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 体内细胞因子IL?22来源细胞的动态变化, 并分析小鼠体内IL?22的主要来源。方法 方法 分别提取感染日本血吸虫0、 3、 5、 8、 13周的小鼠淋巴结和脾脏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感染时期 IL?22来源细胞的比例。结果 结果 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 产生IL?22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在所有产生IL?22的细胞中, 有80%左右为T细胞。产生IL?22的CD4- 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3周内明显升高, 而产生IL?22的CD4+ T细胞的比例到感染第3周后才开始升高, 至第8周显著增加。结论 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 IL?22由T细胞和非T细胞两大群细胞产生, 其中T细胞是细胞因子IL?22最主要的来源。产生IL?22的T细胞分为CD4- T细胞和CD4+ T细胞两群, 其中产生IL?22的CD4- 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迅速增加; 而在感染进入慢性期后产生IL?22的CD4+ T细胞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入侵病原体与宿主之间呈动态平衡,以维持病原体成功地寄生在宿主体内而不致宿主死亡,这是许多寄生虫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包括曼氏血吸虫在内的许多蠕虫感染中,持续的炎症反应比病原体本身对宿主的危害更大,降低宿主的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曼氏血吸虫感染后,宿主活化CD4+Th2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最近研究表明IL13是肝组织纤维化的重要调节因子。为了研究IL13的“诱骗”受体IL13Rα2(IL13receptorα2)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Mentink Kane等利用ELISA方法分析实验感染血吸虫前后的小鼠、患者血清IL13Rα2表达量的变化,并测…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 5 (IL 5 )能够促进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蠕虫感染时宿主的特征性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鼠类圆线虫 (Strongy loidesratti)是在啮齿类动物肠道内的一种寄生性线虫 ,其感染性幼虫通过皮肤、皮下结缔组织迁移至头部 ,然后移行至宿主小肠的上段黏膜 ,蜕皮两次后发育为成虫。日本学者为了证实IL 5和嗜酸性粒细胞在鼠类圆线虫感染时对宿主的保护作用 ,采用了抗IL 5的单克隆抗体 (mAb)处理的C5 7BL/ 6小鼠进行实验。为研究其在初次感染鼠中的保护作用 ,设计了 2组小鼠 ,在感染前、后 14d每隔 7d对照组注射大鼠I…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与一氧化氮 (NO)、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NO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 ,HE染色后观察感染小鼠肉芽肿病变。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夹心法分别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 0~ 12周血清及脾CD+ 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IFNγ和IL - 4表达水平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感染小鼠 0~ 12周血清和脾CD+ 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表达水平与小鼠肝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 ,并呈显著正相关 ,与IFNγ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IL - 4在小鼠感染慢性期 (12周 )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NO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过程中可能是一种与Th1/Th2细胞因子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 ,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的 ,通过调控NO合成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可能是控制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不同免疫原对小鼠Th1/Th2免疫偏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单、双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日本血吸虫不同免疫原对Th1/Th2免疫偏移的影响及与虫卵肉芽肿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夹心法检测单、双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及单性感染 8w双性再感染 0~ 12w ,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Th1细胞因子IL - 2、IFN -γ和Th2细胞因子IL - 4表达水平。结果 单性感染小鼠 6~ 12w在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测出一定量的IL - 2和IFN -γ ,但无明显动态变化 ,而IL - 4未能测出 ;双性感染小鼠IL - 2和IFN -γ在感染后 4~ 6w开始上升 ,8w达高峰 ,随后下降 ,IL - 4则在感染后 8w时迅速上升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 ,单性感染 8w双性再感染 4w时 ,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L - 2、IFN -γ和IL - 4表达水平即迅速升高且在双性再感染 8~ 12w逐渐增强。结论 日本血吸虫不同免疫原对Th1/Th2免疫偏移的影响作用不同 ,Th1优势应答可能主要由虫体抗原诱导 ,Th2优势应答可能主要由虫卵抗原 (SEA)所诱导 ,后者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病理反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为一氧化氮(NO)、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NO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感染小鼠肉芽肿病变。