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哮喘中的发病机制以及诊疗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E)测定33例哮喘患者诱导痰的上清液及血清中IL-13、TNF-α,同时用肺功能仪测定FEV1%pre及计数痰涂片中嗜酸粒细胞,与20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IL-13、TNF-α与痰炎症细胞及FEV1%pre的关系。结果:1哮喘组痰LogIL-13的浓度2.09±0.25pg/ml、嗜酸粒细胞/白细胞%(EOS/Leu%)15.8±5.7%、痰TNF-α浓度58.38±13.28pg/ml高于对照组的LogIL-13的浓度1.71±0.19pg/ml、EOS/Leu%1.6±0.4%和TNF-α浓度15.20±4.99pg/ml,有显著性差异;2哮喘组痰IL-13浓度与痰内EOS/Leu%呈正相关(r=0.823,P=0.000),与FEV1%pre呈负相关(r=-0.752,P=0.000)。结论:哮喘发作时IL-13、TNF-α浓度及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提示IL-13可能通过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同时IL-13参与哮喘呼吸道炎症及其呼吸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评价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痰细胞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的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组,31例)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AECOPD组,32例)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痰液诱导及诱导痰细胞学分类,并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咳嗽变异型哮喘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186±0.163)×109/L、中性粒细胞(0.401±0.279)×109/L、ECP为(2.93±2.01)mg/L。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012±0.005)×109/L、中性粒细胞(0.555±0.288)×109/L、ECP为(0.36±0.28)mg/L。上述3个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表现为痰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为主的多细胞炎症,痰嗜酸性粒细胞咳嗽变异型哮喘气道炎症中有较重要的作用,诱导痰细胞学分析对咳嗽变异型哮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哮喘患者诱导痰中ECP水平及其与气管炎症的关系。方法:测定发作期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舒利迭治疗前后诱导痰ECP水平。结果:哮喘老人在急性期痰液中ECP水平显著增高(P<0.05);急性期痰液ECP含量与PEF(%)呈一种负相关趋势;治疗前后痰液中ECP水平的变化幅度较之血清EC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痰液ECP水平升高,痰液中ECP的测试为哮喘病的体外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EC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激素治疗对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酶标法测定正常人及发作期哮喘患者应用激素治疗前后及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变化。结果 正常人ECP含量为 4 82± 3 39μg/L ;35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ECP含量为 2 4 4 6± 34 0 μg/L ;治疗后ECP含量为 8 4 3± 5 4 2 μg/L ;4 5例缓解期哮喘患者ECP含量为 11 2 4±4 36 μg/L。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 ,缓解期血清EC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血清ECP含量可以作为监测哮喘抗炎治疗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新  郑妮  郑晶晶  许睿 《当代医学》2011,17(33):1-3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吸入和静脉序贯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清及诱导痰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前后外周血清及诱导痰液中IL-4、IL-5和ECP水平。结果吸入激素(ICS)组和全身激素(SCS)组两组哮喘患者外周血清及诱导痰液中IL-4、IL-5和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ICS组与SCS组相比,三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静脉序贯口服糖皮质激素均可明显降低哮喘患者外周血清和诱导痰液中的IL-4、IL-5和ECP水平,大剂量吸入激素对IL-4、IL-5和ECP下调作用与全身激素给药相近。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NO-2/NO-3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无创性观察气道炎症的新指标.方法检测10名健康人、13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29例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NO-2/NO-3的水平,其中11例哮喘患者参加泼尼松(30 mg/d)治疗1周的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哮喘发作期患者NO-2/NO-3水平为(406.34±512.18) 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71.80±100.98) μmol/L,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哮喘发作期患者的NO-2/NO-3水平与FEV1和FEV1/FVC的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9 8和0.430 4).