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伤寒论》的论述 ,从病位、病性和病机等几个方面对脾约证实质进行剖析 ,认为脾约证的病位重点在脾而不在胃 ;其病性是实而不是虚 ;其病机是“其脾为约”。  相似文献   

2.
脾约证议     
根据〈伤寒论〉相关论述,对脾约与太阳阳明、麻仁丸证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脾约是以脾虚为主的一类证型的概括,〈伤寒论〉中脾约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阴阳互根之体,寓阴阳离合之用."  相似文献   

3.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4.
刘智群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6,(10):1675-1677
太阳阳明是脾约,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脾约证的病位在脾,而不是在胃;脾约证是介于承气汤证与蜜煎导证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本证之虚为脾阴亏虚,而非脾气亏虚,病机为阳盛阴受约。脾胃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津液,生理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约证之所成,乃由脾胃之气亢盛,过量吸收胃中津液,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小便数;阳盛而阴虚,脾胃中之津液亏虚,肠腑干涸,濡润失职,而中消便难。故本证实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当以麻子仁丸缓攻胃肠之燥热,滋养脾胃之阴津。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脾约证》"脾弱"病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约”首见于《伤寒论》。历代对“脾约”的认识有:脾阴虚;太阴不固;脾阴外渗;脾土过燥;脾气不展;脾弱。而笔者认为“脾约”乃脾气不足,转输失调,津液偏渗。即“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其辨证着眼点“大便革更”,“小便数”。用麻子仁丸治之,寓“益气通下”之意。本文揭示了“脾约”证是《阳明病篇》所涉及的一个特殊证型,为“益气通下”之法提供了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脾约之我见     
脾约之我见朱珍才(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710000)关键词脾约,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对于脾约一证,现行《伤寒论》选读教材普遍认为:脾约一证,是由于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故小便频数,因而肠中干燥...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原文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脾约是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膀胱,故小便频数,大便干结。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又247条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9.
脾约案     
脾约者,津液约束不行,不饥不大便。备尝诸药,中气大困。仿古人以食治之法。  相似文献   

10.
肖明珍 《河南中医》2004,24(8):50-50
经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凡胃强脾弱,脾为胃约,水精不布所致之证,皆为“脾约”,非独“麻子仁丸”证。口唇干燥一证,与“脾约”病机相似,当属“脾约”范畴,特录于此,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浅谈脾约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文  蔡小平 《中医杂志》2002,43(7):556-556
《伤寒论》第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多以“胃强脾弱”、“脾阴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解释,我们以为与原旨不符。理解张仲景原意,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脾约汤治疗产后类血卟啉病23例福建省漳州市医院(363000)苏志明关键词产后类血卟啉病,中医药疗法一、临床资料本组23例均系产后急性腹痛住院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32岁,平均24.5岁。分娩第一胎发病14例,分娩第二胎发病8例,分娩第三胎发...  相似文献   

13.
"脾约"一词语出仲景《伤寒论》,"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后世医家对脾约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该文就历代医家对脾约的认识、病机辨析及导师多年对此证的经验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脾约”为便秘病证名的传统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脾约”是各种病因导致脾气壅滞的病机概括.整理归纳张仲景述及脾气壅滞相关病证有消渴、聚证、黄疸、奔豚气、腹满、水肿等.行气理脾是“脾约”的基本治法,而对应各病证的综合性治法有行气养阴润燥、行气健脾消聚、行气利水退黄、行气温脾平冲、行气补脾除满、行气通脾消肿6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治疗及组方的分析,发现脾与五脏密切相关,心、肺、肾 ,肝病变时可以从脾论治。脾与心,心系疾病常从脾治,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的运用;脾与肺,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如肺疾以麦门冬汤培土生金;脾与肾,肾虚通过补脾益气以温肾;脾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充实则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16.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09,29(11):1044-1045
经过考证认为,"脾约"是太阳阳明,不是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与脾无涉,麻子仁丸证与承气证的区别是杂病和热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刘承仕 《河南中医》1996,16(5):267-269
对伤寒厥阴病的实质,至今仍无明确一致的看法,或认为是寒极,或认为热极,更多的持寒热错杂、阴阳胜复的观点。本文以《伤寒论》厥阴条文为依据,分析厥阴病各种证侯表现,提出厥阴病为阳气内闭营血、邪热内积、营阴为邪热竭灼,造成热极竭阴、阴精竭绝的病理特点。其预后转归取决于内郁之邪热是否能够由内出外,枢转外达。  相似文献   

18.
在正确认识"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后,再考麻子仁丸,成因当属胃虚热证,是由于胃虚弱,津液不足以上输至脾肺,因此脾受到约束,故津液偏渗下焦膀胱,出现小便数而大便硬。麻子仁丸中用麻子仁,具有平补胃气之功,杏仁有助肺气通利,以助脾气散精归肺,两药均是作用在脾气散精的前后脏腑。麻子仁丸不属于太阳阳明,但仍可称为脾约,从此角度反观《伤寒论》多个方证,可知不少下利或便结证,均可属于"脾约"之列。  相似文献   

19.
杜进军 《吉林中医药》2013,33(7):663-664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20.
<正>脾约,出自《伤寒论.辨阴阳病脉证并治》,指脾虚津少,肠液干燥以致大便坚硬难出的病证。习惯性便秘则是长期、慢性的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的胃肠障碍。《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可视为治疗习惯性便秘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