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肝素液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对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术毕前将浓度为20U/ml肝素乳酸Ringer液冲洗前房,手术结束时应用乳酸Ringer液灌吸前房,将残留的肝素吸出,对照组用相同液灌吸前房。结果:对照组反应性色素膜炎,人工晶体表面颗粒状纤维蛋白沉积,纤维蛋白膜,术后三月后囊混浊等均高于实验组。结论:肝素对儿童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告老年性的白内障72只眼行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5只眼术中于林格氏液中加入肝素,7只眼作为对照,肝素组有1只眼于术后1天出现前房出血,量较少,于第三吸收;对照组术中有1只眼出现前房出血,量不多,待其出血自行停止后,用针将血块吸出。其后未发生出血。出血情况二组差异无显著性,人工晶体前膜形成及后囊混浊情况肝素组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r-干扰素(r-IFN)对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前表面膜和后囊混浊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老年性白内障病人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r-干扰素组,即在行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时,用含r-干扰素4×103 IU/mL的Ringer's液冲洗前房皮质;对照组为在行现代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时,用不含r-干扰素的Ringer's液冲洗前房皮质.结果 术后6个月时r-干扰素组病人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r-干扰素可作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防治后发障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报告老年性白内障72只眼行囊升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5只眼术中于林格氏液中加入肝素(25u/ml);37只眼作为对照.肝素组有1只眼于术后1天出现前房出血,量较少,于第三天吸收;对照组术中有1只眼出现前房出血,量不多,待其出血自行停止后,用针将血块吸出.其后未再发生出血.出血情况二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人工晶体前膜形成及后囊混浊情况肝素组少于对照组.术后半年时肝素组视力为0.68±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0.22(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植入人工晶体是否处于中心位置与术中前囊膜切开方式的关系。方法 :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前囊膜切开法采用了连续环状撕囊法。结果 :3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例中 ,主要并发症术后发生后囊松弛 3例 ,均发生在术后 1周内 ,尤其在术后 1~ 3d症状明显 ,患者出现近视、前房变浅、后囊向后膨隆 ,眼压可达 40 mm Hg以上。结论 :采用了连续环状撕囊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防止了囊膜切开边缘放射状撕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为510例老年性白内障行现代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检查视力、眼压、眼底等,随访8-24个月。结果:术后角膜内皮混浊、皱折296例,占58.04;前房炎性反应79例,占15.5%;晶体前膜21例,前房出血8例,眼压高12例,瞳孔散大6例,移位12例,人工晶体偏位14例,后囊膜混浊4例。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熟练,器械反复进入前房,以及进入前房的物质质量不可靠,操作熟练,进入前房稳定的物质质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人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时应用肝素对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人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使用浓度为25u/ml肝素灌注液.观察术后第1、3、6个月各组晶状体后囊混浊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1个月,对照组有3只眼出现后囊混浊,实验组有1只眼出现后囊混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有13只眼出现后囊混浊,实验组有3只眼出现后囊混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有19只眼出现后囊混浊,实验组有5只眼出现后囊混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含有肝素的灌注液可减少前房炎症反应,抑制后发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素点眼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混浊的作用。方法 :在 2 4只兔建立白内障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肝素点眼组和对照组 ,行双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10 0例 ( 10 0眼 )老年性白内障 ,随机分为肝素点眼组和对照组 ,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术后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观察角膜、前房及后囊混浊情况 ,并对兔后囊膜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肝素点眼组与对照组前房反应及后囊混浊眼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素可减少早期前房反应 ,抑制后囊混浊的形成 ,为一种简便、安全而有效的预防后囊混浊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9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采用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和5.5mm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视力、前房炎性反应、手术性角膜散光和后囊膜混浊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前房炎性反应无显著差异,3.2mm切口组比5.5mm切口组引起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小(P<0.05)。术后半年5.5mm切口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而3.2mm切口组未见后囊膜混浊。结论: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结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手术性角膜散光,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t-PA对于白内障囊外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残留晶体皮质及纤维蛋白渗出的作用。方法:在的卡因表面麻醉下,在裂腺灯观察下,用1毫升注射器从角膜缘内1毫米处刺人前房,抽出0.2毫升房水,注入t-PA16微克,点四可膏,包扎术眼。结果:26例患前房内注射t-PA后,残留晶状体皮质全部吸收,视力明显提高。结论:t-PA能使残留晶体皮质迅速吸收,且无前房出血膜损伤等副作用。在预防、治疗白内障囊外除术后后发障以及纤维蛋白渗出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49眼)3~7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3例(26眼)和治疗组20例(23眼)。