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艳梅  欧雪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60-196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的护理配合,确保吸痰灌洗过程能顺利进行。方法:对27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排痰困难、气道阻塞而导致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在实施气道管理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用纤支镜从气管切开处行吸痰及肺灌洗术,从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和配合及术后观察等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7例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经吸痰灌洗术后,呼吸道痰液潴留、阻塞、肺不张、呼吸困难、SpO2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是解除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一种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咯血为临床常见急症,患者往往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亡。传统抢救方法为使患者处于头低脚高位,启动吸痰器使用吸痰管吸出呼吸道内存在的血块,解除梗阻。在吸痰过程中常出现吸痰管堵塞现象,耽误抢救时间,影响抢救成功率。笔者在30例大咯血患者的抢救中采用肛管吸痰法,明显减少了吸痰管堵塞现象,大大提高了抢救效果,现将肛管吸痰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开放气道患者吸痰方法的改进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正确的吸痰方法,确保每次彻底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减轻患者因吸痰带来的痛苦。岳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为10~15cm或不超过气管导管(或套管)长度,吸痰效果不理想。往往不容易把痰液吸除干净,患者很快就要求再次吸痰,这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笔者对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和传统的吸痰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吸痰效果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咽通气道吸痰在脑卒中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呼吸道损伤情况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吸痰组(实验组)和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经口腔或鼻腔吸取呼吸道内分泌物;实验组在建立鼻咽通气道后同样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经鼻咽通气道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比较吸痰前后20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吸痰间隔时间、有无黏膜损伤及患者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PaC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吸痰后下降,SaO2升高,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PaCO2下降,SaO2升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黏膜损伤发生率及患者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鼻咽通气道吸痰在脑梗塞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降低黏膜损伤及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吸痰方式,且置入方法简单,解除呼吸道阻塞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桦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82-28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所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需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吸痰是护理技术之一.常规是2h吸痰1次,若吸痰操作不当及过于频繁可致许多并发症.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及感染等.为了探讨吸痰的正确方法.保证患者安全.现将28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冯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64-265
目的探讨在用呼吸机患者封闭式吸痰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8例在用呼吸机患者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观察优势。结果封闭式吸痰节时、节力、省财,并可有效预防低氧血症及交叉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用呼吸机患者使用封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优于使用传统式吸痰管吸痰。  相似文献   

7.
吸痰是解除痰液阻塞、改善通气功能和控制感染的一项简单、有效的护理措施。它又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尤其对分泌物阻塞的患者,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治疗措施[1]。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吸痰时尤其是吸除口腔、咽喉部的分泌物时,患者极易因黏膜损伤出血而出现血痰。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临床吸痰操作中均使用带有侧孔或多孔的吸痰管。与其相比,仅吸痰管头部开口,无左右旁开的侧孔[2]即单直孔吸痰管,用于吸除口腔、咽喉部的分泌物,才有减少黏膜损伤出血的可能。故对多孔吸痰管与单直孔吸痰管在相同条件的吸痰技术操作中进行对比研究,以观察单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护理方法及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外科行开胸手术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成鼻导管吸痰留置组和常规吸痰组,每组患者41例,分别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和常规吸痰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结果鼻导管吸痰组吸痰前后PaO2、PaCO2、SaO2值变化较常规吸痰组明显,鼻导管吸痰组综合疗效为95.13%,护理满意度为92.68%常规吸痰组综合疗效为68.29%,护理满意度为63.41%,经统计学分析,吸痰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值变化、综合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说明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方法。结论采用鼻导管留置吸痰的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吸痰效果,使病人的耐受能力增加,提高吸痰的综合疗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40例,均予密闭式吸痰法吸痰。观察吸痰前、吸痰结束时及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吸痰后患者SpO2为(98.0±2.0)%高于吸痰前的(95.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更为科学、合理,是机械通气患者较适宜的吸痰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对喉癌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吸痰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9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各10d,对两种吸痰方法吸痰效果、患者心理接受程度,舒适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种吸痰方法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及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t=0.12相似文献   

11.
适时吸痰可减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求适时吸痰减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依据听诊确定痰液位置及性状,根据体位变化前后、血氧饱和度检测值、咳嗽症状和气道压力变化等选择恰当方法进行适时吸痰。结果适时吸痰方法以听诊为依据,在确定痰液位置前提下,对大气管内痰液及时吸出。因此,掌握判断好吸痰的技巧和时间是基础,预防肺部感染及维持正常通气氧合,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结论适时吸痰是维持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手段,正确掌握使用适时吸痰的护理方法,可大大减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黏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25-12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不同吸痰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本院ICU行人工气道患者,根据建立人工气道的日期进行分组,单号建立为观察组,运用浅层吸痰法,双号建立为对照组,运用常规吸痰法。通过两组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操作时的患者状态及气道损伤情况。将两组患者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研究指标有显著差异;常规吸痰法造成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吸痰管插入长度较深,对气管产生的刺激较大,引起患者明显的烦躁及呛咳较多。两种吸痰方法在患者的刺激、气道损伤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浅层吸痰法可以避免或降低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损伤,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中效果。方法抽取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隨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密闭式吸痰方法组,及对照组;传统的开放吸痰方法组各30例。观察吸痰前后SpO2、HR、肺都感染发生的时间及肺部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及发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14.
蔡冬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63-2064
昏迷病人由于病情重、病程长、机体消耗大、卧床时间久等特点,多有咳嗽无力,清理呼吸道无效,痰液黏稠、堵塞无法排出等问题。吸痰是解除痰液堵塞,改善机体通气功能的一项简单又有效的护理措施。吸痰前对病人叩背是常用的吸痰方法,昏迷病人使用振动排痰进行排痰,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机械通气患者需及时吸痰 ,然而 ,吸痰这一操作的正确安全与否 ,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如气道粘膜损伤、肺不张、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等。为了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者必须掌握安全有效的吸痰技术 ,笔者对 35例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1 适时吸痰当病人咳嗽 ,呼吸困难时 ;听诊闻及湿罗音 ,床旁听到胸部有痰鸣音时 ;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时 ;氧分压及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 ;当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吸痰。有的病人需要每 4小时或更长时间吸 1次 ,不视病…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回监护室后常规机械通气以维持心肺功能。由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低温麻醉和气管插管的因素及个别患者肺功能差,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改变,如肺淤血、肺水肿、或肺动脉高压形成等,经过体外循环后又会加重肺功能的损害。因此,吸痰操作对ICU护士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适时吸痰以及正确吸痰方法的选择,可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102例患者细心的护理,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危重患者床边吸痰治疗中的护理关键。方法对我科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15例危重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并发症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的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较吸痰前升高,吸痰效果良好。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确切,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提高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危重患者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临床实践对人工气道患者实施吸痰护理,探讨吸痰后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方法通过临床护理对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患者进行评估、吸痰时与吸痰后出现病情变化。结果28例患者吸痰时和吸痰后卅现并发症的主要有气道损伤、低氧血症、感染、颅内压增高、心律失常。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选择质量好的、合适的吸痰管,合理使用呼吸道湿化液,为减少血液动力血的改变主张在吸痰前应使用呼吸机进行高容量通气或高浓度氧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对机械通气病人实施不同吸痰方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吸痰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患者仅行开放式吸痰操作,B组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操作,C组患者行半密闭式吸痰法操作。观察3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吸痰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组患者在治疗7d中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情况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及痰痂阻塞、VAP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合的吸痰方式是保证通气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关键,总体来说,半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