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临床所见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征。方法:523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手术治疗中发现14例为腰骶神经根变异而致病。予以手术治疗。结果;通过手术所见,腰骶神经根变异,解剖上可分为:1.腰骶神经根畸形,2.腰骶神经后根节异位。结论: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生,临床不多见,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率较低,术中应注意去除一切对异常神经根造成嵌压的因素,包括轻度的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内聚,增生,黄韧带肥厚,退变等  相似文献   

2.
腰骶神经根异常与腰腿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汝舟 《中华外科杂志》1989,27(12):715-717
  相似文献   

3.
方国华 《颈腰痛杂志》1996,17(3):189-190
腰骶神经根异常方国华腰骶神经异常罕见,文献中仅有零星报道。解剖学家Zagnoni根据解剖研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49年以来,英文文献中出现了个案报道。1961年Cannon和Hunter报告了5例,并且综合以前的病例提出了分类方法。他们的主要发现是...  相似文献   

4.
1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异常病例中,两神经根根部相连分开后即进入同一椎间孔者2例。两神经根在平椎弓根上缘水平,分别从硬膜腹侧及外侧发出,一条横行进入椎间孔,另一条斜行向下者1例。两神经根根部紧密相邻,在平椎弓根上缘水平一条横行进入椎间孔,另一条斜行向下者4例。单一神经根异常增粗,相邻神经根细小者5例。作者从指导治疗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三型:I型:椎管或根管内神经根体积增大(包括单一神经根直径增粗及两神经根共进同一椎间孔)者;II型:两神经根发出或走向异常者;III型:混合型即同时具有I、II两型改变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临床所见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征。方法:523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手术治疗中发现14例为腰骶神经根变异而致病,(占268%)。予以手术治疗。结果:通过手术所见,腰骶神经根变异,解剖上可分为:1腰骶神经根畸形,2腰骶神经后根节异位。结论:腰骶神经根异常综合征,临床不多见,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率较低,术中应注意去除一切对异常神经根造成嵌压的因素,包括轻度的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内聚、增生、黄韧带肥厚、退变等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11月应用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178例腰骶神经根病患者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22~73岁,平均48.2岁.狭窄部位:L2,34例,L3,4 17例,L4,5 49例,L5S1 55例,双节段37例,三节段及以上病变16例.依据神经根走行及神经根管解剖特点,结合Lee等对神经根管的入口区、中间区及出口区三分区理论,对神经根的受压部位行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术后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cnab标准评定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10) min;术中出血量10~150 ml,平均(50±20) ml.术前、术后2周、6、12、36个月ODI分别为62.33%±8.70%、26.40%±10.30%、23.80%±10.30%、27.10%±9.90%、33.00%±8.90%,VAS分别为(7.20±1.23)分、(1.56±1.17)分、(1.19±1.43)分、(1.16±1.32)分、(1.26±1.17)分.Macnab评价优良率,术后2周为91.0%(162/178),术后6个月为88.2%(157/178),术后12个月为84.8%(151/178),术后36个月为83.7% (149/178).结论 直视下选择性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骶神经根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有症状的腰骶神经根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骶神经根畸形(lumbosacralnerverootanomalies)较少见,国内文献报告较少。腰骶神经根畸形大多无症状,仅少数存在症状〔1〕。1992年12月~1996年8月我们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切除术336例,发现有症状的腰骶神经根畸形6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从103例正常受试者获得了H反射正常值的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26例通过手术治疗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进行了H反射检查。与手术所见对比,H反射阳性率为89%。实验说明此三元线性回归方程是可靠的,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腰骶神经根(节)的解剖变异与腰腿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苗华  周建生 《颈腰痛杂志》1998,19(4):241-243
在腰骶神经根(节)受压而引起的腰腿痛手术中,时有发现腰骶神经根(节)形态或位置异常,这些解剖上的变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对此,曾有人报道这种解剖变异可导致腰腿痛[1],但多数文献认为腰骶神经根(节)变异不一定会产生临床症状。为研究和探讨腰骶...  相似文献   

