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确定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福建省广泛种植的金线莲品种泰宁一号为实验材料,在金线莲道地产区契合金线莲原初生境的林下进行栽培,详细探究不同林下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金线莲的生物量和代表性药效成分的影响,为选取金线莲林下栽培合适栽培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在林下栽种密度处于4 cm(行距)×4 cm(株距)时,林下栽培金线莲的长势最佳、折干率高、多糖、生物碱和类黄酮等药用成分含量较高。通过详细分析不同采收期林下栽培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发现在林下种植金线莲180 d后进行采收,金线莲根、茎叶长势佳,生物量积累丰富,折干率高,同时总黄酮、多糖、总生物碱药用价值成分均达到较高值。结论:泰宁一号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 cm×4 cm,最佳采收时期为移栽后180 d。  相似文献   

2.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提供制订头花蓼种植SOP的科学的数据,我们以不同株、行距组合成21种种植密度,采用方差法对其不同栽培密度下的药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头花蓼的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cm×20cm.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板蓝根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以期为菘蓝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25 cm×5 cm(A),25 cm×7 cm(B),25 cm×9 cm(C),20 cm×8 cm(D),20 cm×10 cm(E),定期采集菘蓝样品,测定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趋于一致;但各处理间活性成分含量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基于产量与品质2方面考虑,安徽阜阳地区菘蓝种植密度行株距设为25 cm×7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不同采收期薄荷茎、叶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薄荷药材的适宜采收期,该研究以橙皮苷、香叶木苷、香蜂草苷、蒙花苷为黄酮类指标性成分,采用已建立的薄荷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一测多评法,测定了3个产地不同采收期的薄荷中4种黄酮苷类成分分别在茎、叶样品中的含量,并运用统计图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综合评价。这4种成分在3个产地不同采收期的薄荷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茎,而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薄荷中各成分含量呈动态变化;就江苏产区而言,4月中旬、9月中旬以及10月下旬采收的薄荷中4种成分综合评价得分较高。结合药材产量与有效成分含量,江苏产区薄荷最适合的采收期应为9月中旬与10月下旬,与当地传统采收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栽培唐古特大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唐古特大黄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5种不同种植密度(株距×行距):10 cm×50 cm,20 cm×50 cm,30 cm×50cm,40 cm×50 cm,50 cm×50 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一密度设置3个重复;采收期为5月,7月,10月。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进行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株距增大,药材个体各指标测量值增加。株距为40 cm或50 cm时,药材个体的根鲜重、根干重达到最大值;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指标与产量指标,年际之间、月际之间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考虑到经济效益,青海省唐古特大黄种植最宜栽培的行株距为50 cm×30 cm(或40 cm),于10月份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打破赶黄草生长局域性,扩大赶黄草栽培分布。方法在达州市对赶黄草进行引种栽培鉴定,考察海拔高度和栽培密度对赶黄草产量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槲皮素的测定采用HPLC。结果柳家坝试验点茎的槲皮素含量偏低,其余试验点均达到药用标准。最佳栽培地点为峰城,栽培密度为20cm×20cm(双株每穴),产量为469.97kg,茎叶槲皮素含量分别为1.2164mg/g和1.2164 mg/g。结论达州市的高海拔地区适宜栽植赶黄草。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6,(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苗药艾纳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艾纳香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进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苗药艾纳香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设种植密度(株距×行距)50 cm×90 cm、50 cm×60 cm、50 cm×30 cm和30 cm×30 cm,采收期设10月中旬、11月中旬、12月中旬,随机区组设计。结果: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艾纳香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挥发油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密度为111 112株/hm~2时,12月中旬采收的艾纳香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挥发油产量最高,均可获得高产,分别为1 546.68 kg/hm~2和96.6 L/hm~2。在密度22 223株/hm~2和111 112株/hm~2时艾纳香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50 mg/g和2.53 mg/g,采收期对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艾纳香根蘖苗当年移栽定植的适合种植密度为111 112株/hm~2,适宜的采收期为12月。  相似文献   

