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I(A)构成的复合体移植于大鼠脊髓半横切处对大鼠脊髓修复的疗效。方法 240只T,半横切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每组60只)后行相关材料移植:A组移植bFGF-BMSCs+PLGA,B组移植bF(F-BMSCs,C组移植BMSCs,D组仅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后3d、2周、3周、8周、12周时每个时间点各组随机取12只大鼠先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SEP监测;后处死大鼠并取损伤区脊髓组织,6只用于RT-PCR检测bFGF基因mRNA的表达,6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神经丝蛋白-200、生长相关蛋白-4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并采用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BBB评分结果:2周之前各组BBB评分均小于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以后各组评分恢复加快且 A组评分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监测结果:术前所有大鼠均可监测剑SEP,术中SEP显示达到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降低50%的脊髓损伤标准,术后3周之前所有大鼠均监测不到SEP,8周之后各组只有部分大鼠能监测到SEP。RT-PCR结果、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A组较其他组可明显促进轴突再生。结论 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后,单纯BMSCs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再生,移植bFGF-BMSCs可改善治疗,而移植bFGF-BMSCs+ PLGA复合体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利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损伤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将培养的hNSC植入脊髓完全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局部,并设DMEM-F12培养液注射组(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对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了解双苯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hNSC;细胞移植4周后,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第4周、第10周免疫组化结果示移植的hNSC在损伤脊髓内存活、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向损伤脊髓头尾两侧迁徙.结论:hNSC移植后仍保持其多向分化能力;hNSC移植可改善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活性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早期移植后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轴突的作用 ,明确该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 48只SD大鼠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分为 2 4组 ,每组大鼠分别行T1 0 段脊髓撞击性损伤和伤后巨噬细胞悬液髓内注射。术后 1、 4d和 1、 2、 3、 4周收集脊髓标本并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显微镜下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移植组术后 4周时BBB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提高 ,镜下观察见移植组大鼠在伤后 3周内巨噬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 ,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早期的反应较轻 ,但单位截面积上的神经轴突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 活性巨噬细胞在撞击性脊髓损伤早期移植可加重神经轴突的继发性损伤 ,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胶原偶联生物膜为载体,联合移植雪旺细胞(SCs)与神经干细胞(NSCs)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并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大鼠孕鼠体内取出胎鼠分离获得原代NSCs进行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坐骨神经中分离获得原代SCs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传代4代获得大量细胞。40只Wistar大鼠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SCs移植组,NSCs移植组,NSCs联合SCs移植组。将胎鼠NSCs和乳鼠SCs共同种植于胶原-壳聚糖偶联的神经生物膜上,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的脊髓损伤部位,对动物进行BBB脊髓功能评分,BDA神经示踪标记,标记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动物脊髓组织进行Cy3荧光素染色,p75免疫荧光染色及脊髓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4组实验动物BBB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p75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物面积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结论NSCs和SCs能够在胶原-壳聚糖偶联的神经生物膜上共同生长分化,并且SCs能够诱导NSCs产生轴突定向生长。壳聚糖-胶原生物膜介导的SCs联和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可使神经部分再通。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6dSD胎鼠的脑室下区组织,体外培养后鉴定细胞。制作脊髓全切模型,伤后1周将Brdu标记好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体内,移植后及8周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和BBB功能评分,并留损伤脊髓处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移植后8周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都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移植组恢复较好;(2)模型制作后,CSEP波均消失,细胞移植后8周移植组的波形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3)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存在大量Brdu染色阳性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在体内可到达损伤脊髓处并能存活;脊髓损伤部位NF-200及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表明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特性的细胞。[结论]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到达损伤区代替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50只Wistar大鼠成功制备脊髓打击模型,随机分成3组:DMEM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通过BBB评分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情况,通过HE染色、嗜银染色观察损伤周围空洞形成以及神经轴突的再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hUC-MSCs在损伤局部存活、迁移、分化情况以及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来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的面积.[结果] BBB评分结果表明损伤后3周细胞移植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免疫荧光显示hUC-MSCs移植到大鼠体内后在损伤局部存活并向损伤局部迁移;但是并没有检测到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细胞移植组损伤周围形成的胶质瘢痕面积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移植hUC-MSCs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Wan H  Li DZ  Yang F  Li JH  Wang SG  Wang ZC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43-846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与PLGA组织工程材料共同移植于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处对脊髓修复的影响。方法许旺细胞与PLGA体外共同培养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将其共移植于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处,不同时间行BrdU/MBP免疫组化、天青-美蓝染色、透射电镜、运动功能评分(BBB)、运动诱发电位(MEP)、股四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扫描电镜下许旺细胞在PLGA内生长良好。6个月后移植物内可见BrdU/MBP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天青-美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新生的髓鞘及形成髓鞘的许旺细胞。BBB评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EP和SEP检测移植后6个月所有大鼠波形仍未恢复,但T(11-12)椎间隙可记录到SEP波。结论许旺细胞与PLG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共同移植于损伤脊髓可促进轴突生长及髓鞘再生,但没有与损伤远端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不同途径移植自体激活雪旺细胞(autologous activated Schwann cells,AASCs),评价各种移植途径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双侧隐神经,1周后取下结扎处远端神经,在体外分离、培养、传代、纯化和鉴定后获得供实验用AASCs.60只Wistar大鼠制成T_(10)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1周后将预先用Hoechst33342标记的AASCs移植到三组大鼠体内:Ⅰ组,尾静脉移植;Ⅱ组,鞘内移植(经蛛网膜下腔);Ⅲ组,局部损伤处移植.术后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功能恢复.3个月后行BDA皮质脊髓束顺行示踪标记.标记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损伤处脊髓行快速冰冻切片,行Cy3荧光探针染色、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HE染色.结果 AASCs在体外可稳定传4代以上,并表达S-100抗原.