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江县乙型脑炎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6/09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1次,每次各捕蚊15 min,将捕获的蚊进行鉴定分类。结果共捕获3 052只,平均密度为508.1只/人工.h,其中稻田为433.0只/人工.h,畜圈为750.0只/人工.h,人房为343.0只/人工.h。稻田捕获866只,三带喙库蚊761只(87.88%),次是致倦库蚊87只(10.05%);畜圈捕获1500只,致倦库蚊917只(61.13%),次是三带喙库蚊526只(35.07%);人房捕获686只,致倦库蚊558只(81.34%),次是三带喙库蚊122只(17.7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出现高峰在7月下旬(1 016.0只/人工.h),畜圈出现高峰在9月上旬(1 220.0只/人工.h),人房出现高峰在9月下旬(284.0只/人工.h)。结论 开江县稻田以三带喙库蚊为主,畜圈和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仙居县传播疾病的蚊媒种群以及密度的季节消长情况,提供防制依据,我们分别于2005~2006年的5~10月在仙居县农村对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等主要蚊种的密度和消长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在下各镇路南村和官路镇北岙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各3户进行人房、猪舍和野外作为捕蚊点,每月上、下旬各捕蚊1次。2005年采用玻璃吸蚊管各捕蚊15分钟,2006年采用电动吸蚊器各捕蚊15分钟,野外采用荧光灭蚊器各点捕蚊2小时,将捕获的蚊子鉴定计数及登记。结果1蚊媒种类2005、2006年在人房、猪舍和野外共捕获蚊子10271只,有蚊科的3属8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乙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5-9月在开江县乙脑流行区选择稻田、畜圈、人房各3个点,每半月监测1次,每次每个点各捕蚊15min,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 5-9月共捕获蚊虫4734只,平均密度为210.4只/人工小时,其中稻田、畜圈、人房分别为247.3、267.7和114.3只/人工小时。稻田捕蚊185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93.21%,致倦库蚊占5.55%;畜圈捕蚊2023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占44.04%,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3.81%和22.15%;人房捕蚊85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72.20%,三带喙库蚊占22.08%。稻田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和下旬(570.7和583.3只/人工小时),畜圈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265.3只/人工小时)和9月下旬(533.3只/人工小时),人房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70.7只/人工小时)。结论开江县稻田和畜圈以三带喙库蚊为主,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主,乙脑发病高峰季节与稻田和畜圈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蚊密度常规监测用诱蚊灯法,应急监测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结果蚊密度为1.70只/h,高峰出现在8月,10月蚊密度较低;布雷图指数为4.7和诱蚊诱卵器指数为0.5。结论输入登革热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很低,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均小于5,无登革热传播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杀幼剂对蚊幼的现场控制效果,为世博会期间蚊虫孳生地控制提供药物和技术储备。方法选择雨水井、水池、沟渠等为现场测试场所,根据面积或体积布施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施药后蚊幼密度下降情况并计算其持效期。结果 1.0~1.5 mg/L甲基嘧啶磷对雨水井中白纹伊蚊的控制效果达14 d以上,2.0~2.5 mg/L可维持21 d以上。1.0 mg/L甲基嘧啶磷对沟渠中三带喙库蚊的控制效果达10 d,1.5~2.5 mg/L可维持12 d。1.0~1.4 mg/L毒死蜱能有效控制雨水井中的白纹伊蚊和沟渠中的淡色库蚊,持效期长达35 d或更长,0.6~0.8 mg/L达14~21 d。0.4~0.8 mg/L 1%双硫磷能有效控制雨水井中的白纹伊蚊和沟渠中的淡色库蚊,但持效期较短,仅为10~14 d;1.2 mg/L为21 d。现场实验中,0.8 mg/L双硫磷对三带喙库蚊有14 d的控制效果,1.0~1.5 mg/L的控制持效期则为21 d。结论 3种药物均对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持效期为毒死蜱双硫磷甲基嘧啶磷。相同药物对不同环境下不同蚊虫的控制效果有一定差异,因此须根据水体流动、水质状况等合理使用杀幼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病原携带现况。