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后在心肝脏器的分布及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1周后将标记的MSCs通过大鼠舌下静脉注射至体内,细胞移植4周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其在心肝脏器的分布,并通过心脏超声及血生化检查观察两脏器的功能情况.结果 移植细胞主要集中于心肌梗死区域,且少量迁移至肝脏组织.实验组的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左心室EF、左室F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之间ALB及TBIL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s经静脉注射可顺利分布于心肌梗死组织改善心脏功能,且可迁移至肝脏组织,可能对肝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临床上保守的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治疗方法的不断提高,但都无法逆转梗死期坏的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经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先以球囊阻塞法制成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骨髓体外培养并扩增MSC,标记后经冠脉注入,1个月后核素心肌显像检测相对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灌注评分和射血分数、经导管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压力升高最大速率(LV+dp/dtmax)和压力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in)。并以NOGA电机械标测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心肌缺血面积,免疫荧光法分析MSC的植入和分化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细胞治疗组射血分数[(44.1±4.3)% vs (39.0±5.2)%,P〈0.05]、心肌灌注评分[(30.0±5.3)vs(41.8±8.8),P〈0.01]、相对心肌梗死面积[(28.6±4.7)% vs (33.5±3.4)%,P〈0.05]、LV+dp/dtmax[(1818±117)mm Hg/s vs (1611±115)mm Hg/s,P〈0.01,mmHg=0.133kPa]、LV—dp/dtmin[(1801±89)mmHg/s vs (1618±66)mmHg/s,P〈0.01]均显著增加,LVEDP[(9.4±1.7)mmHg vs(12.6±2.8)mmHg,P〈0.05]显著降低。病理检查发现细胞移植术后1月,原梗死心肌相关区域即可见带MSC标记物的新生心肌和血管,且该部分心肌表达阳性的肌凝蛋白重链、连接蛋白43、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MSC体外培养扩增后经冠脉植入可在心肌梗死小型猪心肌梗死相关区域分化为具有生理功能的新生心肌和血管组织,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猪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植入急性心肌梗死 (AMI)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冠脉转运的方法将幼猪自体骨髓MSC移植至AMI区 ,8周后观察MSC的分化、促血管生长情况 ,用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心肌灌注的改善及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的细胞表达β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和连接蛋白Connexin4 3,8周后 ,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 ,毛细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骨髓MSC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 ,并能促血管生成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402-403
目的探讨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时不同移植途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到我院诊治的33例心肌梗死患者,将3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17例,B组患者16例,A组患者采用冠脉移植方法进行移植,B组患者采用心内膜移植方法进行移植,对两组不同移植途径对患者治疗的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 A组17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的有13例,手术失败的有4例,B组16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的有11例,手术失败的有6例。采用心内膜移植方法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结论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采用不同的移植途径,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采用心内膜移植手术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凌云 《河北医药》2014,(19):2888-289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BMMSC移植组( n =20)和PCI组( n =20),同时于本院健康体检者中选取20例为正常组( n =20)。分别于干细胞移植术前、干细胞移植术后24 h、1月、3月、6月测定血管内皮功能激活的标志物ISCAM-1、SVCAM-1、SE-selection来评价内皮功能,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及6 min步行实验评定心功能。结果移植组和PCI组SICAM-1、SVCAM-1、SE-selectio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6个月后移植组SICAM-1、SVCAM-1、SE-selection水平显著低于PCI组( P <0.05),且2组均显著低于术前( P <0.05),高于正常组( P <0.05)。6个月后移植组EF和6 min行走试验显著高于PCI组( P <0.05),且均低于正常组( 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效果较为理想,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有促进作用,且显著优于冠状动脉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尽管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心室重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是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和支架植人术(PTCA+S)以及外科手术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仅能部分改善心肌血供、减少坏死心肌细胞的数量、缩小梗死范围,对已形成的瘢痕组织无能为力。尤其是大面积严重的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肌工作细胞大量不可逆丧失,最终必然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成为有效的治疗冠心病方法之一.但心脏移植存在供体不足、免疫排斥以及涉及伦理学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共对36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作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注射干细胞培养液组(对照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组)。抽取自体骨髓行干细胞体外培养,移植到兔缺血后肢,以ECT检测其血流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移植到兔缺血后肢,ECT检测显示在2周后移植组兔后肢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兔缺血后肢血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8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比较术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腹水等客观指标及食欲、体力、腹胀等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术后治疗组血浆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治疗组腹胀改善、食欲改善、体力改善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体骨髓源性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肝硬化可对患者肝功能、主观感受有一定程度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亚  王晓东  张德强  刘新晖  王科文  张锡庆 《江苏医药》2004,30(8):561-562,F00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选用不同代次的MSCs,使用条件培养基,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钙盐沉积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15d后可见细胞变为多边形,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染色阳性,形成钙结节,表现成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成功诱导人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在骨组织工程学方面MSCs作为种子细胞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方五旺  陈绍良  叶飞  刘煜昊  林松  单守杰  刘玲玲  阚静  王峰 《江苏医药》2004,30(4):252-253,I003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心肌内移植对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 30只小型猪制备AMI模型,实验组22只取骨髓分离MSC,体外培养扩增后注入至缺血坏死心肌周围,对照组8只输注等量生理盐水,1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存活心肌来源和功能性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存活率100%,存活心肌增加并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物,心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功能性蛋白质的表达。结论 AMI小型猪自体骨髓MSC心肌内移植后,梗死区出现MSC来源的新生心肌,并具有正常心肌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猪应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方法取滇南小型猪的骨髓液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两种方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绘制其生长曲线,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物学形状。结果直接贴壁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慢,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快,细胞培养后成梭形。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较单纯的直接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更高。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通过梯度分离获得成年大鼠MSCs,在细胞因子和氧化剂作用下对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诱导率。结果BMSCs被转化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estin。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所获得的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率高(49.7%)。结论bFGF、BHA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从5只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传代,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BMSCs干预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和BMSCs干预组建立EAU模型。造模成功后将0.1 ml细胞数为2×106/ml的BMSCs悬液经双眼玻璃体腔注射给BMSCs干预组。模型对照组经双眼玻璃体腔注射0.1 ml磷酸盐缓冲液。比较3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眼部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血清/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CD34和CD45(-)。正常对照组眼前节、眼底表现、B超及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未见异常。BMSCs干预组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及组织病理学分级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血清/房水中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干预组血清/房水中TNF-α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对兔EAU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房水中炎性因子TNF-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动物水平研究超声联合微泡增效骨髓干细胞(BMSCs)心肌移植的作用,为临床上提高心肌梗死后BMSCs移植效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12只中国家猪分别体外分离纯化BMSCs,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介入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14d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BMSCs;实验组先注入微泡后再注入BMSCs,同时行超声辐射。术后行磁共振检查;心肌做病理切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两组在心肌梗死区和梗死周边区磁共振上均见SPIO标记的BMSCs形成的低密度区;②实验组较对照组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③两组心肌超微结构无差异,但B1组见血管内皮间隙增宽。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增加自体BMSCs心脏的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转染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IRES-BMP2-VEGF165导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MP2和VEGF165双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转染BMP2、VEGF165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明显的BMP2和VEGF165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论转染BMP2和VEGF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同时表达以上两种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