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严重胃血吸虫病误诊为胃窦癌一例邱美珍患者男,54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月、恶心呕吐不能进食1周行胃镜检查。内镜下见食管中下段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未见静脉曲张。胃内食物残渣潴留,有腐败气味,蠕动差,胃角至窦前壁、胃窦小弯侧壁至幽门处粘膜僵硬似皮革样改变,...  相似文献   

2.
罕见巨大胃类癌一例曲伸谢延侠迟风香患者男,38岁。因上腹部胀痛、阻塞感2月余,伴恶心、呕吐7天,加重2天而来我院作电子胃镜检查。胃镜下见胃底粘液池内大量污秽潴留液,胃角、胃窦变形,胃壁僵硬,蠕动不佳,胃窦小弯近后壁见一约6.0cm×5.0cm半球形粘...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寄生蛞蝓虫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4岁,因上腹不适,胀痛,恶心半年,反复呕吐虫子三百多条,并伴有白色泡沫,间隔2~3 d呕吐一次,虫子最大的有3~4 cm长,小的0.5~2 cm,粗约1 cm。于4月11日来院就诊。查体:腹部饱满,上腹部明显压痛,胃区有震水音。行胃镜检查,见胃角上有一约0.8 cm×0.6 cm的溃疡,苔白薄,周边充血水肿,胃体胃窦粘膜广泛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4.
吴月凤  印慨等 《胰腺病学》2002,2(2):119-119
患者男,54岁。因右上腹胀痛7天收入院。患者于2002年2月13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无黑便。既往有糜烂性胃炎病史。无烟酒嗜好。超声胃镜检查见胃窦前壁有一 2.5cm×3cm大小的半球型隆起,表面粘膜光滑,中央有浅凹,诊断为“胃窦部占位(胃平滑肌瘤)”。2月25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平滑肌瘤切除术,术中切开胃前壁下部,超声刀沿肿瘤边缘完整切下肿瘤,急  相似文献   

5.
石彦  雷晓  蔡志民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7-677
患者男 ,62岁。因上腹部胀痛 3个月 ,加重伴上消化道出血 1h急诊入院。体检 :重度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正常 ,上腹部扪及一直径约 5cm的肿块 ,质硬光滑 ,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急诊纤维胃镜检查示 :胃体后壁靠胃窦处见直径 3 .0cm肿块突向胃腔 ,基底部见直径 1 .2cm溃疡 ,中间有搏动性出血 ,局部应用止血药无效。诊断为胃体黏膜下肿瘤基底部溃疡伴大出血。遂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中见病变位于胃体后壁近胃窦处 ,8cm× 6 .5cm× 4cm大小 ,呈外生性生长 ,浆膜面静脉迂曲怒张 ,但尚未侵出。除基底部有一直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4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40岁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胃底腺息肉更多见于女性。主要病理类型依次是: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发生部位依次是胃底、胃体、胃窦、贲门、幽门。1 cm的胃息肉最多。≥1 cm的胃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胃息肉多见于胃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最多见于胃底,增生性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息肉多是胃底腺息肉,≥1 cm的息肉多是增生性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增生性息肉和2例腺瘤性息肉被检出异型增生,发生部位主要在胃窦。结论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活检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内镜:胃窦大弯见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neuron-specific-enolase]。 例2 男,46岁。患者无不适,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既往无肝病史。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及,脾脏不大,肝功正常,HBsAg(-)AFP<25μg/L,内镜示:胃体大弯0.3cm×0.5cm溃疡,边界清,周围粘膜皱壁粗大,呈颗粒状。活检证实胃类癌。NSE( )。 例3 男,60岁。因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消瘦2个月入院。疼痛无规律,无反酸、嗳气,2个月来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5kg。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剑下压痛。上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后壁2cm×1cm充盈缺损。内镜:体大弯侧见2cm×1.5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轻度糜烂,活检证实为胃类癌。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腺管异位于胃壁少见,发生于老年人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诊治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72岁。因上腹部不适,与日加重2月而入院。既往有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史二十年,三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穿孔行修补术,术后一直感觉上腹部明显不适,有饱胀感,近2月来症状加重。无恶心呕吐及黑便。体检:腹平软,剑突下轻度压痛,全腹未扪及包块。消化道钡剂检查:食道及贲门未见异常,胃窦部变形,粘膜破坏、紊乱,蠕动消失,扩张度差。十二指肠球部变形,二、三段正常。印象:胃窦部癌。剖腹探查未见胃部有明显肿块,胃窦部表面有局限性隆起,行胃大部切除。标本检查:胃窦小弯粘膜面有一丘状隆起,范围2×2cm,表面未见异常,切面见该处胃壁增厚,粘膜下及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治水平,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我们于1993年5月~1997年2月对172例胃癌患者由手术者亲自胃镜检查,收效显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男131例,女41例。年龄27~76岁,平均53岁。部位分布:胃窦癌146例,胃窦癌累及胃体10例,胃体癌5例,胃体癌累及胃底贲门2例,胃体癌累及胃窦1例,胃底贲门部癌6例,胃底贲门部癌累及胃体1例,革袋胃1例。组织类型:高、中分化腺癌72例,低分化腺癌92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2.结果:本组胃镜病理活检阳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胃息肉为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其发生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结果:共纳入胃息肉患者464例,男女之比为0. 31∶1。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息肉类型、息肉部位有关(P 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 0. 05)。胃窦与非胃窦部位之间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炎症性息肉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女性胃息肉患者多于男性,胃息肉主要位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  相似文献   

