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的整合子流行情况,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天津地区60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其耐药情况.应用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初筛整合子并分型,用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测序.结果 6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1株检出整合子(18.3%);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Ⅰ类和Ⅱ类整合子.IRPA对多数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Ⅰ类整合子为天津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主要类型,整合子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情况,了解其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croWlk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法对临床分离的120株亚胺培南耐药和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结果12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81.7%(98/120)、Ⅲ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7%(2/120),未检出Ⅱ类整合子;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1.3%(17/80),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前者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结论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临床234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唑啉、米诺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较敏感,118株整合酶Ⅰ阳性,95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3株ISCR1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118株整合酶Ⅰ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为89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ERIC-PCR可用于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5—2006年度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析我院三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明确我院Ⅰ类整合子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用煮沸法提取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模板;应用PCR技术检测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及其Ⅰ类整合子结构分析。结果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32%、头孢噻肟45%、庆大霉素82%、头孢西丁37%、妥布霉素39%和亚胺培南43%。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分别为Ⅰ类53%、Ⅱ类21%、Ⅲ类5%。序列分析表明,在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存在dfrA17、aadA2基因盒。结论4种药物的耐药率都有增高,以庆大霉素最显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可能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金属酶、整合子和外排泵在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对42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MIC值,双纸片扩散法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PCR扩增整合子并测序基因盒,real-time PCR检测oprM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外膜蛋白。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45.23%,美罗培南耐药率71.42%;检出有22株产MBL;Ⅰ类整合子检出率52.30%,携带dhfrⅫ-orfF-aadA2和aacA4-blaVIM-4两种类型的基因盒组合形式;oprM基因高表达细菌是低表达细菌的3.56倍;25株高表达MexAB-OprM外膜蛋白。结论金属酶、整合子均不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MexAB-OprM高表达致美罗培南耐药。各种耐药机制相互影响,并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基因型。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9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临床分离的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MBL)表型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BL基因型别,并对PCR扩增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 2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5株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14株MBL表型阳性,占40%。其中IMP-1型阳性7株、VIM-2型阳性2株。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及产酶情况综合考虑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CU铜绿假单胞菌(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ICU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分离出PA菌株,鉴定其对亚按培南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金属酶IMP、VIM、GIM、外膜孔道蛋白Opr D2和Ⅰ类整合子基因表达。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ICU送检标本中分离出8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对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OR值均大于1,为危险因素。PCR结果显示检测到83株耐药菌中IMP-1基因阳性11株(13.25%),VIM-2基因阳性9株(10.84%),Ⅰ类整合子IntlⅠ基因阳性68株(81.93%),外膜蛋白Opr D2基因缺失共71株(85.54%)。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并尽量减少气管插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2013年分离的2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明确Ⅰ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以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用χ2检验对Ⅰ类整合子携带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离出的286株细菌中,检出Ⅰ类整合子89株,检出率为31.1%;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Ⅰ类整合子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和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PCR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NDM-1、blaSIM、blaSPM、blaGIM、blaOXA-10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院以神经外科送检标本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28.0%)最多,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0%)。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7.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97.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VIM基因阳性1株(1.2%),blaOXA-10基因阳性4株(5.0%),其他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67株(83.8%)。结论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该院烧伤科收集的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结果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大于60.00%;31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IMP基因阳性6株,阳性率为19.35%;VIM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为9.68%;OprD2基因缺失5株,阳性率为16.13%。OXA-10和GES耐药基因未检测到;16.13%的菌株存在主动外排的耐药机制。结论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耐药机制与细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细菌产IMP型金属-内酰胺酶及细胞主动外排机制有关;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亚胺培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超广谱抗生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趋势,比较其耐药与敏感菌株的耐药谱特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稀释法对在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19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使用X2检验比较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在耐药性之间的差别.结果总共检测68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85株(12.3%)、中介度53株(7.7%)、敏感551株(80%),耐药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美洛培南的药敏谱与亚胺培南相似.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均对多粘菌素E高度敏感;两组菌株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其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对包括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环丙沙星及丁胺卡那在内的其余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耐药组均为明显高于敏感组(P均<0.01).结论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并且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状况非常严重.治疗时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资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亚胺培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超广谱抗生素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趋势 ,比较其耐药与敏感菌株的耐药谱特性 ,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稀释法对在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间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 1 9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使用X2 检验比较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在耐药性之间的差别。结果 总共检测 689株铜绿假单胞菌 ,对亚胺培南耐药 85株 (1 2 .3 % )、中介度 53株 (7.7% )、敏感 551株(80 % ) ,耐药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美洛培南的药敏谱与亚胺培南相似。亚胺培南耐药组与敏感组铜绿假单胞菌均对多粘菌素E高度敏感 ;两组菌株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 ,其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两组菌株均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及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对包括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环丙沙星及丁胺卡那在内的其余 1 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耐药组均为明显高于敏感组 (P均 <0 .0 1 )。结论 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呈现出更强的耐药性 ;并且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状况非常严重。治疗时应以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资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动态变迁及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方法应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组合检测118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结果 2003~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增设重症监护病房(ICU)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和呼吸科,共检出1089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应严格控制并谨慎使用新的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及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细菌室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作敏感试验。结果:200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0.6%(32/155),2001年为39.0%(48/123),2002年为41.3%(95/230)。痰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见,占69.1%(121/175),其次为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外科监护病房,占35.6%(51/143),其次为呼吸监护病房(33.5%)、外科(12.5%)和呼吸科(6.25%)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并对多种抗菌药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98株,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17株,分离率为27.2%;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71.9%,感染患者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占52.1%;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1%),其次为庆大霉素(29.5%),其余耐药率均超过45.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住院时间超过2周、使用抗菌药物超过2周、使用过碳青霉烯类、糖尿病、入住ICU、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昏迷等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及控制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及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情况。方法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协同实验来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6.69%,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氨曲南部分耐药,耐药率分别为45.12%、50.33%、59.74%、61.43%、62.12%和63.16%;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63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38.10%(24/63)。结论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实验室应加强对产酶菌株的监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及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和blaVIM)、外膜孔蛋白D2(OprD2)基因(oprD)、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 PSE5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均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64-3%,其余的耐药率在57.1%.92.9%之间。28株Pa中blaIMP和blaVIM基因均阴性.25株(89.3%)oprD基因缺失.24株(85.7%)qacE△1-sulⅠ基因阳性。结论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oprD基因缺失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qacE△1-sulⅠ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分离于镇江地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确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及其在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K-B纸片法检测7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煮沸法提取71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PCR扩增Ⅰ类整合子基因,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盒.结果 7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8.3%~77.5%不等;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38%,包括aadB、aac(6')-Ⅱ、PSE-Ⅰ、dfrA17和aadA5 5种基因盒,其中最常见者为dfrA17和aadA5.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论 不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各不相同,整合子阳性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提示Ⅰ类整合子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流行性调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调查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流行情况,并分析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株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K-B法测定其药敏情况,简并引物PCR法扩增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对阳性PCR产物采用HinfⅠ内切酶作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结果9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等14种抗菌药的耐药率从14.3%到82.7%。40.8%(40/98)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整合子;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较广泛地存在于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