方法在2017—2018年蚊虫活动高峰期采集淄川区淡色库蚊,通过RT-PCR扩增甲病毒属、黄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辽宁病毒目标片段及测序,检测蚊虫所携带的病毒种类及数量,利用Excel软件PooledInfRate v4统计程序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蚊虫带毒率,利用MEGA7.0软件对所得病毒NS5基因和E基因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库蚊黄病毒参考毒株进行系统发生树构建,分析确定病毒的基因型。结果从3组淡色库蚊(ZCB10_ A22_ 2、ZCB11_ A23_ 2、ZCC2_ A26_ 2)中扩增得到库蚊黄病毒,蚊媒活动高峰期蚊虫带毒率为5.04‰(95%CI:1.35‰~13.78‰),未检测到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辽宁病毒。NS5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3组病毒与分离自上海的病毒株(MG602497.1)遗传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6.83%~97.23%;E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3组病毒与分离自日本东京的病毒株(AB262759.2、AB377213.1)遗传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7.55%~97.72%。病毒分型为Ⅰ型库蚊黄病毒。结论淄川区淡色库蚊携带库蚊黄病毒,应持续开展蚊虫携带病原体监测。  相似文献   

7.
奋斗呐对三个蚊种幼虫、成虫毒效测定,表明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幼虫以三带喙库蚊最敏感(LC_(50) 1.63×10~(-4)ppm),白纹伊蚊最差(LC_(50) 1.75×10~(-2)ppm);成蚊以白纹伊蚊最敏感,三带喙库蚊次之,淡色库蚊最差。但三者差异不显著,KD_(50)分别是0.01996、0.02458、0.0616g/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概述上海市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制定蚊虫及蚊媒病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近20年(1993-2013年)来上海市的蚊媒相关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信息,概述上海市不同调查点的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是上海市最常见蚊种。发现机场、口岸的蚊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非口岸地区。上海市蚊虫中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Ⅰ型和Ⅲ型共同流行。结论机场、口岸是蚊虫入侵的主要窗口。上海本地存在大量适宜媒介,存在潜在的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热病毒传播风险,应加强蚊虫及其携带病原体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及实施,分析综合监测的可行性,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及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成蚊综合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6-10月。结果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执行办公室,综合协调开展工作,宁波市单独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建德市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的现场调查工作,实验室标本检测由浙江省CDC完成,对机构协调、人员数量要求较高。2009年宁波市报告疟疾48例,发病率为0.73/10万;登革热1例,发病率为0.0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8例,发病率为0.28/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5.56%。建德市无疟疾、登革热及乙脑病例报告。宁波市共捕获蚊类22108只,密度为9.60只/h;建德市共捕获蚊类945只,密度为4.92只/h。宁波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仅占0.14%;建德市则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未捕到白纹伊蚊。宁波市检测三带喙库蚊1973只,乙脑病毒荧光PCR检测有2组阳性,最小阳性率为0.10%。检测建德市库蚊225只,采用巢式PCR检测黄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防蚊闸控制城区蚊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区下水管网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蚊虫挚生地类型也由以前的复杂多样化变为相对简单。目前南方城市蚊虫孳生地主要为固定积水和容器积水。蚊种主要为致乏库蚊和白纹伊蚊。容器积水在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中能够很快清理。而各类固定积水成为日常蚊虫防治工作的难点、重点。为提高城市灭蚊的效果,改变多年来以药物控制蚊虫密度的方法,减少环境污染,节约人力、物力、财力,2004年深圳市城区率先应用防蚊闸控制蚊虫孳生地。为了解防蚊闸对城区蚊虫的控制效果我们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12.
