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白细胞介素1β和细胞黏附分子1可介导中性粒细胞浸润,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目的:研究大黄素甲醚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9/12在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91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组以及大黄素甲醚20mg/kg组和大黄素甲醚40mg/kg组,前二组分为再灌注6,12,24,48h时间段组,后两组又分为脑缺血再灌注12,24h两组,每组为7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黏附分子1。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及细胞黏附分子1的阳性表达。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h达高峰,随之开始逐渐下降。大黄素甲醚40mg/k组再灌注12h及再灌注24h,以及20mg/kg组再灌注12h病变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含量与模型组相应时间段比较明显降低(P&;lt;0.01)。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可见少量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黄褐色反应物出现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细胞膜上。缺血再灌注24h可见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并逐渐加深(积分吸光度值31.89&;#177;4.38;面密度值0.0185&;#177;0.0031)。大黄素甲醚40mg/kg组再灌注12h(积分吸光度值13.33&;#177;6.12;面密度值0.0076&;#177;0.0022)、24h(积分吸光度值20.04&;#177;4.65;面密度值0.0129&;#177;0.0036)以及20mg/kg组再灌注24h(积分吸光度值23.73&;#177;4.51;面密度值0.0141&;#177;0.0038)梗死灶周边的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与相应时间段的模型组比较明显较少(P&;lt;0.01或P&;lt;0.05)。结论:大黄素甲醚能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缺血脑组织中介导炎症病理过程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进行。取Wistar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再灌注组、缺血+神经节苷脂组、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5组,每组12只。①造模:除假手术组外,4组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者栓塞大脑中动脉。缺血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注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24h。②给药:各组于缺血前30min和缺血后即刻经腹腔注射给药,神经节苷脂组给予神经节苷脂组水溶液(30mg/kg),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③观察指标: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面密度表示)及其mRNA[用相对吸光度值(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平均吸光度值/内参平均吸光度值)来表示]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面密度:在假手术组鼠脑组织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0.142±0.031,0.020±0.011,0.078±0.017,t=4.437,3.154,P<0.01)。②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相对吸光度值:在假手术组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1.364±0.028,0.266±0.041,0.791±0.038,t=2.804,3.542,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害,具有明显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阻断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由细胞间黏附分子1介导的的炎症反应,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将造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脑缺血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②再灌注组:同前造模,于缺血6h回抽尼龙线开始再灌注。③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处理同再灌注组,再灌注同时经颈内动脉注入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1mg/kg。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于再灌注48h在麻醉状态下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白细胞浸润数,炎症反应;各组剩余3只大鼠同时间麻醉状态下处死,四氮唑红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98±35),(450±73),(417±46)个/mm2]。②脑白细胞浸润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和脑缺血组[(8.5±1.7),(28.7±5.9),(16.3±4.6)个,P<0.05]。③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6.4±2.5)%,(42.5±3.5)%,(36.6±4.1)%]。结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后所伴发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在炎症损伤环节上可延长大鼠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缺血脑组织中介导炎症病理过程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进行。取Wistar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再灌注组、缺血+神经节苷脂组、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5组,每组12只。①造模:除假手术组外,4组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者栓塞大脑中动脉。缺血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注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24h。②给药:各组于缺血前30min和缺血后即刻经腹腔注射给药,神经节苷脂组给予神经节苷脂组水溶液(30mg/kg),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③观察指标: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面密度表示)及其mRNA[用相对吸光度值(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平均吸光度值/内参平均吸光度值)来表示]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面密度:在假手术组鼠脑组织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0.142&;#177;0.031,0.020&;#177;0.011,0.078&;#177;017,t=44373.154,P〈0.01)。②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相对吸光度值:在假手术组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1.364&;#177;0.028,0.266&;#177;0.041.0.791&;#177;0.038.t=2.804.3.542,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害,具有明显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浸润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观察赛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参照改良的Longa-Ze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缺血区白细胞计数,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赛来昔布组再灌注后2,4,6,24h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同时段安慰剂组[(4.81±0.13)%,(8.22±0.25)%,(11.83±0.62)%,(15.93±0.42)%,(6.56±2.07)%,(10.12±2.37)%,(13.53±1.47)%,(17.86±2.78)%,P<0.05]。②假手术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为(0.63±0.62)个,未见白细胞浸润。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达及白细胞浸润增多,并于24h达高峰,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赛来昔布组低于同期安慰剂组[(43.00±1.41),(6.25±1.26),(59.50±2.25),(6.75±1.8)个,P<0.01]。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地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 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 PMNL与 CEC间的黏附过程.