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主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病儿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2例;用药组于术前和主动脉开放前经气管插管注入天然猪肺PS(总量150mg/kg),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围CPB期肺动态顺应性和呼吸指数,气管插管维持时间。动物实验用小型猪20头,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0头;对动物左右  相似文献   

2.
超氧化物歧化酶-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体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利用高氧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可以为预防和治疗体外循环后的肺损伤提供实验基础。一、材料与方法1.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 肺表面活性物质(SOD PS)脂质体:PS 1ml加乙醚3ml和甲醇1ml ,再加入SOD 80 0 0U。在水浴型超声波清洗器上振荡2次,每次10~15min ,间隔5min ,然后减压蒸发掉有机溶剂,加磷酸盐缓冲液(PBS)至2ml,振荡形成水溶性悬液,即SOD PS脂质体。2 .预处理动物:Wistar大鼠40只,体重(2 5 6.7±3 9.0 )g ,随机分为5组。腹腔注射10 %水合氯醛3 .5~4.0ml/kg体重镇静麻醉动物,颈部正中切口暴露气管,分别注入实验液:SOD PS脂质体2m…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以及体外循环后PS异常与肺功能不全的关系。分别采用Bartlet法、Mason法、改良Lowry法测定10例非体外循环病人和20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同步测定呼吸指数。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术后PS水平非常显著减低(P<0.01),呼吸指数非常显著增高(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87,P<0.01)。而非体外循环手术后PS水平及呼吸指数未见明显变化(P>0.05)。证实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的活性,体外循环术后PS异常与呼吸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应用外源性PS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心肺联合移植供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在心肺联合移植过程中导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探索改善移植肺的肺功能 ,增加心肺联合移植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改良的Kaneko兔异位心肺联合移植模型 ,分别在移植物切取后和供体再灌注后导入外源性PS ,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在 3 0、60、90、12 0min的动脉血气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的变化 ,及移植后两组兔血浆内皮素 (ET 1)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的变化 ,并观察移植肺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中PaO2 值在各时间段分别 ( 12 .64± 4.47)、( 12 .5 8± 4.13 )、( 12 .46± 3 .85 )、( 12 .5 0± 3 .93 )kPa较对照组 ( 11.71± 5 .0 0 )、( 11.69± 4.2 2 )、( 11.5 9± 4.2 6)、( 11.5 6± 3 .93 )kPa明显升高 ,PaCO2 值在 60、90、12 0min( 4 .5 5±0 .5 3 )、( 4 .93± 0 .40 )、( 5 .65± 0 .65 )kPa较对照组 ( 5 .0 7± 0 .3 9)、( 5 .47± 0 .5 5 )、( 6.3 9± 0 .65 )kPa下降 ,ET 1( 4 .3 0± 0 .45 )ng/L和MPO( 3 .2 9± 0 .5 4)U/(mg·ml)均较对照组 [分别 ( 6.0 7± 0 .79)ng/L、( 7.70± 1.18)U/(mg·ml) ]显著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肺的肺泡Ⅱ型细胞 ,Ⅰ型细胞损伤减小。结论 在心肺联合移植过程中导入外源性PS ,可改善移植肺的肺功能 ,  相似文献   

5.
