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与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检测2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经颅多普勒仪测量颅内脑底动脉,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者(AS)为研究组,无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AS之间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66.0%),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AS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男117例)女(63例),年龄70-89岁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于EH所至靶器官损害(脑血管意外、肾损害、充心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比较.结果 (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S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DBP)亦和上述事件有相关性.(2)动态血压中"杓型变化者"比"非杓型""反杓型"变化者的EH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25%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信号之一,"非杓型"患者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肾损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原发性高血压所至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5.
董建新  鲁跃华 《河北医学》2010,16(2):166-169
目的:了解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特点及血脂异常等羔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否有差异,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询问病史、体检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男性患者比率、平均年龄、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ABPM所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对CAS病变形成的影响更明显,男性比女性、年长、血脂异常程度愈重,对CAS痛变形成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血压节律与左心室及颈动脉重构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心室及颈动脉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9例,根据动态血压(ABPM)检测结果将昼夜血压节律曲线分为杓型和非杓型2组,将这2组患者的ABPM、超声心动图(UCG)及颈动脉超声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非杓型组比杓型组24 h SBP、24 h DBP、nSBP、nDBP、IVST、LVPWT、LAD、LVMI、A/E、IMT、D、RI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P<0.01),而PSV和EDV则显著下降(P<0.05).左室构型上两者也有明显差异(P<0.05,P<0.01),非杓型组向心性重构或左窒肥厚者明显多于杓型组.结论 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较杓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有更严重的心脏及大动脉损害.ABPM、UCG及颈动脉超声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评价预后及判断靶器官损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记录ABPM用药前后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治疗后24 h昼夜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负荷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调(P<0.05);心率也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7例患者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压变异(BPV)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25例伴CAS的EH患者(CAS组)与9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的EH患者(NCAS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不同性别之间CAS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 <0.05);CAS患病率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相关(P <0.05);CAS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24h收缩压标准差(SSD)、24h舒张压标准差(DSD)等动态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 SSD均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19,1.587,均P<0.05). 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BPV具有相关性,尤其是与24 h SSD独立相关,加强动态血压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3.
马竹芬  孙琳 《海南医学》2008,19(5):17-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参数及体重指数(BMI)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左心室参数,LVH者为研究组(131例),非LVH组(162例)为对照组,研究LVH与ABPM监测参数: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脉压差(PP)、心率(HR)、BMI的关系。结果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成正相关(P<0.05),BMI的变化在上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密切相关,他们可能都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相关参数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4)和颈动脉硬化组(n=71),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对比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颈动脉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脉压差、收缩压标准差均增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非杓型血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颈动脉硬化与各时段的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是EH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常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20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组共3组,观察并比较3组基线资料、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根据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组(杓型组、非杓型组),比较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结果:(1)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于轻、中度组(P〈0.05),偶测收缩压(cSBP)高于轻度组(P〈0.05)。(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呈负相关。AHI与偶侧舒张压(cDBP)呈正相关。(3)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进行分组,非杓型组占全部患者的68.3%,随着OSAS病情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比例增多(P〈0.05)。杓型组min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nD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患者(P〈0.05)。结论:频繁缺氧在OSAS患者舒张压升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OSA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24 h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将190例受试者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得分范围为0~30分。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高于杓型组;颈动脉狭窄越重,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越高;颈动脉不同狭窄度间MMSE得分显著不同,颈动脉狭窄越重,MMSE得分越低,且非杓型组MMSE得分低于杓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有交互作用。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及颈动脉狭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