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云南临沧产火把花二萜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临沧火把花根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9个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1)、对醌21(quinone 21,2)、雷酚萜醇(triptonoterpenol,3)、雷酚内酯(triptophenolide,4)、雷公藤痛定(山海棠二萜内酯B,tripterfordin,5)、雷公藤对醌A(triptoquinone A,6)、雷公藤对醌B(triptoquinone B,7)、雷公藤宁B(triptinin-B,8)、雷酚萜H(triptobenzene H,9)。结论 临沧火把花与全国其他产地的雷公藤含有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可作为新的药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属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方法运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昆明山海棠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各种有机波谱法鉴定化学单体结构,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进行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雷酚萜酸(triptobenzene H,Ⅰ)、雷藤二萜醌A(triptoquinone A,Ⅱ)、雷藤二萜醌B(triptoquinone B,Ⅲ)、雷藤二萜醌H(triptoquinone H,Ⅳ)、雷酚萜醇(triptonediol,Ⅴ)、雷酚萜(triptonoterp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Ⅵ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于抗菌消炎,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我们曾对河南新县白云山产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除了得到齐墩果酸等三萜酸外,尚分得了4个ent-Kaurene型二萜化合物,已作报道[1].我们新近又从茎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二萜化合物,并做了详尽的图谱数据测定.根据图谱数据分析,X-ray所示的晶体结构确定该化合物为rabdoepigibberellolide [2],见图1.近20年来,虽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许多对映-贝壳杉烯(烷)型二萜化合物,但ent-Gibberellane型二萜化合物的分得在国内尚属首次,另外,此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亦是首次详细给予归属.  相似文献   

4.
大托叶云实Caesalpinia crista L.为东南亚常用的传统药用植物,其种核用作抗疟剂和驱虫剂。作者从该种核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呋喃并卡斯烷(furanocassane)型二萜类化合物,拟名为caesalpinin C(1)、D(2)、E(3)、F(4)和G(5),还分得2个新的去甲卡斯烷型二萜化合物no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裂叶铁线莲Clematis parvilob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裂叶铁线莲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Ⅰ)、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Ⅱ)、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Ⅲ)、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Ⅳ)、boehmenan(Ⅴ)、erythro-carolignan E(Ⅵ)、threo-carolignan E(Ⅶ)。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无花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无花果叶水提取物中分离得补骨脂素、香柠檬内酯。水提液乙醚萃取,经GC/MS分析,鉴定出59个化合物,属首次报道。补骨脂素、香柠檬内酯和乙醚提取物经药效学试验均有明显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7.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艾纳香属植物Blumea arfakiana的叶子作为传统药用于治疗胃痛、虫咬和贫血症等,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以前未见报道。作者从该植物叶子的石油醚-乙醚提取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反复分离得到豆甾醇、β-桉醇和七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经光谱鉴定后分别为桉叶油内酯类化合物Graniline(1~4)、艾纳香内酯blumealactone C(5)、艾纳香去乙酰基内酯deacetyl-blumealactone(6)和艾纳香去氧内酯deoxy-blumealactone(7)。药理实验表明,在已得到的化合物中,β-桉醇能够降低血压,降低中枢神  相似文献   

8.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inn.)种子的甲醇提取物经萃取、结晶和各种柱色谱分离方法得到一个新的卡山烷型呋喃二萜(1),命名为phanginin N,并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分析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果大戟Euphorbia wallich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果大戟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二萜化合物,其中jolkinol B(Ⅰ)是千金二萜烷型;caudicifolin(Ⅱ),helioscopinolides A(Ⅲ),C(Ⅳ)和E(Ⅴ)是松香烷型;ent-atisane-3β,16α,17-triol(Ⅵ),ent-16α,17-dihydroxyatisan-3-one(Ⅶ),ent-3β,(13S)-dihydroxyatis-16-en-14-one(Ⅶ)和ent-2-hydroxyatis-1,16(17)-dien-3,14-dione(IX)属于对映-阿替斯烷型。结论这些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叶蔓荆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牡荆内酯(vitexilactone,1)、前牡荆内酯(previtexilactone,2)、乌苏酸(3)、3β-乙酰氧基-12-烯-28-乌苏酸(4)、白桦脂酸(5)、3,4-二羟基苯甲酸(6)、对羟基苯甲酸(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关键词:三叶蔓荆;牡荆属;牡荆内酯;前牡荆内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反相硅胶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藤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Dq-25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demethyldihydropenicillic acid(1)、dihydropenicillic acid(2)、penicillic acid(3)、fortisterol(4)、22E,24R-3P,5a-dihydroxyerogosta-7,22-diene-6-one(5)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6)。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丁内酯类化合物。通过MTT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范围为38.0~105.0μmol/L。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2):1022-1027
目的研究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二萜成分的提取及细胞毒活性。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等现代分离方法提取分离香茶菜属植物中的二萜成分并进一步纯化,获得纯净的单体化合物,然后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等现代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对提取的二萜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从该属植物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种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lasiodonin(1);effusanin E(2);effusanin A(3);oridonin(4);epinodosin(5);enmein(6);epinodosinol(7);rubescrystal A(8);rubescrystal B(9);ponicidin(10);nodosin(11);rabdosin B(12);isodocarpin(13)。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3、5、6、11、13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有很好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13对人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10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有抑制作用。结论具有α-亚甲基环戊酮部分结构的二萜化合物多数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化合物3、13同时对人白血病细胞和肝癌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A.garcini(Burm.)DC是菊科植物,从中曾得到细胞毒化合物和抗癌倍半萜成分.本文报道从该植物的氯仿提取物经溶剂系统分离和硅胶柱层层离,得到一个新的抗肿瘤倍半萜内酯化合物(Ⅰ),  相似文献   