从术后第4周开始,BBB评分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实验结束时,HE染色显示Ⅲ组中损伤空洞明显小于其余两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DA神经示踪显示,Ⅲ组中有较多的再生轴突通过脊髓损伤区,横断面上再生轴突的免疫组化阳性面积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损伤处移植AASCs可以有效保证移植细胞的数量,AASCs通过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和桥接损伤轴突再生的作用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a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与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联合移植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健康成年8周龄Wistar雌性大鼠40只,体重(200±30)g.利用Impactor Model Ⅱ型打击器制成T10脊髓损伤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DMEM实验对照组、HCMNCs移植组、SCs移植组、HCMNCs+SCs联合移植组.用HE染色、顺行示踪染色及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处轴突再生情况,对各组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及脚印分析实验,综合评估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HCMNCs+SCs联合移植治疗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功能,减少空洞形成.BBB评分和脚印分析实验显示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神经轴突再生情况与功能学检查的结果 相吻合.结论 以分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为特点的SCs为平台,联合移植后诱导HCMNCs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最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氯化锂联合移植自体激活雪旺细胞(AASCs)在治疗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成鼠48只建立T10急性SCI模型.随机均分为4组:AASCs移植组、氯化锂移植组、氯化锂联合AASCs组和DMEM移植组.术后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和BBB评分.12周后进行10%BDA神经顺行示踪标记,切片后,行Cy3荧光探针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各组之间差异开始有统计学意义(F=46.897,P<0.05).实验结束时,SEP、MEP波幅值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EP=15.47,P<0.05;F-MEP=8.974,P<0.05);BDA示踪,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化锂联合AASCs移植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半切空洞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分为半切洞损伤组、D-Hanks液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4、8周后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进行HE、Nissl、Holmes银染观察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时在伤后1、4、8周进行伤侧下肢MEP和SEP检测,了解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治疗组4周后,分化的细胞基本闭合空洞,形成一空腔。8周时,在损伤处可见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及少数长出突起、存活的神经元,而且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在形态上形成纤维联系;(2)术后1周各组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峰潜时明显延长,无显著差异性,手术后4、8周,C组的峰潜时较A、B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脊髓组织后,能够存活、分化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较好地修复组织缺损区域。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蛛网膜下腔DMEM注射组(B组)和hUC-MSCs移植组(C组).通过行为学及电生理学评价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UC-MSCs存活、迁移、分化,胶质酸性蛋白(GFAP)染色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差异.结果 移植4周后BBB评分,C组(9.19±0.26)高于A组(8.19±0.46)、B组(8.31±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2周C组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值增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C-MSCs到达损伤局部并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C组(40 261.93±9137.56)均小于A组(203127.88±16448.84)、B组(219 622.47±18 94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C-MSCs可经蛛网膜下腔途径到达损伤局部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软骨素酶联合雪旺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制作T10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致伤力10g×4cm).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雪旺细胞移植组、硫酸软骨素酶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采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分(BBB法,总分21)、神经电生理(SEP&MEP)检查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及标本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4周后BBB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分别为9.11±1.41、11.22±1.59、11.77±1.76和14.22±1.92).术后4周起,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MEP的波幅分别恢复至术前的28.8%、44.9%、49.0%和56.8%.BDA示踪显示联合组较对照组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穿过损伤部位.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吸光度(A)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实验组纵切片A值与对照组的比值为1.44、1.55和2.78.结论 联合应用软骨素酶和雪旺细胞移植来治疗脊髓损伤,起到协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方法,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减压时间对大鼠脊髓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挫伤即刻手术减压组(A组),大鼠脊髓挫伤2小时手术减压组(B组),大鼠脊髓挫伤8小时手术减压组(C组),大鼠脊髓挫伤24小时手术减压组(D组)。手术后1、3、7、14、28天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象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caspase-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平行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28 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度,B组(53.19±6.51)度,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活性巨噬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性巨噬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20μl;活性巨噬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内注射活性巨噬细胞悬液20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试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e,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移植的活性巨噬细胞的存活情况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28 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B组52.72°±6.51°,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1.8±2.2,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g,B组(3.62±1.29)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01±0.55)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40.8±9.0)条//mm2 P<0.05].实验组可见损伤区巨噬细胞存在,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减小,有明显神经纤维再生.结论 活性巨噬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并减轻脊髓损伤,减小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on changes of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d functional repair of sensory and motor nerve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METHODS: The sciatic nerves of rats were injured by sectioning with shaver,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NGF group (Group A), group of normal saline solution (Group B), untreated group (Group C). The time point of observation was at the 4th week after operation.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and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 were detected by Model WD-4000 nerve potential working diagnosis system.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MBP. RESULTS: The latency of SEP in the Group A at the 4th week after operation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 (P<0.05). The MEP was elicited in 76% of the Group A an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less MBP-positive cells in the Group A than in the Group B in one and four week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NGF can improve the conductive function of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 and facilitate regeneration of n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