背景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肺损伤是心脏手术重要的并发症,它与术后死亡率和心脏手术成功率有密切关系,而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A,SP-A)在CPB后肺损伤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 目的 对SP-A在CPB后肺损伤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内容 介绍SP-A的分子结构、基因、受体、调控及生理作用,重点阐述SP-A在CPB后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趋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克隆或合成人类SP-A、构建载体在体内进行真核细胞表达成为可能,为治疗CPB后肺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治疗中,在ARDS和其它重症呼吸道疾病已见该疗法的成功应用。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分制剂、给药途径及体内分布、剂量及时间、并发症、对内源性PS的影响、治疗效应及临床应用等作专项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肺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特护病房收住的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PS,观察其治疗后的临床反应、血气变化及胸片肺透亮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应用PS后,可发现患儿皮肤迅速转红,血氧饱和度上升,不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呻吟、气促情况缓解,呼吸困难、三凹征、紫绀症状减轻或消失 辅助机械通气的患儿用药后30min均下调呼吸机参数,生命体征监测平稳,6~12h复查胸片,肺透亮度明显好转.用药前与用药后2h查血气,pH、PCO2、PO2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使用外源性PS替代疗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减少了NRDS的发病率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降低了呼吸机使用条件,降低了病死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效应。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患者 16例 ,随机分为A和B两组 ,A组 9例采用保护性肺机械通气治疗 ;B组 7例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联合应用外源性PS(15 0mg/kg体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8h内肺动态顺应性 (Cdyn)、氧合指数 (OI)、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结果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 ,本组患儿死亡率 (6.2 5 % )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 48h内的各个时点 ,B组Cdyn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OI和TNF α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 (P <0 .0 5~0 .0 1)。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后ALI/ARDS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中的异常改变,并对外源性PS治疗ARDS的动物实验,临床儿及其对内源性PS的合成,分泌和功能的影响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用12ml/kg 0.0225N的盐酸经气管注入新西兰白兔肺内,纯氧机械通气1h后,将符合PaO2/FiO2≤150mmHg的动物随机分成五组,每组5只。分别用生理盐水(Ⅰ组)、浓度为1g/L(Ⅱ组)、3g/L(Ⅲ组)、6g/L(Ⅳ组)、12g/L(Ⅴ组)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灌洗,灌洗容量为10ml/kg,观察每组治疗后的PaO2/FiO2的变化情况,并对肺标本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Ⅰ组、Ⅱ组治疗后PaO2/FiO2没有改善,而Ⅲ组、Ⅳ组、Ⅴ组肺灌洗后PaO2/FiO2均显著改善,但这种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病理切片显示Ⅲ组、Ⅳ组、Ⅴ组中肺泡间质充血水肿和肺泡腔渗出均较Ⅰ组、Ⅱ组明显减轻。结论采用浓度为3g/L以上的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盐酸诱导的ARDS行肺灌洗有明显疗效,但效果不能持久。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抑肽酶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8例首次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各14例。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后1h及24h测定TNF-α和IL-10血浆水平,于CPB前,CPB结束后10min,1h测定呼吸指数(RI)。结果:CPB结束后1h及24h,对照组TNF-α明显高于诱导前及相同时点抑肽酶组的水平(P<0.05),CPB结束后1h,两组IL-10均明显增加,但抑肽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PB结束后10min及1h,对照组RI较基础值及抑肽酶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小剂量抑肽酶具有抗炎及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肺表面活性剂预防胃液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在误吸早期实施肺冲洗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对预防急性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在定压式人工呼吸条件下,经气管给大鼠肺内注入胃液(pH=1.5)2.5ml/kg,造成误吸。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组及S组均在误吸3分钟后用生理盐水行支气管肺冲洗,其中S组在肺冲洗后立即注入肺表面活性剂。G组仅接受人工呼吸。结果:误吸后G组的动脉血气恶化,而S组由于应用了肺冲洗和肺表面活性剂有效地防止了急性呼吸衰竭的形成。单纯接受肺冲洗的N组血气没有得到改善。结论:应用此方法可以防止胃液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形成,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婴儿心脏直视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PS)治疗婴儿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 7例术后反复撤机失败 ,依赖机械通气 ,胸部 X线片显示大片肺不张和 /或肺间质透亮度降低的婴儿 (年龄 0 .4 9± 0 .82岁 ,体重 4 .87± 2 .18kg) ,在至少 1次撤机失败后经气管内插管应用 PS,初始量按 10 0 mg/kg给药 ,12小时后重复 1次。分别在初始量后 4、6、12、2 4、4 8和 72小时测定氧合指数 ( OI)、动脉血氧饱和度 ( Sa 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 Pa CO2 ) ,记录自主呼吸潮气量、胸部 X线片变化以及呼吸机应用时间。 