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森  寺田员人 《医学争鸣》1996,17(5):379-380
目的:研究恒牙列初期骨性安氏Ⅱ类He的颅颌结构变化,确立该类错He的矫治时机。方法:随机抽取临床40例恒牙列初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患者,进行近1年时间的观察。对观察前、后患者的侧位定位x线头影片做Downs法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处于恒牙列初期的女性患者,上下颌骨关系已无明显变化,但上颌切牙表现的更加前突,下颌切牙更加舌倾;男性患者的下颌骨表现为向前、向上方向旋转生长,其变化数值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比较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的颅颌硬组织构形差异,分析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颅颌形态,并探讨错(牙合)发生机制和颅颌发育趋势.②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者38例为研究对象,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4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③结果硬组织线距测量值男性11项、女性10项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83~2.569,P<0.05;t=2.827~3.476,P<0.01).两组硬组织角度测量值比较17项有显著差异(t=2.245~2.672,P<0.05;t=2.937~3.429,P<0.01).两组间线距比例值比较5项有显著差异(t=2.189~3.528,P<0.05、0.01).④结论下颌发育过度是形成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的主要原因;颅颌三维空间比例的失调,将导致骨性错(牙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方法选取我院3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影像学检查,对比患者各项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以及全面凸角和软组织面角等多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治疗后随访调查发现,患者复发率为6.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临床病例不只是单纯表现在磨牙关系为Ⅱ类,还可表现在牙槽、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垂直向以及横向异常。临床上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比较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  相似文献   

7.
西安地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颅颌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的颅颌面结构特征.方法:通过普查选取西安地区汉族大学生101人为研究对象,男53人,女48人,年龄18~23岁.选用传统12种硬软组织测量分析法及新增的Alabama分析法、第四军医大学优选项目测量分析法,对颅颌面部有关角度、线距及线距比进行测量,并将各项测量数据与该地区正常(牙合)成人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下颌相对于上颌位置靠后,下颌斜度大,颏部后缩,呈Ⅱ类趋势;上中切牙突距、下中切牙倾斜度、(牙合)平面、腭平面、下颌平面倾斜度、下颌角及鼻唇角均较大;下颌长度、下颌长度与上颌长度比值、上下颌突度、面凸角、Z角及上下唇凸距均较小;其生长型垂直向大于水平向,并向后下;男性上颌长度及上面高与全面高比大,下面高与全面高比小,女性上下中切牙角小.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成人呈现颌面部在矢状方向上发育欠佳,以下颌更为显著;下颌在垂直方向上发育异常,并呈现向后向下趋势,从而使软硬组织发生趋向Ⅱ类变化的特征.其中男性表现为上面部比例偏大、下面部偏小,而女性表现为前面部比例适宜,但下颌较正常(牙合)趋于向后向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单颌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按照患者矫治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上颌单牙合拔牙矫治方案,参考组接受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方案,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矫治前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SNA、SNB、A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SNB、ANB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U1-FH、U1-AP、H角减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UL-E距离、H角、Z角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为(22.13±4.53)个月,与参考组的(22.65±5.0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颌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够使上前牙内收,使软组织侧貌很大程度改善,然而单颌拔牙矫治方案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9例,其中替牙列3例.恒牙列16例.使用固定矫治器,分别采用"2×4"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MEAW技术及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等进行矫治,疗程6~32个月.结果 矫治后19例均达到I类磨牙关系,凹面形有很大改善.结论 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应根据其病因、发病机制,制订正确可行的矫治方案并选择相应的矫治方法 , 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安氏Ⅱ类Ⅰ分类(AngelⅡ1)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长度的变化。方法选择AngelⅡ1类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病例矫治前后石膏模型13副,测量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前、中段牙弓宽度矫治后增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后段牙弓宽度矫治后缩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段牙弓长度矫治后无明显变化;全牙弓长度矫治后缩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矫治后的前段牙弓宽度增加;后段牙弓宽度有缩窄;全牙弓长度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牙源性错[牙合]畸形在矫治中[牙合]平面的变化,以及[牙合]平面的变化对患者垂直骨向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提高在矫治过程中对矫治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方法通过26例安氏Ⅱ类1分类恒牙早期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上颌前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变化3mm,第一磨牙在矫治前后高度增加2mm,OP-SN矫治前后顺时针变化平均3°,软组织鼻唇角改变了13°,上唇长度伸长了4mm,下唇长度伸长了3mm,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分别改变2mm。