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2010年4月15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患者31例(62眼),手术方式由患者决定。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低中频区下降更明显,且在该空间频率处LASIK组眩光失能值明显大于LASEK组(P<0.01),但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值均有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在眩光失能值方面,LASEK组在低频区优于LASIK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球面调整的LASIK手术(Fine Adjustded customized Alation Treatment,F-CAT)与标准LASIK手术(Standard Excimer Laserin Keratomileusis Lasik,S-LASIK)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非球面调整后的近视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接受F-CAT手术近视患者12例(24只眼)和接受S-LASIK手术患者12例(24只眼),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球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无下降,术后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好于S-LASIK组,在6c/d,12c/d,18c/d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两组术后3月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有所增加,和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但术后F-CAT组的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低于S-LASIK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W...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波前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49只眼)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76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视觉质量.结果 ①视力变化:术后6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以上的患眼为76眼(5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眼(30.1%,P<0.01);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眼为53眼(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眼(17.6%,P<0.01).②屈光度变化:术后3个月对照组开始出现屈光度回退呈轻微欠矫,而试验组回退很少,基本趋于正视状态.③对比敏感度变化:术后1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尤其以中频和高频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1个月时略有增加,试验组增加明显.术后6个月,试验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提高,而对照组趋于术前水平.④高阶像差变化:术后2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均较术前增加,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标准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暗视下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来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至2010年7月20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患者31人(共62眼),屈光度小于等于-6.0D,手术方式经医师介绍后由患者决定。术前、术后一月、术后三月,在暗视下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一月时两组患者在暗视下均出现眩光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空间频率18c/deg处和24c/deg处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眩光失能值两组在空间频率18c/deg处和24c/deg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3个月时两者的眩光失能值在空间频率24c/deg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暗视下眩光失能值,LASEK组优于LASIK组,说明LASEK组比LASIK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82例,130眼)和常规LASIK(77例,118眼)治疗,比较术后3月、6月及1年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各时期,虹膜定位组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残余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高阶像差各项均低于常规组,其中术后3月两组RMSh、Coma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RMSh、Coma、Trefoil、RMS3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RMSh、Coma及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除Trefoil)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各项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及暗光+眩光状态下所有频段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有效治疗近视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Zernike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植入Phakic 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变化的观察,评估Phakic 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39例(65眼),于术前2周以YAG激光行术眼虹膜周边根切术,预防术后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分别于Phakic 6H2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患者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及Phakic 6H2在前房内的位置,并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于术后1月、3月及6月对患者的波前像差进行测量。结果①术前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0.1,而术后6月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76.9%(50/65),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84.6%(55/65);②高阶像差均方根由术前的(0.44±0.06)μm升至(0.54±0.11)μm(P<0.05),其中3~6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无眩光及眩光条件下各空间的对比敏感度于术后1周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明视眩光条件下,1.5cpd及3.0cpd两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眩光条件下明视时的1.5cp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时,所有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Phakic 6H2植入术后有效地提高了高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视觉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两种手术方式对近视矫治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条件相匹配的近视患者各24例(48眼),分别采用LASEK及LASIK矫治近视。用对比敏感度测试卡(美国F.A.C.T)检查并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1年时的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与术前比较,LASEK组在术后1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3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LASIK组在术后1月、3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6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2组术前各空间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K组在术后1月、3月、6月、1年各空间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LASIK组(P均〈0.05)。结论 LASEK对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较LASIK小,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不同切削中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近视且接受LASIK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90例(380只眼)患者中,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为切削中心90例(VACRP组,180只眼),以瞳孔中心(PC)为切削中心100例(PC组,200只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时复诊,检测视觉质量相关指标,对两组视力情况、安全系数、有效系数、屈光度、切削中心偏移量、角膜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的复查结果显示:VACRP组与PC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等效球镜屈光度(MRSE)、安全系数和有效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中术前视力-6.00 D高度近视的患者,VACRP组的BSCVA和安全系数均显著高于PC组(P0.01)。VACRP组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25±0.11)mm,显著小于PC组的(0.51±0.19)mm(P0.01)。VACRP组的角膜高阶像差和彗差均显著低于PC组(P0.01)。光亮度85 cd/m2时,VACRP组18 c/d低频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PC组(P0.01)。结论与以PC为切削中心比较,以VACRP为切削中心的LASI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较高,术后角膜高阶像差较小,对比敏感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F J Weinstock 《JAMA》1971,217(9):1245-1246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病理性近视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病理性近视有别于单纯的近视,是由于眼轴过度延长导致,后巩膜葡萄肿以及多种眼底改变是其主要特征,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而社会各界对其了解和关注仍十分有限.病理性近视影响因素广,并发症多,且终身进展,故而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制"梅花近视针"叩刺眼周"四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的青少年调节性近视患者42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38眼),对照组22例(42眼)。治疗组采用自制梅花近视针在75%乙醇消毒基础上,内加注蒸馏提纯的"4味"中药(黄芪、郁金、菊花、薄荷脑),先后叩刺睛明、攒竹、四白、瞳子眼周四穴,以局部潮红、不出血为度;对照组采用普通传统梅花针,操作方法同上。结果治疗组15例29眼中,显效14例27眼,有效1例2眼,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5例29眼中,显效8例16眼,有效5例10眼,无效2例3眼,总有效率87%(89.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结论自制"梅花近视针"治疗调节性近视,能在腧穴皮肤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渗透到腧穴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作用,加速眼部毛细血管的新陈代谢,清凉眼睛,起到松弛眼部肌肉、缓解消除视疲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高度近视(眼轴长度28.61-33.95mm)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方法:对白内障52例、74眼施行超声乳化术。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38眼,占51.4%,0.1-0.3者29眼,占39.2%,0.02-0.1者7眼。占9.4%,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占1.4%。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视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减少或消失。视网膜电流图检查作为一种电生理测试方法,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意义,也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近视眼的研究中。视网膜电流图检查技术有多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即闪光ERG和图形ERG在应用上各有不足,而多焦ERG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就对以上三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查方法在近视眼中的研究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近视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减少或消失。视网膜电流图检查作为一种电生理测试方法,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意义,也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近视眼的研究中。视网膜电流图检查技术有多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即闪光ERG和图形ERG在应用上各有不足,而多焦ERG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就对以上三种视网膜电流图检查方法在近视眼中的研究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