结果  PS使用 4小时后 OI、Sa O2 显著升高 ,2 4小时后增幅最大 ,分别为给药前的 34.7%和 6 .6 % ;Pa CO2 在给药 4小时后显著降低 ,6小时后最大降幅为 2 2 .8% ( P<0 .0 5 ,0 .0 1)。用药后患者最大自主呼吸潮气量、胸部 X线片明显改善 ,拔管成功率 85 .7%。 结论 外源性 PS替代治疗能显著改善婴儿心脏直视术后肺功能 ,并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心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采用随机化分组表分为氨茶碱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氨茶碱组于麻醉诱导后缓慢(5分钟)静脉注射氨茶碱(5 mg/kg),其后按0.5mg/kg·h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对照组用等容量平衡盐溶液静脉注射.两组均于CPB前、CPB结束后1、8和24小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浆水平,同时测量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呼吸指数(RI)、右心房血/左心房血中性粒细胞比值和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等.结果CPB结束后1小时和8小时,对照组RI较CPB前和氨茶碱组明显增高(P<0.05),氨茶碱明显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抑制TNF-α和IL-8的释放,减少MDA产生,促进IL-10的产生.结论氨茶碱能够减轻炎性反应和CPB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兔体外循环肺损伤时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变化及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含量和活性的改变,探索最佳肺泡内氧浓度及温度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家兔,经右颈总动脉逆行插管,右颈总静脉插管至右房的方法建立兔体外循环(CPB)。在20℃、30℃时,阻断主动脉、停呼吸机后,分别向肺内按潮气量注入50%O2、100%O2,测定BALF中白蛋白(ALB)、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的含量百分比、肺表面活性剂(PS)的活性,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随着氧浓度的增加,BALF中ALB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而SP的含量和活性则明显增加(P<0.01)。20℃组ALB含量明显小于30℃组(P<0.01)。20℃组,SP的含量及活性均大于30℃组(P<0.01)。各实验组与正常组对照,除20℃、100%O2肺充气组外,其余组的SP-A、SP-B、SP-C含量百分比均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结论 (1)体外循环时肺损伤明显,并减低了SP的含量和活性。(2)BALF中SP、ALB含量及PS活性的测定是评价兔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3)100%O2肺泡内充氧和低温,对兔体外循环SP的合成活性和肺Ⅱ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 (CPB)心脏手术后肺功能受损的程度 ,研究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 6 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I组 ,2 0例 ) ,UTI 1万U kg组 (II组 ,2 0例 ) ,UTI 2万U kg组 (III组 ,2 0例 )。对术后肺功能指标OI、VD VT、PA -aO2 、CaO2 、SaO2 和PaO2 进行观察以及比较呼吸机支持的时间 ,气管插管拔除后 2 4h内的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的改变。结果 I组术后各时点所有病人OI、VD VT、PA -aO2 分别较CPB前增大 (P <0 0 5 ) ,而CaO2 、SaO2 和PaO2 均下降 (P <0 0 5 )。术后各时点III组的OI值均明显低于I、II组 (P <0 0 5 ) ;与I、II组比较 ,III组术后 12、2 4h的PA -aO2 值下降幅度显著 (P <0 0 5 ) ,CaO2 、SaO2 和PaO2 的下降较少 ,但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III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最短 ,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最慢但平顺 ,肺部罗音的发生率最低 ,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造成肺损害 ,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其中 2万U kg组肺保护作用优于 1万U kg组。  相似文献   

17.
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L-精氨酸(L-Arg)对体外循环(CPB)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杂种犬12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L-精氨酸组(L组),每组6条。两组动物均摸拟临床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L组除转流前于静脉内注入L-Arg100mg·kg-1后,再持续静滴L-Arg10mg·kg-1·min-1至体外循环结束,余均同C组。分别于转前,转机5min,阻断主动脉15、45min,开放主动脉15、30min取静脉血,测血浆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2-、NO3-)、丙二醛(MDA)、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并于阻断15、45min及开放30min取股动脉及降主动脉标本做光镜检查,于转前、开放15、30min测体循环阻力(SVR)。结果 转机5min后的各时间段,L组的NO2、NO3水平显著高于C组,而血浆vWF水平及MDA水平显著低于C组;光镜检查C组各时间段血管内皮的破坏程度均比L组严重;L组SVR值显著低于C组。结论 CPB可致血管内皮细胞大量活化及严重损伤,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左旋精氨酸可有效地保护CPB中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8.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内给予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对体外循环(CPB)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心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用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每组10例.用药组:于术前和主动脉开放后经气管内插管注入抗TNF-α抗体(1.2μg/kg)2次;对照组:常规CPB手术.测定两组围术期肺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气管内插管时间,同时测定左右心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CPB结束和CPB后各时点肺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组气管内插管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抗TNF-α抗体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抑制肺源性TNF -α的释放,减少MDA产生.结论气管内应用抗TNF-α抗体能减轻CPB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