11.
例1,男,45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余年,近一个月来加剧伴解柏油样便2次,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收入病房。胃镜检查:胃窦大弯距幽门3.5cm处见一3×2×1.5cm隆起性肿物,其表面有一直径0.5cm大小的溃疡,活检报告为慢性炎症。住院治疗20多天,因效果不佳,大便潜血持继~,转外科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胃粘膜缺损溃疡形成,其底和肌层中及周边胃粘膜下可见胰腺组织、腺泡及导管,诊为胃异位胰腺继发溃疡。例2,男,54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20余年,近二个月来疼痛加剧,胃纳减退、消瘦。胃…  相似文献   

12.
胃类癌三例报告赵伟东张再厚薛迪强汪鸿志例1男,55岁。上腹部隐痛不适一年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胃镜:胃窦大弯侧见一1.5cm×2.0cm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呈红黄色,中央见0.3cm×0.3cm溃疡,活检证实胃类癌。NSE(neuronspeci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1年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胃幽门管溃疡A1期、慢性胃炎,给予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行上腹部强化CT示胃幽门区胃癌并肝脏、腹腔淋巴结多发转移,复查胃镜示胃窦占位、糜烂性胃炎,病理结果示胃窦神经内分泌癌,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癌并肝脏、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进展迅速,最终死亡。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预后较差。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帆  赖沙毅  王红 《心脏杂志》2009,21(2):288-288
1临床资料男,58岁,因腹痛、腹泻2 d就诊于消化科.患者上腹部出现持续性胀痛,伴腹泻,解黄色水样便,上腹部闷胀、气紧、出汗.心电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交界性、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ST-T改变.拟冠心病收入.1982年因胃溃疡行胃大切切除术,1994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2年.  相似文献   

15.
胃食道一点癌3例黄重发,吴海燕例1,男,56岁。因上腹不适3月余作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粘膜粗糙,有一米粒大颗粒,予活检一块摘除。病理报告示腺癌。一周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胃窦未触及肿块。标本胃壁未见明确包块,胃窦粘膜粗糙。胃小弯脂肪组织内未查见明显肿...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6岁,上腹部疼痛、发热1周,自觉上腹部进行性膨隆3d。体检:上腹部触及一包块,有压痛,反跳痛不明显。B 超示胃壁内占位5cm×6cm,有液性暗区,包膜完整。胃镜示胃窦部巨大黏膜下隆起,几乎占据整个胃窦腔,质地较软(图1),活检钳轻触有弹性感,用 Olynlpus NM-8L-1型注射针刺入肿块表面黏膜内,挑开一小切口,插入活检钳,反复开合瓣口,撑开包膜,即见大量脓液涌出。患者上腹胀痛迅速消失。将胃镜对准切开处持续吸引,肿块迅速缩小,胃窦腔完全显露。脓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无脓液溢出。内镜通过切开处进入脓腔,见腔壁组织呈蜂窝状结构改变,巢壁上血管清晰(图2)。胃脓肿腔内灌注庆大霉素16万 U,术后全身予抗生素治疗1周。整个诊疗过程中患者  相似文献   