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黏附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n=4)、假手术组 (n=6)、脑缺血再灌注组 (n=10)和治疗组 (n=10). 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 4, 12, 24 h后抽取静脉血 2~ 4 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 1 h静脉注射抗 ICAM-1抗体( 1 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MNL,加入培养的 CEC, 1 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 PMNL与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4 h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 12 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 [4 h (14.3 ± 0.6) N,12 h (16.2± 0.8) N,24 h (13.7± 0.5) N]和黏附应力 [4 h (37.2± 16.6) Pa,12 h (38.9± 14.3) Pa,24 h (33.2± 10.1) Pa]都高于假手术组 [黏附力 4 h (3.8± 0.3) N,12 h (4.67± 0.2)N,24 h (3.49 ± 0.2) N;黏附应力 4 h (9.7± 1.21) Pa,12 h (10.9± 1.48) Pa,24 h (8.6± 1.39) Pa]( t=2.92~ 38.52,P< 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 [黏附力 4 h (17.8± 0.9) N,12 h (24.9± 2.1)N,24 h (15.3 ± 1.2)N;黏附应力 4 h (46.3± 19.8) Pa,12 h (59.7± 20.6) Pa,24 h (38.2± 11.7) Pa](t=-2.82~-13.51,P< 0.01). 结论 ICAM 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 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害的重要形式之一,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是细胞凋亡关键调节因子,其激活可导致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调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材料实验于1996-03/2000-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四血管阻塞全脑缺血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根据处死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48,72 h和7 d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8只,仅分离,未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其余4只用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多数脑区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有少量表达,脑缺血组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在神经元内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分布在大脑皮质、小脑蒲肯野细胞、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在缺血再灌注12 h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增加,48~72 h为表达高峰,第7天表达下降.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12 h出现[(49.4±6.8)个/切片],高峰时间在72 h[(228.6±29.8)个/切片],且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分布上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0.89,0.68,P<0.05).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有显著相关性,从时间上支持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脑皮质、海马及基底节区是凋亡细胞的多发部位,而这些部位也是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增高的区域,进一步证明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的表达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观察吲哚美辛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对照组25只,吲哚美辛组5只,对照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12,24,48.72h 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①造模: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之后进行再灌注。②给药:吲哚美辛组在再灌注24h时灌胃给予吲哚美辛(按10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中的再灌注24h亚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经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和白细胞计数。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15.94&;#177;1.90)个/视野,再灌注12h:(30.73&;#177;3.01)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37.86&;#177;2.21)个/视野],各对照亚组与假手术组[(0.68&;#177;0.6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白细胞浸润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2.30&;#177;0.91)个/视野,再灌注12h:(9.99&;#177;1.40)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22.11&;#177;1.71)个/视野],各对照组亚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亚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1,P〈0.01)。④吲哚美辛组细胞同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16.01&;#177;11.43)个/视野,(10.55&;#177;2.64)个/视野1均低于再灌注24h亚组(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问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吲哚美辛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白细胞的浸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阻断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由细胞问黏附分子1介导的的炎症反应,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将造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脑缺血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②再灌注组:同前造模,于缺血6h回抽尼龙线开始再灌注。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处理同再灌注组,再灌注同时经颈内动脉注入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1mg/kg。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于再灌注48h在麻醉状态下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白细胞浸润数,炎症反应;各组剩余3只大鼠同时间麻醉状态下处死,四氮唑红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98&;#177;35),(450&;#177;73),(417&;#177;46)个/mm^2]。②脑白细胞浸润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和脑缺血组[(8.5&;#177;1.7),(28.7&;#177;5.9),(16.3&;#177;4.6)个,P〈0.05]。⑨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6.4&;#177;2.5)%,(42.5&;#177;3.5)%,(36.6&;#177;4.1)%]。结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后所伴发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在炎症损伤环节上可延长大鼠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外有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表达,但均未涉及内源性细胞因子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在损伤后相关性的研究,对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在损伤中的表达也仅限于mRNA水平。