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种。胃居中焦,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与脾胃相为表里。胃痛初起多为实证,其病位在胃,或肝胃吲病,或脾胃同病,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病。胃痛实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饮食停滞、淤血停滞、寒邪客胃和湿热中阻6个证型。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癌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时归属本病范畴。笔者从肝论治该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痛为主动症.常伴有上腹部胀满,暖气吞酸,饮食不适等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及部分胰腺和胆道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动症者.均属本病的范畴;现代名老中医对胃脘痛的辨治和用药方面有许多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4.
潘万雄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12-1013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以胃脘部疼痛(隐痛、胀痛、甚或剧痛)为主症,并伴有腹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头晕乏力等症。常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发作,与胃肝、脾关系密切,而且临床以本虚标实证居多。笔者运用中医辨证,采用调理胃、肝、脾3脏的5种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且远期疗效巩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朝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3-1434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乃临证之常见病及多发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临床症状,从寒热虚实进行辨治,力求抓住疾病本质,拨冗见真,除繁就简,常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心得总结如下,以襄同行。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笔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满意。叙及体会如下。1肝胃不和症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胃镜下见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或有胆汁反流。治宜舒肝解郁,理气和胃。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胃脘痛,缠绵日久,病情往往错综复杂,治疗殊难奏效。余在临床三十余年中,历治此病较多,兹撮其要,略谈...  相似文献   

8.
王芸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07-1008
胃脘痛属临床常见及多发病症,病机关键为胃阴不足、气滞血瘀、脾胃气虚或湿浊中阻。现将笔者分型论治体会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9.
耿献琳 《光明中医》2000,15(5):10-1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然二者不能等同 ,中医受历史条件所限 ,只得以症测病 ,以症辨证。历代医家 ,近代名医多从“三消”立论 ,以阴阳论述病机。实践证明 ,糖尿病 ,一部份病员有“三消”症 ,还有相当一部份并无“三消”可言 ,而以血液等检测方法来确诊。其治若以“消渴”之论去套治 ,不以辨证为其要 ,则治之无功矣 ;愚以为 ,单从“三消” ,“阴阳两虚”而论治 ,不足以指导临床辨治 ;分型过多既不切合实际又过于繁琐。笔者临证 40余载 ,所治其病难以计数 ,今从实践总结治疗六法 ,尽管不能概其全貌 ,然以此为准 ,进行灵活辨治 ,足资可用矣 ;…  相似文献   

10.
11.
王林玉  范翼湘 《光明中医》2009,24(11):2170-217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甚时牵连胁背或兼见神疲乏力、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差、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大便溏薄或便秘,甚则呕血便血等。中医胃脘痛包括了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消化道息肉等。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缠绵,变化多端,治疗亦颇为棘手.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六法辨证施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夏少平 《河南中医》2004,24(4):26-26
胃脘痛简称胃病,《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称“心腹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常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现结合临床病例谈谈治疗胃脘痛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4.
补气散瘀法治疗胃脘痛19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它包括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学认为胃脘痛的辨证分型为:寒邪犯胃、肝胃气滞、胃热炽盛、食滞肠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本组病例均为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灼痛、嗳气吐酸、厌食  相似文献   

1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而致。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痛即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痛入络,即成淤滞胃痛;胃痛日久,迁延不愈,由胃及脾,由实转虚,即成中虚胃痛。1疏肝理气和胃法症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食后痛甚,甚至牵引胸背,痛无定处,嗳气频繁,或嘈杂吞酸,胸闷食少,…  相似文献   

16.
冯海鹏 《光明中医》2011,26(7):1445-1446
胃脘痛多因寒凝、食积、火灼、气滞、血瘀、阳虚胃失温阳、阴虚胃失濡养等原因导致胃受纳腐熟之功失常,胃失和降而致。其病位虽在胃,病机却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常,  相似文献   

17.
徐学义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擅长对脾胃病的辨治诊疗。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现从"首要审辨虚实""次当厘清脏腑""治疗重在调理气机"等方面总结徐老对于胃脘痛的辨治思路;并结合具体病案,针对不同的证型,概括徐老"散寒温胃,行气止痛";"调气和胃,泄肝清中";"疏血活络,理气安痛";"益气补脾,寒热平调";"滋养胃阴,补而兼行"的治胃病五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辨治经验,提出了诊病要每病细参,寻因为主;辨证应分虚实、辨寒热,明气血;治病以疗气血为首,以通为顺;并注重病中、病后调护。  相似文献   

19.
高翔 《中医研究》2020,(3):47-50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国医大师唐祖宣指导下,经过临床实践,认为胃脘痛主要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素体脾胃虚弱,其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包括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逐渐总结出治胃六法,即疏肝平胃、通降顺胃、温阳化胃、解郁清胃、消导安胃、健脾益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