥保护作用,是神经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3硝基丙酸(3NPA)对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24只。各组再按缺血时间分为6h、1、2和4天4个时间点。结果在缺血后相同时间点,脑缺血预处理组与脑缺血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较脑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在脑缺血后6h出现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1~2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结论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可进一步加强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单是缺血,其他一些因素,如缺氧、低温、药物等也可引起脑对缺血的耐受;不同的缺血耐受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保护作用。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应激蛋白、凋亡以及一些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脑缺血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远隔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2种新方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对脑缺血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适当时机给予适当强度的远隔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可诱导脑组织缺血耐受,进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肢体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操作简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文章对肢体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血清脑红蛋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2只,各组采用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理变化及血清脑红蛋白的变化。结果脑缺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切片染色显示神经元损伤、坏死也轻于后者,血清脑红蛋白含量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脑红蛋白升高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特异性受体拮抗剂BN50739对实验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观察BN50739对脑缺血大鼠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脑含水量、脑组织抗氧化剂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BN50739治疗组大鼠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较单纯缺血组增加30%以上(P<0.01),同时BN50793明显改善了脑缺血再灌注期脑组织抗氧化剂活性及SOD活性,减轻缺血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元的坏死(均为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是脑缺血病理损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性介质,其受体拮抗剂BN50739对实验性脑缺血组织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各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含量及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梗死体积缩小、血清NSE含量降低,均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同时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亦较脑缺血再灌注组降低。结论阿司匹林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时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及缺氧预处理对HIF-1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缺血及脑缺氧预处理后HIF-1α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脑缺氧预处理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预处理组(8%O2、92%N2,3h)、局灶性缺血组、缺氧预处理+局灶性脑缺血组。其中后两组又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为6h、1、3、7d。应用普通病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脑缺血及缺氧预处理后HIF-1α表达变化。结果脑组织中HIF-1α蛋白及 mRNA表达可见于存活和坏死的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脑缺血缺氧诱导了HIF-1α的表达,以缺血周边区表达最为明显(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后HIF-1α在周边区表达增强,其表达可见于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胶质细胞,提示HIF-1α的激活转录是缺氧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的变化方面研究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青年(5月龄)和老年(20月龄以上)大鼠均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血浆和脑组织中ET、CGRP、NPY、NT含量。结果 老年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血浆CGRP低于青年对照组(P<0.01),老年模型组血浆ET含量高于老年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与青年对照组和老年模型组比较,老年对照组脑组织CGRP含量增高而ET和NPY含量降低。青年对照组血浆中NT高于老年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CGRP-ET和NPY-NT的平衡失调有关。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改变血浆中以ET占优势,脑组织中以NPY和ET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后,其脑组织内皮素(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Pulsinelli4-血管闭塞法的改良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顶叶脑组织内皮素(ET-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内皮素(ET-1)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P〈0.05)。结论脑缺血对大鼠脑组织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暴露于某种亚致死性损伤危险中,脑组织对后续发生的缺血产生了耐受。脑IPC的方式包括短暂性亚致死性缺血、皮质传导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低氧、加压氧环境以及化学药物诱导等。在缺血前进行的非缺血方式的应激预处理,称为交叉预处理(cross tolerance)。预处理通过低能量代谢、兴奋性毒性、与凋亡或感染相关的细胞保护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局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每组32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梗死体积、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Ca^2+含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辛伐他汀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P〈0.01),缩小梗死体积(P〈0.01),改善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并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活性(P〈0.05),提高COX活性(P〈0.01),降低脑组织线粒体Ca^2+的含量(P〈0.01),提高血清CGRP水平(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其抗氧化效应,提高脑组织线粒体SDH、COX活性及血清CGRP水平,减轻钙超载,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从而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