17.
消化内镜下标记钛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年引进标记钛夹技术以来,我院对31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内镜检查时,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打上标记钛夹,取得了满意的定位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1例中,胃癌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79岁,平均66岁。浸润至胃体的贲门胃底癌3例,浸润至胃角下方的胃底胃体癌2例,浸润至胃角上方的胃窦癌3例。大肠肿瘤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7~81岁,平均54岁。直肠癌7例,其中3例同时伴有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良性息肉,乙状结肠癌与降结肠癌各3例,降结肠密集多发息肉1例,横结肠密集多发息肉波及至降结肠1例,横结肠肝曲癌2例,波及至结肠肝曲的升结肠癌5例,波及至升结肠的回盲部大面积绒毛管状腺瘤1例。 2.使用器械:Olympus HX-5QR-1型钛夹放置手柄,MD-59型标记钛夹。 3.方法与结果:内镜检查中发现肿瘤与其浸润边缘位于标记性位置不明显的部位(如胃体各壁的中部)、游离性比较大的部位或者癌瘤附近有良性肿瘤可以术中同时切除,则当即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各打标记钛夹1~2个。放射科医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70岁。因上腹胀痛 1周来我院就诊。检查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巩膜无黄染 ,腹平软 ,剑下无压痛 ,腹部未触及包块。胃镜诊断胃窦炎。B超示胰头处见 1个 4cm× 5 cm实性肿物。临床诊断 :上腹部肿物 ;胃窦炎。患者转外地行 X刀照射治疗 2周。 4周后出现上腹剧痛 ,呕吐鲜血 1 5 0 0 ml。速到我院就诊 ,行急诊胃镜检查见胃窦巨大溃疡 ,覆厚苔 ,周围粘膜糜烂充血 ,胃内见新鲜血潴留 ,镜下给予 8mg%正肾盐水冲洗、局部喷洒凝血酶 1 0 0 0 U。取病理送检。收住院治疗 ,临床诊断胃窦溃疡并出血。给予法莫替丁静脉滴注 ,未再呕血 ,3d后病理…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5 1岁。头晕乏力 4个月余 ,伴活动后心悸、气急 ,双下肢浮肿。体检 :贫血貌 ,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5 0 g/L ,大便隐血阳性 ;上腹部CT示胃底小弯侧壁增厚 ;GI示胃窦部乳头状瘤 ,贲门口结节状凸起 ;胃镜直视下见贲门口广基息肉状新生物 2枚 ,胃窦部以幽门口为中心 ,见大量葡萄状新生物 ,表面有糜烂 ,拟诊为进展期胃窦癌 (图 1) ;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为黏膜慢性浅表性炎 ,黏膜下黏液腺体增生。给予输血、止血等治疗后 ,症状有所好转 ,但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 ,胃窦部前后壁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提高对胃癌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9年确诊的419例胃癌(胃底贲门癌137例,胃窦癌152例,胃体癌91例,胃角癌15例,全胃癌13例,残胃癌11例),结合临床表现,手术所见,病理活检对内镜与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并分析胃钡餐检查误、漏诊原因.结果经胃钡餐造影检出胃癌298例,与病理符合率71.12%,误、漏诊121例(28.88%).X线钡餐与主要表现为①癌肿区粘膜皱襞紊乱、中断、破坏;②胃壁增厚,僵硬,蠕动,扩张度消失;③不规则充盈缺损及癌性龛影.204例同时进行内镜检查,检出胃癌167例,检出率81.86%结论内镜检查明显优于胃钡餐造影检查,尤其对早期胃癌诊断更显示其优越性.提出在行胃钡餐检查时,双对比法与传统法密切结合,是避免胃钡餐检查误、漏诊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