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天津药学》2006,18(1):56-58
分析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因其复杂多样性而对样品的预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报道的几种较新型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固相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固相萃取技术的进展和生物样品预处理的新方法--微量样品的在线浓集技术及微透析技术.  相似文献   

3.
固相萃取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固相萃取技术进展及应用情况。方法:从萃取机制、方法建立和萃取装置等对固相萃取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近年来该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结果和结论:固相萃取技术萃取回收率高、易于自动化,能有效去除样品中的杂质等,适于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4.
固相萃取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静燕  钱晓萍 《海峡药学》2007,19(10):115-117
目的了解固相萃取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介绍固相萃取基本原理、填料种类和自动化操作等,并对该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固相萃取技术萃取回收率高、易于自动化,能有效去处样品中的杂质,适于体内药物分析中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5.
庄苒 《海峡药学》2007,19(8):115-118
本文综述了固相萃取技术(SPE)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应用条件、操作步骤,SPE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近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晓明 《辽宁医药》2004,19(3):39-41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的进展,包括超临界流体革取技术(SFE)。固相微革取技术(SPME),以及采用限制性介质(RAM)、微粒填粒薄膜(PLM)、分子印记固定相(MIP)填料的固相革取技术(SPE),水浴法预处理血样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一些应用。为体内药物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屈颖 《天津药学》2009,21(1):59-62
简要介绍几种色谱分析样品处理技术中萃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定、含量测定及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检测和药物有机残留溶剂残留量测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样品预处理分离富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制药、食品、环境、商检、化工等领域.固相萃取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液相色谱(LC)、质谱(MS)法等分离检测手段联用,从而实现样品在线预处理,使其在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药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简要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在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安彦 《天津药学》2009,21(6):52-55
固相微萃取(SPME)是基于固相萃取(SPE)技术发展起来的,为一种集萃取、浓缩、解吸、进样等功能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SPME技术的历史、工作原理、萃取装置及萃取方法等方面内容,并结合萃取方法,介绍了SPME技术在溶剂残留、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分析等药物分析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固相萃取技术进展及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样品的预处理是生物药物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多数生物样品如器官、组织、血浆、尿液等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使其符合所用测定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的要求,才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及简单去蛋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药已经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但由于有些农药的监管能力不足或使用不当,使得农药残留问题十分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和完善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技术。在这个分析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也是尤为的关键。文章综述了一些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它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对固相微萃取、微波辅助萃取以及免疫亲和色谱技术等进行了逐一的介绍。文中不仅综述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针对各类问题,提出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异甘草素的制备方法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异甘草素是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属于羟基查耳酮类化合物。目前异甘草素主要从甘草中提取分离及人工合成方法制备。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艾滋病、抗糖尿病并发症等,因而成为富有研究开发潜力的化合物。笔者结合自己的部分研究结果,对异甘草素的制备方法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并对异甘草素的研究开发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HPLC样品前处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HPLC(尤其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常常遇到过滤时溶剂挥发、萃取方法选择、供试液最终稀释剂的选择与色谱峰参数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方法的精确性和耐用性,还影响到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等。可以说,前处理已成为分析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笔者认为,现行的质量标准在某些方面值得探讨,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兰  刘建文 《中国药事》2009,23(7):706-709,717
目的介绍近年胸腺肽作为免疫调节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进展和概况。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综合报道胸腺肽制剂的最新进展。胸腺肽是胸腺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目前国内使用的胸腺肽制剂都是由动物(小牛或猪)的提取物制成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生成,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近年开发了多种的新剂型,在临床领域有了更多的应用。结论胸腺肽做为一种免疫调节剂,还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工程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内外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情况,根据国内生物制药业发展对细胞工程专业知识的要求和现阶段生物制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细胞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内在特点,对生物制药方向的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提出建议,为生物制药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物制药方向生物类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外生物制药专业方向生物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根据国内生物制药业发展对生物学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对现阶段生物制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在特点,对生物制药学科的生物类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为生物制药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柱切换HPLC技术及其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维鹏  丁黎 《药学进展》2003,27(5):274-278
综述了柱切换HPLC技术及其与在线透析、在线衍生化等联合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以及在在线去蛋白、全血直接进样、在线浓缩净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由于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线分离,增强了色谱的选择性,使之成为药物分析的强有力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凯  陈文武 《药学教育》2012,28(5):37-40
从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合理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系统论述通过贯彻“能力本位”教学思想实现高职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血红素制备工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醋酸钠法,蒸馏法,单宁酸法,羧甲基纤维素法,血粉法制备血红素,比较几种血红素制备工艺的得率,纯度,成本,提出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备技术,并综合评价各种方法的提取得率,纯度及大致生产成本。用血粉法提取血红素其纯度可达95%以上,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Model-based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all areas of biopharmaceutical process technology. They can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experimental design, process characterization, process desig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Benefits of these methods are lower experimental effort, process transparency, clear rationality behind decisions and increased process robustness.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methods adopted from different scientific domains accelerates this trend further. In addition, model-based methods can help to implemen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s suggested by recent Quality by Design and validation initiative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model-based methods, their applications, further challeng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process life cycle. Today, despite these advantages, the potential of model-based methods is still not fully exhausted in bioprocess technology. This is due to a lack of (i) acceptance of the users, (ii) user-friendly tools provided by existing methods, (iii) implementation in existing process control systems and (iv) clear workflows to set up specific process models. We propose that model-based methods be applied throughout the lifecycle of a biopharmaceutical process, starting with the set-up of a process model, which is used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rocess parameters, and ending with continuous and iterative process improvement via data min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