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夹心法分别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0-12周血清及脾CD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IFNγ和IL-4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感染小鼠0-12周血清和脾CD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表达水平与小鼠肝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与IFNγ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IL-4在小鼠感染慢性期(12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NO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过程中可能是一种与Th1/Th2细胞因子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的,通过调控NO合成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可能是控制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Th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COS信号与Th9细胞极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0、4、7、9周和12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9+细胞在CD4+ T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COS+细胞在Th9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与0周比较,感染后4、7、9、12周,小鼠CD4+ T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 < 0.05),并且Th9细胞ICOS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 <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ICOS信号对Th9细胞的极化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在与各种不同微生物刺激物接触后,可被激活并逐渐成熟。根据不同的成熟信号,DC可激发Th细胞分化为Th1、Th2或调节性T细胞。引起Th2极化反应的蠕虫产物是与宿主有长期接触的虫体成分。对于这些蠕虫感染初期和早期能否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PCs),并极化Th2型免疫反应尚不清楚。该实验采用血吸虫幼虫产物(0-3hRP)刺激DC成熟,观察其促进T细胞极化功能。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尾蚴制备0-3hRP、BALB/c小鼠和BALB/c背景的DO11.10αβTCR转基因小鼠模型以及小鼠骨髓源性DC(BM-DC)。将DC分别与0-3hRP、等量的RPMIc、脂多…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致CD+4T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立足于全基因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结合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 (Affemetrix芯片 ) ,对日本血吸虫感染 13周的小鼠脾脏中的CD 4T细胞进行凋亡观察及基因转录分析 ,获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图谱。结果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1) ;感染小鼠的CD 4T细胞中有 2 5个凋亡相关基因与正常小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包括凋亡促进基因—生长抑制和DNA损伤 -GADD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凋亡抑制基因—IAP等。结论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导致宿主免疫下调的原因之一。凋亡通路中存在复杂的凋亡促进基因和抑制基因的相互作用 ,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CD 4T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
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间的宿主转换及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小鼠后,所有虫体长期滞育。将滞育童虫感染小鼠,则短期内虫体发育势态呈明显分化:8.7%的童虫迅速发育,3周内增长至感染前的3倍以上,成为具有生殖器官雏形的大型童虫;其余童虫仍为滞育状态。再将这部分滞育童虫经口在小鼠间反复转换宿主,均出现见发育势态的分化,经3次转换后的滞育虫体仍可在犬体内发育成熟,提示宿主转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IL 17A、IL 23p19的表达,探讨IL 17、IL 23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采用ELISA和RT PCR法检测小鼠感染后1、2、4、6、8及10周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 17A、IL 23p19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显示,感染小鼠IL 17A与IL 23p19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感染小鼠IL 17A蛋白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迅速升高,之后持续下降,8周时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其mRNA表达也于感染后1周升高,第2周开始下降。而IL 23p19蛋白的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升高,第2周到达高峰,第4周开始下降;其mRNA水平起先一直在正常范围波动,感染后4周开始升高,第6周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IL 17和IL 23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协同表达,并于感染早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提示IL 17、IL 23参与了血吸虫感染极早期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单性感染或复性感染钉螺的日本血吸虫发育结果进行观察。 方法 采用单个毛蚴感染单个钉螺,26 ℃恒温箱中饲养,60 d后逸蚴感染小白鼠(单性感染),40 d后解剖小白鼠,以检获的成虫性别鉴别各个钉螺中的尾蚴性别。再分别以单性尾蚴和混合双性尾蚴感染鼠、兔,40 d后解剖观察宿主感染情况及虫体。 结果 单性感染小鼠和兔后解剖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或雌虫。复性感染小鼠或兔后检出的虫体主要有3种形态:雌雄合抱、雄虫和雌虫,极少数能看到雄虫合抱未发育成熟雌虫的现象。单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未见虫卵,而复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查见虫卵。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但体型较合抱成熟的雄虫略小,仅凭肉眼难以与合抱成熟雄虫区分;而单性感染的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镜下卵巢不易见到或仅见到雏形,体型明显细小。 结论 单性感染的雄虫和雌虫体型比复性感染合抱成熟的雄虫和雌虫的体型小,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而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在解剖哨鼠时,即使未查见肝脏虫卵,仍需检查肠粘膜血管中是否有单性感染的血吸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与IL 4真核表达质粒联合免疫小鼠的效果。 方法 将小鼠IL 4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小鼠分为 4组 ,每组 12只 ,实验组 (A)每鼠肌注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和IL 4表达质粒各 10 0 μg ,同时设立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对照组 (B)、IL 4表达质粒对照组 (C)和空载体对照组 (D) ,共免疫 3次。 2周后用免疫组化检测表达质粒在小鼠肌细胞的表达 ,3周后经皮肤攻击感染小鼠 40±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计算减虫和减卵率 ,观察免疫保护性。 