10.
腰骶神经根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49年解剖学家Zagnoni首先报告腰骶神经根畸形(lumbosacral nerve-root anomalies,LNRA)以来,LNRA引起骨科医师的注意.初期研究报告多是一些基于手术发现的散在报告[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7例神经根囊肿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其中有7例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部分缝合包绕囊内神经根;7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骶棘肌填塞交通孔。并对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9例。脊髓造影显示神经根有囊状充盈11例。MRI显示囊肿在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一致。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颈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方法和适应证 ,为临床提供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17例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平均 12个月 ,固定节段均达骨性愈合 ,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颈椎弓根内固定能达到固定坚固及有效的椎管减压 ,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是一种良好颈椎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遂良  戴嘉平 《中国骨伤》2005,18(10):599-600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经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适应证,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颈椎损伤41例,对其中不稳定型25例采用钉棒复位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行复位、减压、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3例,D级3例,E级5例。共经椎弓根植入螺钉116枚。观察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切口感染,复位和脊髓压迫解除满意。随访时间9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无内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结论:采用颈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复位、减压,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柱受损和需后路复位、减压的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相似文献   

14.
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监测腰神经根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利用大鼠髓核突出动物模型。探索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的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是否与神经根性疼痛有关系。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的髓核无压迫下放置在L4和L5神经根上,制成髓核突出动物模型。分别在术后3d,1,2及4周观察大鼠术侧肢体机械刺激敏感性和热刺激敏感性和热刺激敏感性的变化,并引出大鼠后肢CSEP,观察术侧肢体CSEP的变化。结果:在无明显机械压迫的情况下,大鼠腰神经根上植入自体髓核可产生痛觉过敏,CSEP波幅增高。结论:髓核自身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CSEP波幅的增高与神经根性疼痛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后弓椎动脉沟最窄处骨内的高度(ITG)、后弓椎动脉沟最窄处外缘的高度(OTG)、侧块中点高度(MHL)和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W平均为(20.45±1.53)mm;AD男性左侧平均为(3.91±1.32)mm,右侧平均为(4.11±1.42)mm,女性左侧平均为(3.72±1.61)mm,右侧平均为(3.82±1.53)mm;ITG男性左侧平均为(2.46±1.57)mm,右侧平均为(2.41±1.65)mm,女性左侧平均为(2.36±1.57)mm,右侧平均为(2.32±1.65)mm;OTG男性左侧平均为(4.76±2.26)mm,右侧平均为(4.64±1.70)mm,女性左侧平均为(4.55±2.26)mm,右侧平均为(4.53±1.30)mm;MHL平均为13.68mm;LW平均为12.98mm;α平均为25°。结论:手术时必须考虑到个体、性别、左右差异。术中禁忌盲目操作以免造成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86例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并经手术治疗。本组根据不同类型神经根压迫病理因素,采用四种方式施行神经根减压术。随访168例,平均随访28个月,优良率为85.5%(159/168)。本文对非椎间盘致压因素和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1-L4共32个椎体,随机选取其中20个,分为3组(A,B,C),每组10个。A组(对照组):随机选择10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5 mm的椎弓根融合器,不穿透椎体前侧骨皮质。在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椎弓根融合器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拔出速率为5 mm/min。B组(修复组):对照组拔出椎弓根融合器后再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 3-5 ml,室温(28℃)1 h后再行前述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C组(强化组):另选10个椎体直接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和拧入椎弓根融合器,再行拔出实验。沿椎弓根融合器方向锯开标本,观察CPC在椎体中分布范围。另外10个椎体作椎弓根融合器的递增负荷的周期抗屈实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椎弓根融合器Fmax为(843.1±132.2)N,修复组为(1456.2±239.9)N,强化组为(1499.5±241.2)N;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未见CPC溢出椎弓根外或椎管内。周期抗屈实验中,添加CPC可使椎弓根融合器耐受更大的负荷或在同等负荷下仅产生较小的位移。CPC骨水泥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后轴向拔出力明显高于强化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沿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可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并能减少CPC向椎弓根外或椎管内溢出。在活体中即使不添加CPC也有利于骨细胞长入椎弓根融合器侧孔,同样可以增加螺钉的稳定性。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間植骨选择.方法 A组41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对照组,行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B组46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实验组,行椎间自体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植骨,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改善、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和影像学测量结果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缓解评分程度、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及减少腰椎滑移危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手术方法可行有效,在维持椎间隙高度与减少腰椎滑移方面有较好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