8.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桔梗干物质积累和桔梗皂苷D含量动态变化.方法:大田试验设5个密度处理:M1(4 cm×25 cm),M2(6 cm×25 cm),M3(8 cm×25 cm),M4(10 cm×25 cm),M5(12 cm×25 cm),分时期对桔梗个体和群体的生物量积累、干物质分配、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桔梗个体生物量除M2>M3外,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群体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桔梗器官干物质积累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但趋势相近.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差异显著,其中M2花果所占比例最小,根部物质积累最多;桔梗茎、花果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而叶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增加.除M2最高外,桔梗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群体根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皂苷D含量以M2处理为最高.结论:适宜的密度对桔梗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桔梗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及群体产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7)
目的:探讨广金钱草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广金钱草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采用广金钱草种苗移栽和扦插移栽的定植方式种植,收集不同时期的广金钱草样品,种子苗不同种植密度的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维采宁-2、异牡荆苷、异红草苷含量,结合产量、生长形态,研究两种定植方式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种子苗移栽及茎叶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考察不同密度种植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方式的广金钱草在生物形态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茎叶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可以确定其最佳采收期及最佳种植密度。结论:广金钱草在花蕾期前后采收,种植密度在株行距20 cm×30 cm的条件下,产量和质量综合比较得到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黄芪是药食同源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了实现黄芪规范化栽培,提高栽培成效,在黄芪道地产区甘肃省陇西县试验基地行距30 cm条件下,分别采用8,10,12,14,16 cm不同的株距栽培蒙古黄芪。方法:通过测定返青株生长发育动态及药材产量和质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旨在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探寻规范的蒙古黄芪生产技术。结果:在行距30 cm条件下,移栽株距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株距的增大,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小,根冠比增大,但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下降,药材外观性状随着移栽密度的减小有所改善。在株距14 cm的栽培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株距8~16 cm栽培密度条件下,黄芪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各株距处理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14 cm> 16 cm> 10 cm> 8 cm> 12 cm。结论:结合产量与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最优移栽株行距30 cm×14 cm(密度23.81万株/hm^2),该密度下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健壮,主茎较粗,根冠比较大,产量较高,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12.
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及丹参产量的影响 ,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实验设计分 7个不同的密度处理 ,株行距分别为 :2 0 cm× 2 0 cm ,2 0 cm× 2 5 cm ,2 5 cm× 2 5cm ,2 5 cm× 30 cm ,2 5 cm× 35 cm ,30 cm× 35 cm ,30 cm× 2 5 cm ,每个处理为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共 2 1个实验小区。收获期记录丹参存苗数 ,采样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丹参素、丹参酮 A 的含量 ,统计每小区的丹参产量及每株单产。结果 丹参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以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为最佳 ,根产量以鲜重计可达 16 31kg/亩 ,丹参素含量可达 2 .15 % ,丹参酮 A 含量可达 0 .4 2 %。结论 在进行丹参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栽培技术对道地药材祁菊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规范道地药材祁菊栽培技术,提高祁菊花的产量和品质。方法:采用3因素4水平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移栽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祁菊花产量和黄酮含量。