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经阿糖胞苷治疗的流热早期部分病例,进行了血浆中cAMP(环磷腺苷)含量的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浆中cAMP 含量与国内外报告的基本相符。流热病人入院时cAMP 含量极明显下降,同正常人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cAMP 含量同入院时比较(P<0.05)有显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血液透析对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病人血液微量元素的影响,分析、总结了30例EHF病人血液透析前后血液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发现EHF病人血液透析后血液中的铜、锌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铁、钙、镁变化不明显,P>0.05。另外,血液透析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肌张力低下、乏力、味觉及精神异常等表现。提示,血液透析病人应注意防治低铜、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阿糖胞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及免疫学变化。60例流热病人,随机分为阿糖胞苷组(第一组)、环磷酰胺组(第二组)、对照组(第三组),每组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第一组19例于治疗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17例病程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进入多尿期,3例直越恢复期;19例于疗程结束后第一天尿蛋白阴转;20例全部治愈,经对比疗效优于第二组。三个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PHA无明显变化,而Igm早期均上升,第一组于恢复期下降与正常组无差异,甚至两组均未下降至正常。第一组免疫复合物治前在1:20以上者10例,治疗后下降至5例,病后2~4周下降至3例,10周后为零。第一组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阿糖胞苷治疗流热疗程短(3天),无副作用,初步认为疗效满意。本文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李洪华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原性疾病。典型病例临床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密切观察各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对预后甚为重要。1临床资料本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  相似文献   

6.
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引起肾脏损害的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常见病。典型的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几个阶段。其病程长,病情复杂,临床护理工作极其重要。根据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已经发现环腺苷酸(cAMP)与环鸟苷酸(cGMP)对机体的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的增加、减少及其比值的改变,对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已知鼻咽癌病人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改变。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改变与cAMP含量的关系,对病人的淋巴细胞、血浆及尿中cAMP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免疫学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流热病人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上升,循环中免疫复合物(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补体含量下降。用荧光、电子显微镜和酶标技术检查尸体肾小球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学家鉴于流热病人有上述免疫学变化,应用了各种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其中以糖皮质激素应用最为广泛,而且用药的次数和剂量不等。为了了解激素对体液免疫的影响,我们对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和未用激素的病人进行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北方地区高发性传染病,是一种发病急、症状重、病程长、变化快、危害性大、死亡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如何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综合性预后的治疗,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临床实践体会,就该病的护理重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传染源及贮存宿主.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以急性起病、短期发热、热退后桕继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出血倾向等危险症候群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往发现,正常人及高脂血症患者糖餐后,血浆胰岛素升高,同时伴有血浆cAMP含量下降。为了进一步证实在人体的观察,并探讨血浆cAMP下降与组织cAMP代谢的关系,作者以大白鼠为对象,在观察高淀粉膳食对血糖血脂影响的同时,对血浆胰岛素、cAMP含量及其与组织cAMP含量,腺苷酸环化酶(Ac)、cAMP-磷酸二酯酶(PDE)活性改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高糖及对照膳食中,糖(主要由小麦面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中前列腺素E_2(PGE_2)的含量;应用蛋白结合法测定患者血浆中cAMP水平;应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病人血清中IgE的含量;并对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F各期病人血浆中PGE_2及cAMP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血清中Ig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PGE_2含量的动态变化与cAMP呈正相关(γ=0.925),与IgE呈负相关(γ=-0.985)。  相似文献   

14.
氯丁二烯经皮下注射给小鼠染毒,可引起血浆及脾脏淋巴细胞中cAMP含量升高和cGMP含量降低,二者含量的比值亦明显升高。结果提示,氯丁二烯可能通过改变血浆中cAMP和cGMP的含量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及代谢;氯丁二烯所致淋巴细胞中的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毒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国外罕见。国内一些学者在登革热免疫学发病机理研究启示下,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发现病人有免疫功能紊乱,在循环血液中和肾小球基底膜均检出免疫复合物(1—4),并证明有补体传统途径明显地激活。鉴于这些免疫学改变与病程经过、临床症状严重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一些学者提出免疫复合物学说,他们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发病的始动环节是  相似文献   

16.
针刺镇痛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cAMP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对慢性炎症局部的镇痛作用,已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观察所证明。我们也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炎症性疼痛为模型,证实了针刺对炎症局部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针刺与某些兴奋吗啡样受体的镇痛药物不同,它可能是一种多元性自我调节的过程,可通过多种机制加强机体的调整功能,达到新的自稳态。在这一过程中血中cAMP的变化可作为观察这一动态的指标,为此我们选用了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芬太尼与弗哌啶。观察用药后对血中cAMP含量的影响,与针刺镇痛相对照,作为分析研究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对流热发病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尚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免疫反应参与了本病的发病机理。为继续探讨流热的发病机理及寻找一种较好的药物治疗,1980年我们对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同时试用了阿糖胞苷治疗本病,在取得初步疗效的基础上,又于1981~1982年冬峰,经过临床研究观察,共治疗200例流热,疗效较为满意,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流行性出血热时常伴发精神障碍,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加强对该类病人的护理,对病人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于2003年成功护理了3例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精神障碍的病人,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大鼠腹腔分别注射阿托品(10mg/kg),东莨菪碱(10mg/kg)和B—7601(15mg/kg)可引起血浆cGMP含量明显减少(P<0.05)。血浆cAMP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阿托品显著地增加cAMP/cGMP比值(P<0.05)。东莨菪碱、B—7601可增加cAMP/cGMP比值,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