14.
作者继从受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f.sp.mori)感染脱皮的桑树嫩枝的皮质部和韧皮部组织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出四个新的2-本基-苯并呋喃类的植物杀菌素莫蕾宰(Moracins)A、B、C、D之后,又从该提取物中经硅胶、聚酰胺和(或)葡聚精凝胶LH-20柱进一步分离得到四个新的抗真菌化合物,命名为莫蕾莘E、F、G和H,它们对干组织的收得率分别为0.02、0.002、0.001、0.009%。在健康组织的相应提取物中没有发现这些化合物。根据化学和MS、UV、IR、~1H和~(13)C-NMR的光谱资料与已知的莫蕾莘以及氧萘、恶庚英(Oxepin)的光谱资料的比较确定了这些新化合物的分子  相似文献   

15.
昝珂  陈筱清  王强  曹莉 《医学教育探索》2007,(10):1455-1457
目的研究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分别对南蛇藤茎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对萃取物运用硅胶、凝胶等分离手段进行反复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UV、IR、1H-NMR、13C-NMR、MS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海棠二萜内酯A(Ⅰ)、(5β,8α,9β,10α,16β)-16-hydroxykaurane-18-oic acid(Ⅱ)、水杨酸(Ⅲ)、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Ⅳ)、异槲皮苷(Ⅴ)、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Ⅵ)、( )-儿茶素(Ⅶ)、香草酸(Ⅷ)、β-胡萝卜苷(Ⅸ)、β-谷甾醇(Ⅹ)。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藤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Ⅷ为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丝桃属植物短柱金丝桃Hypericumhookerianum的化学成分,并通过药理实验寻找活性成分。方法在细胞毒筛选结果指导下,同步对短柱金丝桃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经多次柱色谱、重结晶,得到纯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短柱金丝桃的有效部位中分离鉴定出7种化合物,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金丝桃苷(hyperin,)、黄芪苷(astragalin,)、螺内酯类化合物:金丝桃内酯A(hyperolactoneA,)和金丝桃内酯C(hyperolactoneC,)。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和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细胞毒试验发现,短柱金丝桃的氯仿及醋酸乙酯提取物、槲皮素及木犀草素具有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戟脂中二萜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RP-HPLC等方法,从大戟脂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二萜类化合物,利用各种波谱学手段及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进行了简单推测,并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的5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3个Ingol烷型二萜、2个巴豆烷型二萜,分别鉴定为:ingol 7,8,12-triacetate-3-(4-methoxy-phenyl)acetate (1)、ingol 7,8,12-triacetate-3-phenylacetate (2)、ingol 3,8,12-triacetate (3)、12-deoxyphorbol-13-isobutyrate-20-acetate (4)、12-deoxyphorbol-13-angelate-20-acetate (5)。[结论]化合物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对C6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硬指叶苔L ep id oz ia v itrea的醇提物和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植物醇(Ⅰ)、7-羟基去氢白菖烯(Ⅱ)、瑞香内酯(Ⅲ)、胡萝卜苷(Ⅳ);从其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多元醇类化合物,分别是D-g lycero-d-ga lacto-heptito l(Ⅴ)、D-erythro-L-ga lacto-octito l(Ⅵ)。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从药用植物滨海前胡Peucedanumjaponicum Thunb根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香豆素(1),它是该植物中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是一个乙酰当归克拉草内酯和乙酰惕各酰克拉草内酯的混合物。同时还从中药白花前棚Peucedanum praeruptorum Kunn)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数种香豆素,这些香豆索具有抗胆碱能,抗组胺和钙离子阻断作用,其中以白花前胡素A(praeruptorin A=Pd-la,2)的活性为最强。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合成了八种香豆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虎杖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醚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Ⅰ)、大黄素(Ⅱ)、黄葵内酯(Ⅲ)、β-谷甾醇(Ⅳ)、齐墩果酸(Ⅴ)、香豆素(Ⅵ)和2-乙氧基-8-乙酰基-1,4-萘醌(Ⅶ)。结论化合物Ⅶ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虎杖素A(cuspidatumin A),Ⅲ为首次从虎杖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