结果 重组IL 4质粒和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均在小鼠肌细胞表达。用重组IL 4质粒和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联合免疫诱导小鼠产生 43 .2 0 %的减虫率和 76.63 %的减卵率 ,与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单独免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5 )。 结论 联合IL 4表达质粒免疫可能提高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的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梭形血吸虫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调查表明,该虫中间宿主印度扁卷螺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两县,主要孳生在小型的积水环境中,目前仅发现景洪县的勐罕镇有感染螺存在,感染率平均为7.2%—13.6%.先后实验感染14只小白鼠和4只家兔,仅在3只小鼠和4只兔体内获得极少量发育较差的虫体,粪便中一直未查见虫卵.当地的黄牛和水牛有梭形血吸虫的自然感染,感染率平均为8.2%.牛体内虫负荷较少.人休尚未发现有感染,但此虫可能是当地尾蚴性皮炎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IFN-γ和IL-4抗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IFN γ和IL 4的抗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作用。 方法 分别用IFN γ或IL 4基因敲除的C5 7BL 6小鼠 (各 15只作为动物模型 )与未经基因敲除的C5 7BL 6小鼠 (15只作感染对照组 ) ,以密切接触的方式 ,使小鼠自然感染卡氏肺孢子虫 ;同时设非感染组 15只小鼠作阴性对照。分别于 3、5和 7wk后观察各组小鼠肺内虫体数量、肺部CD4+ 、CD8+ T细胞反应以及血清中卡氏肺孢子虫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分析基因敲除鼠对卡氏肺孢子虫的易感性。 结果 IFN γ基因敲除小鼠肺内虫体数量明显高于IL 4基因敲除小鼠 (P <0 .0 5 )和对照组小鼠 ,而IL 4基因敲除小鼠肺内虫体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T细胞亚群分析表明 ,两种基因敲除小鼠的CD4+ 和CD8+ T细胞反应曲线与感染度呈正相关。而IgG抗体滴度 ,3组接触感染鼠均逐渐呈不同程度上升。  结论 IFN γ在小鼠抗卡氏肺孢子虫中起重要作用 ,但缺少IL 4基因的小鼠对肺孢子虫感染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T细胞缺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存活时间,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及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的影响。方法T细胞缺陷小鼠(裸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1)条,记录感染后存活时间。感染后第42d,从2组存活小鼠中各随机取7只剖杀,取肝组织,计数肝内虫卵;制作肝组织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结果20只裸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6d全部死亡。裸鼠肝组织中的雌虫产卵数为(4759.5±2161.3)个/条,BALB/c小鼠为(7323.4±2254.6)个/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肝脏中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为(138.4±31.9)μm,与感染组BALB/c小鼠(316.4±68.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能形成典型局限性虫卵肉芽肿,肉芽肿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周围肝组织伴有大面积坏死。结论宿主T细胞对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维持感染宿主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寄生在门静脉系统的血吸虫能持续排卵,排出的卵沉积在肠组织和肝细胞中,并引起肉芽肿过敏性反应。有报道表明,嗜中性粒细胞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IL) 1α、IL 1 0、IL 1 2以及γ干扰素(IFN γ)等细胞因子,说明嗜中性粒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它是如何参与此过程却了解甚少。为了解在CBA和C5 7BL/ 6小鼠体内,嗜中性粒细胞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Hirata开展了此研究。试验采用的小鼠肝脏模型是通过体外移植血吸虫虫卵诱导产生的。所用小鼠为9~1 2周龄的雌性CBA和C5 7BL/ 6…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具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表现为既能杀死侵袭宿主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又能杀死侵入宿主皮肤内的童虫(乐文菊1985,肖树华1986,中国药理学报).本文报道吡喹酮对已侵入小鼠皮肤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方法 药物吡喹酮溶解于聚乙二醇(PEG 400)中,浓度为40~60mg/ml。 光学显微镜观察取18~22g的雌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0~4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3h后给服吡喹酮400mg/kg。给药后0.5、2及24h,取接种部位皮肤收集童虫,滴加0.03%美蓝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的形态变化及虫体着色情况;或将皮肤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制备厚度为7μm的石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与宿主凝血防御机制相关组分的相互作用至今研究不多 ,而血小板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分。Ronald等的研究已表明 :在血吸虫潜伏感染的小鼠体内血小板数目是减少的 ,而且血吸虫的排卵也部分地依赖于血小板。他们通过小鼠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和诱导血小板减少实验 ,以及一些体外实验来说明血小板在小鼠中是以一种天然的防御机制来抵御曼氏血吸虫的感染 ,并且在非免疫的宿主中血小板同样也能抵御血吸虫的感染。在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中 ,小鼠经皮肤感染2 0 0条尾蚴后两天 ,发现血小板有中度的减少 ,并且检测到血小板数目最低点的时间与…  相似文献   

20.
口服青蒿琥酯早期治疗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本文介绍了青蒿琥酯早期治疗预防动物血吸虫病的疗效.实验动物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第7d开始喂服青蒿琥酯,剂量分别为小鼠300mg/kg,兔20—40mg/kg及犬30mg/kg,每wk 1次,服用4—6次,对小鼠、兔和犬的减虫率分别为77.50%—90.66%、99.53%和97.10%.青蒿琥酯能杀灭宿主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血吸虫,可保护肝脏免受血吸虫及其虫卵的危害.并适用于不同感染度及反复感染的实验动物.在几种青蒿素衍生物中,采用同剂量、同疗程青蒿琥酯杀童虫作用优于蒿甲醚和还原青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