结果与结论:底肥施用磷酸二铵300kg.hm-2和硫酸钾150kg.hm-2,5月上旬移栽,株行距40cm×40cm有利于提高祁菊花产量和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与普通二倍体黄芩生理生化指标、光合效能及产量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使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测定光合指标;产量测定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6 m~2(3 m×2 m),各小区移栽10行,行距20 cm,株距5 cm。结果:四倍体黄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分别高出28%,2%,17%,除POD以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溶性糖含量则高出二倍体19%,MDA含量显著低于二倍体黄芩,说明四倍体黄芩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田间试验表明四倍体黄芩及二倍体黄芩根长度并无显著差异,平均都可达34 cm,四倍体黄芩根粗亦不及二倍体,但其侧根数多于二倍体,最高可达8个,单根质量及总产量亦高于二倍体,增产量可达31.4%。结论: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由于染色体的加倍,使得植株生长势、抗逆性增强,保护植株少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间接影响药材最终产量的增加;四倍体黄芩光合能力的增强可增加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植物干物质的积累直接影响其产量。这一特性对药用植物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和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薄荷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法(GC)对7个挥发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比较传统道地产区-江苏、当今主产区-安徽及其他产区薄荷药材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收集的薄荷药材挥发油分为4种化学型:(1)薄荷醇-薄荷酮型、(2)胡薄荷酮-薄荷酮型、(3)胡椒酮-薄荷醇型、(4)氧化胡椒酮型;薄荷醇为所有薄荷样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安徽与其他产区薄荷挥发油成分之间的差异相对明显,江苏产区薄荷与另两个产区则存在交叉性。该文研究了不同产地薄荷药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产地间的差异,建立了薄荷药材多个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薄荷药材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聚酰胺纯化薄荷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和吸附-洗脱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5种不同类型的纯化材料对总黄酮的吸附能力,确定纯化材料,并对其纯化工艺中吸附条件、除杂条件和洗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0.1 g.mL-1,上样量为生药量与聚酰胺体积比1∶6,吸附流速2 BV.h-1,柱床径高比1∶9,待吸附结束后,用3 BV 10%乙醇洗脱除杂,除杂流速4 BV.h-1,再用3 BV 90%乙醇以8 BV.h-1流速洗脱,经聚酰胺(30~60目)纯化后,薄荷总黄酮纯度可达50%。结论:优选的纯化工艺分离效果良好、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分离富集薄荷总黄酮。  相似文献   

17.
贺智勇  邹弢  罗田  李婉蓉  杨佳佳  刘学  肖婷  周雪  吴林菁  刘文  沈祥春  陶玲 《中草药》2020,51(11):2922-2928
目的制备以薄荷油(Menthaha plocalyx oil,MPO)为油相的红花提取物(Carthamus tinctorius extract,CTE)自微乳凝胶递送系统(CTE-SMEDDS-BGs)。方法以MPO为油相,CTE为水相,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载药自微乳处方,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凝胶工艺与处方,并对其外观性状、黏度和pH值进行评价。结果所得CTE-SMEDDS-BGs最佳处方工艺:F68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Km)为1∶1,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总量(TS)与MPO的比例为8∶2,卡波姆2%,甘油6%,CTE5m L。处方量自微乳加入溶胀后的凝胶基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0即得CTE-SMEDDS-BGs;其外观为黄色半透明、黏稠度适中、均匀细腻、不油腻,易涂展的胶状凝胶,黏度为4.98×10~4m Pa·s(RSD为1.53%),pH为6.04(RSD为0.44%)。结论制得的薄荷油为油相的CTE-SMEDDS-BGs,制备简便,方法稳定,符合凝胶局部外用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8.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引种于天津地区丹参的质量,探索在本地区大田培育丹参的可行性;比较来源不同产地丹参种苗引种后药材的质量差异,拟筛选适宜天津引种的优质种源。[方法]以单株药材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丹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含量,UV-VIS法测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AFS法测定As、Hg含量,FAAS法测定Cu含量,GFAAS法测定Pb、Cd含量。[结果]丹参引种天津后,栽培药材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质量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低于药典限量标准;种源以山东日照种苗引种天津后药材的质量最佳,单株干重可达128.86 g,亩产量可达约600 kg,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达0.330%,丹酚酸B含量达4.977%,分别为药典标准的1.32、1.66倍。[结论]推测天津地区大田适宜引种丹参,种源为山东日照丹参种苗引种天津后栽培品亩产量较高,丹参酮类成分、丹酚酸B含量丰富,因此,山东日照种苗适宜作为天津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