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海  宋玉瑄 《山东医药》2001,41(24):60-6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18~44岁)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1 172例,其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12例(9.6%),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于头部CT血管成像(CTA)和(或)全脑DSA检查结果,且均为囊状动脉瘤。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将11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69例)与未破裂组(4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及影像学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20支/d或≥20支/d)、饮酒史(10年或≥10年)、高血压病及其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多发动脉瘤等;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形态等。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总体动脉瘤(个)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责任动脉瘤与非责任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吸烟史和性别与动脉瘤分布的关系。将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不同年龄段,即18~24、25~34、35~44岁,总结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其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以例数计,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以动脉瘤数(个)计。以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对多分类变量设哑变量,进行青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12例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4例,女78例,男∶女为1∶2.29。(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饮酒史、多发动脉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合并高血压病、有吸烟史的比例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24/69)比16.3%(7/43),χ~2=4.531;34.8%(24/69)比14.0%(6/43),χ~2=6.669;均P0.05]。(3)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明确诊断动脉瘤130个,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比例最高(80个,占61.5%),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3个,占17.7%)。破裂组动脉瘤分布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占49.4%(39/79),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21个,占26.6%)、大脑中动脉(10个,占12.7%)、后循环(9个,占11.4%);未破裂组动脉瘤分布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占80.4%(41/51),其次为大脑中动脉(5个,占9.8%)、后循环(3个,占5.9%)、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2个,占3.9%)。两组动脉瘤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1,P=0.002)。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分别占43.0%(34/79)和17.6%(9/51),两组动脉瘤形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03)。两组动脉瘤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动脉瘤破裂为因变量,将基线资料及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中P0.1的参数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吸烟史(吸烟≥20支/d)、动脉瘤的分布(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后循环)及不规则动脉瘤是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2.730,95%CI:1.022~7.290,P=0.045;吸烟史(≥20支/d):OR=3.122,95%CI:1.032~9.440,P=0.04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OR=9.527,95%CI:2.517~36.059,P=0.001;后循环:OR=1.947,95%CI:1.181~20.717,P=0.029;不规则动脉瘤:OR=1.343,95%CI:1.798~10.488,P=0.001],其中吸烟≥20支/d者动脉瘤破裂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122倍,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是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患者的9.527倍。结论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以女性为著,动脉瘤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高血压病、吸烟≥20支/d、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不规则形态可能增加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情况.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动脉瘤性SAH患者 10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及ACoA)组、后交通(PCoA)组和大脑中动脉(MCA)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动脉瘤性SAH患者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为29.0%.ACA及AcoA组、PcoA组、MCA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7.5%、15.0%和20.0%.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级~Ⅳ级和Ⅰ级~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2.0%和20.0%;有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级~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已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资料,6例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8例是形成额颞叶及侧裂血肿合并网膜下腔出血未经DSA及64排CT检查病人.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行开颅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果 优良6例,轻残25例,重残30例,死亡1例,2例自动出院.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特别是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尽快行手术治疗,清除脑内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夹闭动脉瘤,预防再出血,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脑前动脉近端走行于视神经下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异常,目前共有32例报道,常伴有脑动脉瘤。这种异常提示,Willis动脉环前部在胚胎发育中的一种生长畸形,来自于原始前交叉动脉吻合的持续存在或者是眼动脉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畸形。作者描述了1例有破裂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患者,并概括了其解剖学特征。患者男性,30岁,以往健康,突发右颞叶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4天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管造影显示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各1个。于出血后14天行手术治疗,通过右侧翼点开颅术夹闭这2个动脉瘤,发现大脑前动…  相似文献   

11.
分析近10年来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未作手术而死亡的320例患者的尸检资料,查出缺血性脑软化49例(15.3%),男21例,女28例,年龄21~86岁。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28例,大脑中动脉14例,颈内动脉2例,后交通动脉2例,基底动脉3例。动脉瘤大小:直径<5mm29例,6~10mm14例,11~20mm 2例,>20mm4例。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性质:蛛网膜下出血15例,蛛网膜下、脑室出血15例,蛛网膜下、脑实质出血12例,蛛网膜下、脑室、脑实质出血7例。致死原因:由缺血性脑梗塞直接致死36例,死于脑水肿和脑干脱位。男13例的死亡和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T表现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意义及应用.方法 选取2010-2012年118例前交通动脉瘤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早期CT表现.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颅内血肿表现为直回及额叶内侧血肿,前交通动脉瘤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大脑纵裂池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可见侧裂池、基底池出血,四叠体池及环池出血很少累及,外侧裂池出血呈对称性.结论 根据前期特殊CT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对进一步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Willis环上大脑前动脉水平段 (A1)解剖结构及胎儿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 3 2例前交通动脉瘤、5 4例后交通动脉瘤进行了临床和数字减影造影 (DSA)分析。结果 在 3 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 ,2 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由一侧A1供血或主要供血 ,动脉瘤均在供血侧。在 5 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 ,共有 3 0侧出现胎儿型大脑后动脉 ,发现后交通动脉瘤 2 3例。结论 在患有高血压病 (尤其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 )的动脉瘤病人中 ,双侧大脑前动脉由一侧A1供血或主要供血有供血侧及胎儿型大脑后动脉更易发生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破裂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数据库中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治疗前均经三维全脑DSA确诊。最终连续纳入191例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1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72例为单发动脉瘤,15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4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的破裂率。在分析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基线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时,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进行比较,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高血压病)以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对于有破裂动脉瘤者计为破裂组;形态学特征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在进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动脉瘤的最大径、高度、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入射角度)比较时,分为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组,以动脉瘤个数进行统计。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167(0.05/3)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214个前循环侧壁颅内动脉瘤中,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01个(47.2%),后交通动脉段74个(34.6%),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19个(8.9%),大脑中动脉段7个(3.3%),大脑前动脉段13个(6.1%)。前循环侧壁动脉瘤总破裂率为32.7%(70/214),不同部位破裂占比由低至高分别为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13.9%(14/101)]、大脑中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7)、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破裂率为50.0%(37/74)]、颈内动脉非眼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10/19)、大脑前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占比为8/13)。(2)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分别为14、74例,眼动脉段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数分别为14、87个,两组基线特征、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未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7)、(3.2±0.8)、(2.8±0.9) mm,F=24.3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在形态学特征方面,眼动脉段组、后交通动脉段组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破裂动脉瘤最大径、宽度、高度、瘤颈、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入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0±0.7)、(3.1±0.7)、(2.7±0.8) mm,F=13.93,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眼动脉段组载瘤动脉直径高于后交通动脉段组(P=0.001)和前循环其他部位组(P0.01)。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眼动脉段侧壁动脉瘤的高载瘤动脉直径的特征可能是其较低破裂风险的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量数据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7.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效果.方法 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51例,病情按照Hunt-Hess分级,先行CT平扫及三维CT血管成像,再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急诊手术处理动脉瘤,并清除颅内血肿.结果 影像学检查共检出动脉瘤55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6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4个.动脉瘤手术夹闭51个,包裹治疗4个.随访4~36个月,转归良好者42例,中度残疾7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急诊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