应用激素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好转的同时,NO-2/NO-3的水平由(343.95±430.56) μmol/L降至(69.11±70.28) μmol/L(P<0.001).缓解期哮喘患者的NO-2/NO-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能够检测到一定浓度的NO-2/NO-3;诱导痰液NO-2/NO-3水平是一项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缓解期哮喘和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吸入沙丁胺醇200μg后10m in吸入3%的高渗盐水诱导痰。观察16例哮喘患者、14例COPD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者诱导痰前、后肺功能、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2)和不良反应,做诱导痰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5(IL-5)的含量。结果:哮喘和COPD患者诱导痰前后肺功能、HR、RR和SaO2均无显著变化(P>0.05)。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16.3±7.2)%显著高于对照组(0.7±0.6)%和COPD组(6.5±5.4)%(P<0.05),而COPD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59.4±10.6)%显著高于对照组(25.1±6.1)%和哮喘组(28.7±7.3)%(P<0.05)。哮喘组诱导痰中IL-5水平(53.3±24.2)ng/L显著高于对照组(20.2±4.1)ng/L和COPD组(29.8±4.7)ng/L(P<0.05)。COPD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的百分比与基础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间呈负相关(r=-0.58,P<0.05)。哮喘组和COP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25%和42.86%,但轻微且均能耐受。结论:缓解期哮喘和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吸入高渗盐水进行痰的诱导是安全的。诱导痰的分析能反映哮喘和COPD的气道炎症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 Pharmacia Uni CAP系统检测 2 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 17例治疗后血及诱导痰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 ECP)的含量 ,计数静脉血嗜酸粒细胞 ( Eos) ,测定肺通气功能 FEV1 。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血 Eos( 0 .2 75± 0 .2 63)× 10 9/L 较正常升高 ( 0 .0 68± 0 .0 2 8)× 10 9/L,P<0 .0 1;血 ECP浓度 ( 16.0 9± 13.68μg/L)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后 ( 3.78±1.77μg/L;4.2 4± 2 .5 6μg/L) ,P<0 .0 1。发作期痰液 ECP浓度 ( 78.68± 5 3.95 μg/L)明显高于治疗后 ( 2 2 .5 4± 15 .83μg /L) ,P<0 .0 1。哮喘患儿血 Eos计数与血 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r=0 .5 716,P<0 .0 1;与痰 ECP浓度无相关 r=0 .2 792 ,P>0 .0 5。血、痰 ECP含量与FEV1 呈显著负相关 r=-0 .430 9、-0 .40 5 0 ,P均 <0 .0 5。提示 ECP在哮喘气道炎症机理中起作用 ,是临床评价哮喘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肝素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交叉分组的自身对照设计,对40例轻、中度哮喘患者吸入肝素前、后进行肺功能、痰液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TNF-α、sIL-2R水平测定。并先后于吸入肝素及吸入安慰剂后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结果吸入肝素前、后痰液ECP、TNF-α、sIL-2R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吸入肝素前、后肺功能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吸流速(PEFR)、用力肺活量(FVC)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吸入肝素后的PC20值均较吸入安慰剂高,PC20-Mch值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4例吸入肝素后气道反应转为阳性。结论肝素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雾化吸入后可明显抑制气道炎性反应,起效快、疗效高,可早期防治哮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卵蛋白(OVA)致敏大鼠气道炎性细胞数,血清中IL-6、TNF-α水平及肺组织还原辅酶Ⅱ硫辛酰胺脱氢酶(NADPH)、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哮喘大鼠气道炎性细胞增多,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和膜白介素-2受体阳性(mIL-2R+)细胞增多[哮喘组分别是1.98×107个/L和(23.8±7.9)个/HP,对照组分别是0.61×107个/L和0个/HP],血清中IL-6、TNF-α含量升高[哮喘组分别是(207.75±35.07)ng/L和(358.75±70.74)ng/L,对照组分别是(59.88±3.60)ng/L和(55.25±32.41)ng/L],哮喘组大鼠肺组织NADPH组化法染成蓝黑色,呈强阳性反应,而对照组呈弱阳性.结论 NO可引发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诱导痰液 (SI)检测方法在评价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方面的意义。