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对其耐药性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44株鲍曼不动杆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经Realtime PCR法检测外排泵基因ade B m RNA水平。扩增外排泵调控基因ade R和ade S全长片段并测序比对。结果在4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7株为多重耐药株且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米诺环素较为敏感。耐药菌株ade B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株,且发现ade R的2639位碱基发生A→G突变,其对应的219位氨基酸则呈现AAA(赖氨酸)→GAA(谷氨酸)改变,而ade S无有义突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可能与ade ABC外排泵系统的过表达相关,且其表达可能与调控基因ade R的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2.
主动外排机制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3):I0003-I0008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并且其耐药性高,常发生泛耐药或多重耐药。主动外排机制在细菌多重耐药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有关的外排蛋白主要有AdeABC、AdeIJK、Tet(A)、Tet(B)和AheM外排泵。本文结合当前主动外排机制研究进展,对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有关的主动外排蛋白的分类、组成、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耐药情况进行综述。通过对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2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的外排泵AdeABC和AdeIJK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2个多重药物外排泵AdeABC和AdeIJK在临床株中的表达及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提取临床菌株的DNA和RNA进行adeB、adeJ的PCR及RT-PCR扩增,用凝胶扫描半定量分析外排泵的表达情况.结果 22株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在应用CCCP后,其中3株(13.64%)对头孢他啶的MIC值降至原值的1/4.6株(27.28%)对氧氟沙星的MIC值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12株(54.54%)对氯霉素的MIC值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22株(100%)对庆大霉素的MIC值降至原值的1/4以下.22株多重耐药临床株和4株敏感株进行基因adeB、adeJ的PCR扩增,均可见预期扩增产物.RT-PCR结果10株多重耐药株为adeB相对表达水平(灰度)1.211~9.169,平均3.897,4株敏感株未检测到adeB的表达.10株多重耐药株为adeJ相对表达水平(灰度)0.956~4.519,平均1.75,4株敏感株为0.356~0.576.平均0.44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外排泵AdeABC的表达、AdeIJK的高表达可能与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5.
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AdeABC、AdeIJK与多重耐药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了解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分布并探讨其在介导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l临床分离株的MIC;PCR扩增AdeABC-AdeRS、AdeIJK两种RND主动外排系统的结构和调节基因.结果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9%和1.8%,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但对多黏菌素B和米诺环素均敏感.75.9%的菌株同时检出adeABC-adeRS和adeIJK主动外排基因,6.3%仅检出adeIJK.同时检出adeABC-adeRS和adeIJK的菌株耐药率较高.结论 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adeABC和adeIJK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有较高检出率.AdeABC主动外排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药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该菌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或外排泵介导的抗菌药物主动外排与多重耐药(multi-dmg resistance,MDR)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研究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重点。外排泵抑制剂(efflux pump inhibitors,EPIs)的研发有助于克服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导致的多重耐药性,为逆转细菌的多重耐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主动外排转运系统与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对主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益增多,并呈现多重耐药甚至是泛耐药趋势.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4种外排泵抑制剂对5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影响,了解主动外排泵耐药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的作用,为外排泵抑制剂的开发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 临床收集鲍曼不动杆菌116株,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5种抗菌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批测定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后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 庆大霉素加羰基氰氯苯腙(cCCp)后显示出外排阳性的菌株数量最多,有87株(75%);其他显示外排阳性菌株的数量分别为:利血平+氯霉素(46.6%),奥美拉唑+氯霉素(33.6%),维拉帕米+庆大霉素(17.2%).外排泵抑制剂对头孢唑林的耐药性无影响.结论 4种所用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逆转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以CCCP筛选外排阳性菌效果最佳.当存在明显的酶水解耐药机制时,外排泵抑制剂对耐药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并检测其外排泵基因型。方法统计9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用Kirby-Bauer法检测9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用PCR扩增进行外排泵基因的检测。结果 9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54.2%)和呼吸内科(18.8%);对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的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到ade B、ade R、ade S、ade J、ade E、abe M基因分别有18株(34.62%)、16株(30.77%)、18株(34.62%)、18株(34.62%)、0株、18株(34.62%);分布在呼吸内科的1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到ade B、ade R、ade S、ade J、ade E、abe M基因分别有9株、8株、8株、8株、0株、8株。结论外排泵基因是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内科的鲍曼不动杆菌发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PDR-ABA菌)临床分离菌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0年5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PDR-ABA菌20株,采用微量肉汤烯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3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carO膜孔蛋白基因。结果本组20株PDR-ABA菌TEM-1、ADC-30-1ike、OXA-23型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全部阳性,CARB-2和DHA-1型阳性率为5.0%。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CARB-2型为国内首次报道。膜孔蛋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本组PDR-ABA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ADC-30-like、OXA-23、CARB-2、DHA-1型5种13-内酰胺酶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51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外排蛋白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以及adeB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5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51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adeB结构基因及序列分析。结果:受试菌株对常用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adeB主动外排泵基因。结论: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产生β-内酰胺酶无关,另有其它耐药机制存在,主动外排作用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常规培养检出的25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其在临床标本和病房的分布、耐药状况。结果检出25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标本主要分布以痰液为主,占85.3%;科室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占53.9%,其次为血液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分别占11.6%、10.5%、9.3%、9.3%;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50.0%,而对多粘菌素耐药率为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耐药性严重,应积极预防治疗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株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09年全院患者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出23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NET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37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中,痰液的构成比为67.93%,分泌物、脓液为12.24%,血液为3.37%,尿液为2.95%,引流液为2.11%,脑脊液、咽拭子均为1.27%,其他为2.95%。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中,以重症监护室(ICU)为主,占44.30%;其次为内科和外科,分别占20.68%、20.2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低,为9.70%,其次为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均为44.73%。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定、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头孢吡肟等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标本以痰液为主,主要分布于各ICU,对多种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有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防止耐药率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都江堰市人民医院2010年至2011年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77株,耐药菌73株,痰标本分离率最高(80.52%),其次是分泌物和尿液.该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2010年为46.75%,2011年为50.5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10年为46.20%,2011年为52.80%.菌株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重症监护病房常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有效控制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送检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方法操作,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及GNS506药敏卡;用WHONET5.4分析试验结果。结果:23种抗菌药物中亚胺培南抗菌活性最高,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4.3%、6.9%和7.8%;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的抗菌活性也较高,耐药率分别为12.9%、13.8%、14.7%和18.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在监测的11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耐≥3种抗菌药物)占17.2%,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菌株占72.4%,≥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菌株占39.7%,未发现对23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明显多重耐药性,应警惕并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阻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播散,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作鉴定,药敏试验判断参照2009年CLSI指南,对2009-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1 094株,重症医学病区(ICU)388株(35.5%),以痰液分离最多523株(47.8%)。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为56.0%,泛耐药鲍曼不动菌分离率为16.3%,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为31.9%,其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显示,没有耐药率〈10%的抗菌药,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18.6%,对其他抗菌药,包括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亚胺培南等耐药率均〉7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极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医院应在药敏的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药,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1年、2012年我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及耐药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常规培养检出的306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其在临床标本和病房的分布、耐药状况。结果:检出30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标本主要分布以痰液为主,占77.78%;科室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最高,2011年占40.0%,2012年上升至60.9%,检出率增长迅速,其次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骨科分别占(2011年)23%、12%、9.0%,(2012年)9.71%、8.74%、3.88%;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从2011年的68.0%上升至2012年的71.36%,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11年的66.0%上升至2012年的72.81%,2012年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肟、头孢替坦、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为1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耐药性严重,多为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且耐药性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应积极防治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操作,以减少耐药株的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