结论通过升高后牙、直立后牙、压低前牙、增加前牙唇倾度及前移下颌等方法均可使相关牙齿垂直高度发生改变,诱使矜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最终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98°±6.77°减少为109.21°±5.80°(P = 0.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31°±6.80°减少为26.49°±6.18°(P = 0.002),上下切牙角由123.51°±8.14°增大为125.7°±10.01°(P = 0.035), 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98°±11.98°减少为122.4°±11.05°(P = 0.024), 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78±2.20) mm减少为(-3.29±2.44) mm (P = 0.02), H角由8.27°±3.71°减少为7.32°±3.83° (P = 0.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陈梦苇  宋锦璘  王涛  邓锋  冯格 《重庆医学》2008,37(5):456-458
目的 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方法分析骨性Ⅲ类正颌患者颅面部硬组织特征,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模型外科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Delaire头影测量方法对33例骨性Ⅲ类正颌患者(18~39岁,ANB角<-4°)的颅颌面硬组织特征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AS9.0进行Tukey检验和ANOVA分析.结果 本研究发现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颌患者的颅面部硬组织特征可区分为低角型、高角型、上颌正常型和关节窝后移型,4组均数ANOVA分析发现,11项分析指标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elaire头方法可较全面识别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发育特征并进行相应的正畸-正颌诊断设计,利于术后疗效的稳定、协调,值得临床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5.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牙数减少的一种畸形,减少数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见于恒牙列,其发生率为2.3~6%.在临床中以下颌切牙的缺失较为常见.它常引起上下牙量不调,导致前牙的覆(牙合)覆盖异常,上下中线不正,增加正畸治疗中良好(牙合)关系重建的难度,尤其是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故临床矫治设计与常规不同,多以Bolton指数为参考,通过不对称拔牙、邻面去釉以及改变牙齿的轴倾度或唇颊倾度等来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本文介绍1例下切牙缺失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口腔功能和颜面部的发育都有影响。随着正畸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正畸医生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有了很多方法,且均能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本文就临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少年期不同垂直骨面型与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颌面骨骼宽度的相关性。 方法 搜集13~17岁安氏Ⅰ类均角病例20例(对照组)和安氏Ⅱ1类病例120例(试验组)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分为上颌发育过度组(试验一组)和下颌发育不足组(试验二组),每组60例,其中每组又分为均角组、高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在头颅后前位片上分别测量面中份宽度(inter-zygomatics width,Zyg-Zyg′)、下颌总宽度(inter-condyles width,Cdl-Cdl′)、鼻宽度(inter-nasal cavities width,Nc-Nc′)、上颌宽度(inter-maxillary points width,Mx-Mx′)、上颌后段牙弓宽度(upper inter-molars width,UM-UM′)、下颌后段牙弓宽度(lower inter-molars width,LM-LM′)、下颌体宽度(inter-gonions width,Go-Go′)。 结果 均角一组、均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Mx-Mx′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一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425,P<0.05);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二组和均角二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533,P<0.05)。 结论 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病例上颌后段牙弓宽度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安氏Ⅱ1与Ⅱ2类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选取153例安氏Ⅱ1和42例安氏Ⅱ2类错(牙合)患者,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类错牙合的SNA、SNB、ANB、SN-MP、NP-FH等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位置在两类错牙合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安氏Ⅱ1与Ⅱ2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除上切牙位置外无明显差异,其颅面骨骼类型基本一致,但各变量间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不同矫治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60例于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恒牙列占54例,替牙列占6例。分别使用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MEAW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和"2×4"技术并利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矫治时间需持续6至30个月,矫治完成后对矫治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矫治完成后,全部达到Ⅰ类磨牙关系,而且凹面形得到了优化和改善,患者矫治前后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在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牙齿矫治时,必须结合患者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矫治方案,从而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获得优化和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 ,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