对照组患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比较2组患儿术后眼压(IOP)、前房深度、后囊浑浊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随访49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5者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前房深度明显升高(P<0.05),后囊混浊程度明显减轻(P<0.05)。2组患儿IOP及角膜内皮水肿(CE)、前房闪辉(ACF)和前房纤维素样渗出(ACCE)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前房深度和后囊混浊程度,更有助于患儿术后视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 8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植入后注入地塞米松针0.5 mg,对照组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以维持前房.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和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d、7d、14 d眼压水平虽有一定波动,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囊浑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前房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应用可减轻角膜水肿和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且可减少后囊浑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使用两种不同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40例60眼,采用MI60人工晶体19例31眼为A组,MA60MA人工晶状体21例29眼为B组,对比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1),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房深度增加值大于B组(P<0.05).2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采用MI60人工晶体相较于MA60MA人工晶体能够维持更深的前房深度,减少后囊膜皱褶和后囊膜混浊的发生,降低对玻璃体视网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 探究后巩膜葡萄肿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7 例(63 眼)行白 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伴高度近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分研究组(26 例共 28 眼,合 并后巩膜葡萄肿)和对照组(31 例共 35 眼,单纯白内障伴高度近视)。对比两组术前眼轴,术后 3 个月眼轴、中轴区晶状 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最佳矫正视力(BCAV)、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人工晶状体囊袋偏心量 及倾斜角。结果 研究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眼轴长度、术后 3 个月BCAV、裸眼视力数值(logMAR)、MAE、水平及垂直 方向的倾斜角、前房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或 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巩膜葡萄肿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时应关注 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内对控制儿童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白内障患儿行小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4例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另34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3、d、7d房水混浊及纤维蛋白渗出及纤维膜形成情况。结果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微粒组房水混浊程度及纤维蛋白渗出及膜形成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使用过程中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地塞米松缓释微粒植入前房用于儿童白内障控制术后炎症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素表面处理人工晶体(Heparin-Surface-Modifide IOL简称HSM-IOL)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儿童白内障鹗2行针吸术,12例植入HSM-IOL,13例植入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体(Polymethyl Methacry-late IOL简称PMMA-IOL),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前节反应及后囊混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组术后视力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24只眼)随机分为眼用平衡盐液组(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药物实验组),每组6只兔(12只眼),在全麻下进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和60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置于-8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术后兔眼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3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两组兔眼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房水中IL-1β和TGF-β含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月实验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实验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ATRA可抑制房水中IL-1β和TGF-β的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无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2例32眼无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随访6~35个月的结果,分别论述了选择性Ⅱ期植入人工晶体,计划囊外摘除术中后囊破损Ⅰ期植入人工晶体,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作者的体会,提示:无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鄢秀菊  刘刚  李立  周希嫒 《重庆医学》2004,33(8):1196-1197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晶体后囊不存在时,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及方法.方法对重庆市"视觉第一,中国行动"2 220眼白内障复明手术中98例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缝袢固定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随访7d~42个月.矫正视力≥0.5者79例,占80.61%.结论在大规模白内障复明手术中,对于外伤性白内障晶体后囊不存在、伴有前节结构紊乱的术后无晶体眼及曾经行白内障囊内摘除等无晶体囊支持的患者,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