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01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7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单纯缺血组14只和缺血再灌注组56只。单纯缺血组:阻断血流30min7只,阻断血流60min7只;缺血再灌注组:根据脊髓缺血30min后再灌注30,60min,2,4,6,9,12,24h又分为8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7只。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和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量。主要观察指标: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白细胞介素1多肽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和蛋白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纳入动物7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白细胞介素1βmRNA(A值)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07±0.33,0.60±0.22,0.57±0.12,t=3.7517,11.8526,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白细胞介素1多肽活性(A值)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33.7±3.2),(23.8±4.5),(23.1±2.1),t=2.7988,9.9627,P<0.01]。③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A值)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94±0.12,0.52±0.11,0.51±0.10,t=0.3270,6.1274,P<0.01]。④缺血再灌注4,6,12h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316.90±26.00),(361.40±18.00),(406.00±23.00),(164.21±2.00),(180.00±32.00)μg/L,t=1.4103,9.1193,P<0.01]。⑤缺血再灌注12h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15.00±2.00),(7.50±1.67),(6.67±1.00)nkat/g,t=3.0122,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敏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169-1171
目的探讨竹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96只,以颈总动脉插入线栓法致大鼠急性脑缺血,缺血60 min后拔线栓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模型组和给药组(缺血前1周、术后,将竹叶提取物按20 m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各32只;各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 h 4个亚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浓度。结果模型组各个时点脑组织TNF-α、IL-1β、ICAM-1含量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P均〈0.01),TNF-α、IL-1β和ICAM-1分别于12、6、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48 h时仍高于正常(P均〈0.01)。给药组与模型组相应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竹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TNF-α、IL-1β、ICAM-1的过度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免疫调节肽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释放、改善淋巴细胞活力等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菌、退热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防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α-MSH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组和α-MSH治疗组,每组根据缺血2 h后再灌注6,12,24,48,72 h 5个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各时相点4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每个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的表达情况.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于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ICAM-1阳性表达,MPO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后高倍镜下(×200)每平方毫米大鼠脑组织切片的ICAM-1阳性细胞数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1.02±0.14)~(1.15±0.16)个/mm2;缺血组6 h后ICAM-1开始上升,于12 h达高峰,由(2.82±0.07)个/mm2增至(7.08±0.09)个/mm2,24~72 h其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α-MSH治疗组ICAM-1表达明显下调,由(4.51±0.11)个/mm2降至(2.97±0.09)个/mm2.脑组织MPO活性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3.17±0.27)~(3.67±0.23)nkat;缺血组于12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由(5.83±0.15)nkat增至(9.00±0.25)nkat,到72h活性持续升高;α-MSH治疗组MPO活性较缺血组明显下降,24 h活性为(6.63±0.27)nkat.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完整;缺血组再灌注神经细胞膜和胶质细胞膜、核膜出现破坏,线粒体肿胀,12 h超微结构改变达高峰;治疗组早期同缺血组,12 h后并未随时间进一步加重.结论α-MSH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ICAM-1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了解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否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生化标志物。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及养血清脑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灌胃蒸馏水1 mL/(100g·次)或养血清脑颗粒0.05、0.1 g/(100g·次)。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24 h采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H-FABP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血清H-FABP水平(mmol/L):假手术组(346.00±3.67)、大脑中动脉栓塞组(347.73±3.67)、养血清脑颗粒低剂量组(346.16±5.23)、养血清脑颗粒高剂量组(345.61±4.19),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各组大鼠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无显著升高,无法确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作为一个早期诊断脑梗死理想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烟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组、烟碱高剂量(400μg/kg)组、烟碱低剂量(40μg/kg)组及α-银环蛇毒素(α-BGT,1μg/kg)组5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90 min制作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制模前30 min各药物组颈静脉注射相应剂量药物干预,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末取右颈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浓度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活性;然后处死动物,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及mRNA表达,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血浆TNF-α、IL-8、IL-10、CK-MB、cTnI、心肌MPO活性及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TNF-α(ng/L):158.7±32.7比31.5±5.8,IL-8(ng/L):0.71±0.06比0.30±0.04,IL-10(ng/L):69.0±7.8比41.4±4.3,CK-MB(U/L):2 540±169比1 120±102,cTnI(μg/L):26.2±4.6比0.9±0.2,MPO(U/g):4.2±0.6比1.6±0.4,ICAM-1蛋白:0.210±0.025比0.100±0.018,ICAM-1 mRNA:1.82±0.23比1.18±0.20,P<0.05或P<0.01],病理学显示心肌组织损伤较重.