方法 :对 11例哮喘间歇期患儿的 SI、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的炎症细胞、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EG+ 2 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白介素 5 (IL- 5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I中的有核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G+ 2 细胞百分数均较 BAL F中明显增高 [分别为 (16 .0 ± 2 .3)× 10 5/m l与 (8.1± 1.5 )× 10 5/m l,(2 9.2± 10 .3) %与 (4.5± 1.8) % ,(11.7± 4 .4 ) %与 (3.0± 1.2 ) % ,(8.2± 3.1) %与 (2 .0±0 .9) % ],SI中 ECP[(10 8.1± 116 .2 )μg/L ]明显高于 BAL F中 ECP[(7.2± 10 .5 )μg/L ],SI中 IL - 5 (5 9.2± 4 0 .8ng/L )明显高于 BAL F中 IL - 5 (<10 ng/L )。嗜酸性粒细胞、EG+ 2 细胞在 SI与 BAL F之间呈正相关 (均 P <0 .0 5 )。结论 :SI检测法可作为检测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一种可靠方法 ,SI中的细胞和可溶性介质比 BAL F的更密集 ,可检出气道分泌物中含量较低的化学物质 ,适用于临床动态观察 ,可指导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5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及20例正常患儿血清IL-18和TNF-α的含量。结果哮喘发作患儿血清IL-18水平急性期犤(187.61±52.04)ng/L犦>缓解期犤(105.25±48.17)ng/L犦>对照组犤(58.42±21.43)ng/L犦,P均<0.01;哮喘发作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103.37±44.28)ng/L明显高于缓解期血清TNF-α水平(41.76±16.67)ng/L及对照组(38.51±21.13)ng/L,P均<0.01,而缓解期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别(P>0.05)。另外,急性期患儿血清IL-18含量分别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1,P<0.01),与动脉血气中PaO2(5.85±3.67)kPa和pH值(7.28±0.29)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53和-0.508,P均<0.01);急性期患儿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与PaO2和pH值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717和-0.613,P均<0.01)。结论IL-18和TNF-α可能参与了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清IL-18和TNF-α含量,对评估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拮抗IL-18和TNF-α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内皮素1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其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缓解组(B组)、健康对照组(C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ET-1,同时检测血氧分压(PaO2).结果 A、B、C3组TNF-α分别为52.6±12.2pmol/L、31.8±9.0pmol/L、20.2±7.5pmol/L;ET-1分别为75.8±27.0ng/L、45.6±6.8ng/L、25.5±8.5ng/L.A组、B组TNF-α、ET-1较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t=0.267和0.296,均P<0.01).另外,TNF-α与ET-1呈正相关(r=0.36,P<0.05);TNF-α与PaO2呈负相关(r=-0.82,P<0.01);ET-1与PaO2亦呈负相关(r=-0.90,P<0.01).结论 TNF-α、ET-1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NF-α可促进ET-1分泌,且TNF-α、ET-1的增加均与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对亚急性、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均行肺功能、血常规、胸片、鼻窦CT、诱导痰检查,其中Eos计数和ECP水平的检测分别运用瑞氏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咳嗽患者中36例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例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8例诊断为感染后咳嗽,5例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以乙酰甲胆碱PC20FEV1.0作为评价气道高反应性的指标,CVA组与各个非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65.5%。CVA组、COPD组、感染后咳嗽组以及UACS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9.2±5.4)%,(2.5±1.3)%,(2.3±0.6)%和(1.9±1.2)%,ECP水平分别为(227±56),(59±14),(46±18)和(42±24)μg/L,CVA组患者诱导痰Eos数量和ECP水平明显高于非CVA组(P<0.01),诱导痰联合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89.5%。结论:联合应用诱导痰炎性标志物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提高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给10名健康人、1 3例缓解期哮喘病人及29例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检测诱导痰液中NO2-/NO3-及cGMP的水平.并对其中11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应用强的松(30 mg/d),治疗1周的前后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哮喘发作期患者NO2-/NO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406.34±512.18)μmol/L,(71.80±100.98)μmol/L,P<0.01],应用激素后患者在症状、体征好转的同时,NO2-/NO3-和cGMP的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稳定期哮喘患者的NO2-/NO3-水平同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NO-cGMP通路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诱导痰NO2-/NO3-的测定是无创伤性检测哮喘气道炎症的一项简便易行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哮喘患者必可酮治疗前后引痰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发作期及激素治疗前后引痰液中炎症介质IL-8,TNF-α和ECP(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对判定哮喘气道炎症及疗效的意义。