西藏林芝地区蚊媒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及米林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存在与否,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了解林芝地区的媒介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人帐诱法和人工捕捉法进行调查。结果在墨脱县发现三带喙库蚊,且该蚊密度相对比较高;墨脱县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多斑按蚊。米林县未发现三带喙库蚊分布,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为米塞按蚊。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存在乙脑的传播媒介,该蚊种为该地区的新纪录;且该蚊种尚未扩散至米林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任重道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是分布广、发病多、危害最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1]。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者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部分感染者经过3~15 d潜伏期,以突然高热、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以致死亡。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是以高热、出血、肝大、严重病例循环衰竭为特征,病死率高,是较为严重的一…  相似文献   

14.
吕炜  黄谊  段丽琼  姚松银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62-1664
目的探索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2007-2011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和蚊虫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蚊虫密度与同期蚊媒疾病发病率相关系数r=0.6881,P=0.0134。结论湖南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数据与蚊媒病发病率中度相关,反映出蚊虫密度与蚊媒病之间存在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5.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虫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可分为Ⅰ、Ⅱ、Ⅲ、Ⅳ型)。全球每年约5 000万登革热病例,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近年登革热渐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登革热已成为部分国家地方性流行病,我国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广东省登革热最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室外的各种积水容器,大多数栖息于孳生地周围的绿化带等阴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3起蚊媒传染病的疫点处置,分析疫点处置的方法与流程,为农村疫点处置、控制蚊媒传染病的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镇政府组织应急队伍,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部门根据分工实施控制;全面控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结果经过疫点处置后,对3起蚊媒传染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1个最长潜伏期的观察,无继发病例出现。结论从总体上分析,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同时控制的应急处置是行之有效的。为确保不发生二代病人,对阻断疾病的蔓延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尽快制定蚊媒传染病疫点处理办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长期和短期气候变化,都会作用于虫媒携带者和动物中间宿主,会突出影响动物活动区域变迁、媒介昆虫滋生分布等一系列变化[1]。当代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注的严重现实。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近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其上升幅度是正万年来所未有的,如本世纪80年代平均气温比19世纪同期高0.7℃,90年代初年平均气温已达15.5℃[2]。世界气象组织预言,变暖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到下个世纪年平均气温将上升2~5℃。热带非洲是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最大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措施对蚊媒密度的控制效果,为有效防治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州市南沙区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2个自然村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用布雷图指数(BI)和标准间指数(SSI)评价比较其干预效果。结果研究开始至启动干预前5个月中(2016年8~12月),两组的BI值大部分低于警戒线5.0,组间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期间(2017年1~5月),干预组BI值持续稳定在警戒线5.0以下,对照组则从干预开始的第2个月,BI值呈季节性升高,且至研究结束前波动范围均高于警戒线5.0,两组间指数曲线明显分离;干预组SSI指数在干预期间均维持在警戒线1.0以下,而对照组则有季节性浮动,且在3月和5月间两次超过警戒线,高于同期干预组指数。结论以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治理为基础的登革热综合防控干预,能有效降低蚊媒密度,达到防控登革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宁波市城区成蚊密度及蚊种四年监测结果。成蚊密度以6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中下旬为两个高峰季节。峰值分别为8.67只/人工小时和10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随着季节的气温变化而增减。城区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其余均为次要蚊种。  相似文献   

20.
义乌地区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分布区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义乌地区在登革热暴发流行后存在哪些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及其地理分布,为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主要病媒生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蚊幼主要采用勺捕法( Dipper),成蚊使用诱蚊灯法.结果 本次蚊虫孳生地调查与成蚊监测,共发现2亚科4属8种.根据光诱捕器监测结果,淡色库蚊是该地区主要优势种,覆盖13个镇(街)234个村.而蚊幼孳生地调查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是该地区唯一的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分布于10个镇(街)18个村,是本次义乌地区登革热大面积暴发流行的助燃剂,占蚊幼采集量的51.7%;其次是三带喙库蚊,而新发现的小拟态库蚊等捕获量有限.结论 一些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义乌地区广为分布,部分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切断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从而为当地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预防控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