与I/R组比较,烟碱高剂量组血浆TNF-α、IL-8降低[TNF-α(67.3±9.8)ng/L,IL-8(0.47±0.04)ng/L],IL-10升高[(147.5±12.5)ng/L],CK-MB、cTnI及心肌MPO活性、ICAM-1蛋白和mRNA均降低[CK-MB(1 282±145)U/L,cTnI(4.7±1.4)μg/L,MPO(2.5±0.4)U/g,ICAM-1蛋白0.140±0.026,ICAM-1 mRNA 1.31±0.25,P<0.05或P<0.01],心肌组织损伤减轻;而烟碱低剂量组和α-BGT组上述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烟碱可阻断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阻断中性粒细胞黏附、游出,改善抗炎/促炎反应平衡,从而拮抗大鼠心肌I/R损伤时的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脂氧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氧素(lipoxin A_4,LXA_4)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剂量脂氧素A_4组(L组)和大剂量脂氧素A_4组(H组).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LXA4组缺血/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缩小,MPO活性和MDA含量下降,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下调,脑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 LXA4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损伤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活性,通过清除自由基和凋亡细胞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以硫酸镁做标准比较.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11在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实验选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硫酸镁组、灯盏花素50mg/kg组和灯盏花素75mg/kg组,每组8只.方法:自大鼠颈总动脉插入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缺血,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于脑缺血10 min后给予20mL/kg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50mg/kg和75 mg/kg灯盏花素及30 mg/kg硫酸镁.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5分制,0分为无明显神经病学症状,1分为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前爪,2分为向左侧旋转,3分为行走时向左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行行走.积分越高,说明动物行为障碍越严重),并于脑缺血1 h再灌注23h时测定脑梗死面积(以染色区与未染色区的百分比表示).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凋亡神经元÷海马神经元)×100%.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阳性神经元÷海马神经元)×100%].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神经病学评分.②各组大鼠脑缺血1 h再灌注23 h时脑梗死面积.③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④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脑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1.2±0.4)分,(0.5±0.4)分,(1.3±0.4)分,(2.2±0.6)分,F=6.09,P=0.001],但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②脑梗死面积: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 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大鼠大脑梗死区面积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0.18±0.03)%,(0.10±0.02)%,(0.28±0.02)%,(0.43±0.05)%,F=2.3,P=0.00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③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27.2±4.3)%,(20.6±3.6)%,(35.4±5.5)%,(60.4±6.2)%,F=6.17,P=0.000 7],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 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34.2±5.3)%,(21.6±3.5)%,(47.4±4.5)%,(76.3±6.2)%,F=6.88,P=0.000 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结论:灯盏花素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病学评分,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海马凋亡细胞数,降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表达细胞数量,起到保护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作用,其作用优于硫酸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再通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于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48h、72h后断头取脑,假手术组则于再灌注24h断头取脑,测定MPO的活性和免疫组化法观察ICAM—1、Mac-1的表达。同时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在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比较。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6h后,脑缺血灶ICAM-1和Mac-1表达逐渐出现增高趋势,脑组织MPO活性也逐步增高,再灌注48h达高峰,它们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干预,能明显抑制ICAM-1、Mac—1的表达和MPO活性(P〈0.05,P〈0.01)。(3)亚低温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P〈0.0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亚低温干预能明显抑制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亚低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脑梗死多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常表现为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增高。等容血液稀释疗法通过放血并移走一定量的红细胞,同时补充等容量的稀释剂,可降低全血黏度。目的:观察补气中药黄芪注射液和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脑梗死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病例-对照分析。对象:脑梗死组为2002-03/2004-0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60岁,同时符合血瘀证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两组各32例。以正常体检的47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扩容、降黏、抗凝、阻滞血小板凝聚、脱水及一般对症支持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等容血液稀释和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从患者静脉抽取总血量的10%(450~650mL),继之静脉注射等量胶体液,每隔5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黄芪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主要观察指标:①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②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4例患者和47名正常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3.90±0.73),(3.40±0.28)mPa·s;(46.39±6.03)%,(42.61±2.91)%;(3.25±0.75),(3.08±0.46)g/L,P<0.01,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0.958±0.006,0.961±0.004,P<0.05)②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治疗组比较: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常规治疗组[(3.90±0.52),(4.21±0.68)mPa·s;(43.80±3.29)%,(48.47±4.50)%;(3.31±0.60),(3.68±0.67)g/L,P<0.01,0.05]。结论:对血瘀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用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加益气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有较好的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