方法 用高渗盐水雾化引痰、荧光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发作期哮喘患者以及吸入必可酮(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4wk后引痰液中IL-8,TNF-α和ECP等水平。结果 哮喘患者引痰液中IL-8,TNF-α和ECP等水平在必可酮治疗4wk后较其发作期有显著下降。结论 测定引痰液炎症介质IL-8,TNF-α和ECP等水平可用于评估哮喘气道炎症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血清ECP含量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UniCAPl00型自动酶免疫荧光分析系统测定。结果:正常人ECP含量为(4.76±3.28)μg/L;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ECP含量为(23.75±32.50)μg/L,治疗后ECP含量为(8.36±5.27)μg/L,41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ECP含量为(10.98±4.24)μg/L。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EC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并可作为哮喘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环磷酸鸟苷 (NO- c GMP)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给 10名健康人、13例缓解期哮喘病人及 2 9例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 ,检测诱导痰液中 NO2 - /NO3- 及 c GMP的水平。并对其中 11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应用强的松 (30 mg/d) ,治疗 1周的前后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哮喘发作期患者 NO2 - /NO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 [(4 0 6 .34± 5 12 .18) μmol/L,(71.80± 10 0 .98) μmol/L,P<0 .0 1],应用激素后患者在症状、体征好转的同时 ,NO2 - /NO3-和 c GMP的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稳定期哮喘患者的 NO2 - /NO3-水平同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O- c GMP通路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诱导痰 NO2 - /NO3- 的测定是无创伤性检测哮喘气道炎症的一项简便易行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H1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吸入激素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1例中、重度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规律经口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250μg),2次/d,每次1吸的基础上随机给予下列治疗:A组(22例)氮卓斯汀鼻喷剂2次/d,每次两鼻孔各1喷;B组(20例)布地奈德鼻喷剂2次/d,每次两鼻孔各1喷;C组(19例)氮卓斯汀鼻喷剂2次/d,每次两鼻孔各1喷,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2次d,每次两鼻孔各1喷。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3组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并测定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及诱导痰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哮喘症状评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及诱导痰上清液中ECP、ICAM-1的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哮喘症状评分及诱导痰上清液中ECP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吸入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H1受体拮抗剂鼻喷剂可抑制气道嗜酸粒细胞及ECP、ICAM-1水平,有效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且不良反应较轻。对于顾忌鼻用激素的副作用而又认为联用两种鼻喷剂麻烦的患者可选择H1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吸入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痰液ECP,TNF-α,sIL-2R对吸入肝素防治哮喘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玲  李景梦  沙建萍  王永兴  敬梅  路长庆 《医学争鸣》2001,22(18):1685-1685
0 引言 为了论证吸入肝素对哮喘的防治作用 ,我们选择了检测痰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 IL- 2 R)水平来评价吸入肝素防治哮喘的效果 [1 ,2 ]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轻、中度哮喘患者 40 (男 2 1,女 19)例 ,年龄2 1~ 5 8岁 ,病程 2 mo~ 2 0 a.均无吸烟史、心脏病史及其他胸肺疾病 ,符合 1992年全国哮喘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3] .1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预计值 80 % (5 6 %~ 78% ) ,支气管扩张试验缓解率 >15 % .1.2 方法 吸入肝素前后同步测定痰液 EC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