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王丰 《中国医药》2008,3(7):412-4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房颤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林(2.5~3.0)mg/d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以后查INR 1次/月。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检性并发症,随访1年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发生出血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脑梗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1例牙龈、皮下出血,1例牙龈、尿路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8例脑梗死。结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心房纤颤8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人心房纤颤的抗凝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4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口服;华法林组40例患者给予华法林(起始剂量3mg/d,然后根据INR进行调整);监测用药后1、3、5、7周的PT值,随访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的抗凝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脑卒中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 3~4mg/d的华法林对老年人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疗效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心房纤颤合并脑栓死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总结本院2000年至2007年住院患者房颤140例,其中风湿性瓣膜病房颤62例,非风湿性瓣膜病房颤78例,房颤并脑卒中28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率20%,抗凝治疗令人担忧,仅有4例口服华法林。结论加强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华法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芳 《河北医药》2006,28(7):586-587
目的探讨华法令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令3 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 2.0~3.0,后每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令口服剂量.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栓性并发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2例牙龈、皮肤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出血,8例脑卒中,1例动脉栓塞,2组出血并发症无差异(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令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1至2003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并与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同类患者比较。结果阿司匹林100mg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与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比较,有明显效果。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患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治疗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60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 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2 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抗凝疗效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差异。只要房颤患者合理应用华法林,就能有效地预防脑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脑栓塞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200例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塞症患者,将其随机分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对照组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实验组用华法林口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7.0%,实验组92.0%,组间相比区别显著(P <0.05)。结论华法林应用在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塞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华素云  季芳 《中国药业》2003,12(12):73-74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治疗新近发生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房颤患,给予普罗帕酮2mg/kg,5min内静脉匀速注射,注射20min后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追加注射1mg/kg。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24h,于普罗帕酮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口服;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24h,于普罗帕酮治疗前48h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口服,连续14d。结果:56例房颤患静脉注射后,60min内34例(60%)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副作用少。结论:普罗帕酮治疗新近发生的房颤有较高的转复效果,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石进  李雅君  张维君 《中国医药》2007,2(9):528-53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栓栓塞及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诊断为房颤的559例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04年11-12月随访471例,随访率87.06%。结果血栓栓塞事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在入选病例中,接受抗栓治疗者迭80.68%,华法林治疗INR多为1.5~2.0;阿司匹林剂量多为100mg/d。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13.52%有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出院时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在出院后的3—4年中,有19.36%的患者因为担心出现出血事件而自行停止抗凝治疗。结论提示目前房颤抗栓治疗应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充分认识和重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瓣膜性心脏病引起房颤及脑栓塞高危患者的非瓣膜病性房颤发生脑卒中危险眭大,系统在长期应用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栓塞发生率为68%,因此早期及时应用华法林抗凝洽疗是降低高危房颤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2.
丁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497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最佳药物,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每日予华法林1次,起始剂量3.0mg,连服3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300mg/d。观察和比较两组出现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1例血管栓塞,对照组出现8例血栓栓塞,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低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随着人口老龄化变得越来越常见。有人研究认为50-59岁房颤发病率为1.5%,而80—90岁则高达23.5%。房颤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胡大一等研究提示,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脑栓塞的10%~15%;患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没有房颤的 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据国外5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房颤 ASAK,SPAE,BAATAE,C房颤A,SPWAT)的综合分析报道,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使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约68%,而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降低得更多。  相似文献   

14.
房颤患者233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了解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233例住院房颤患者治疗的回顾性调查,观察并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差异性。结果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亚组分析显示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人群中,其抗凝达标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人群中,曾经行瓣膜置换手术与未行手术的患者之间,其抗凝达标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抗凝治疗与医生的抗凝意识有关,也与患者的接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在房颤性脑卒中后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近五年来88例房颤性脑卒中后的高龄患者,在抗凝治疗二级预防中随机分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组和单用阿司匹林组,均在发生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使用,联合用药组首日300 mg氯吡格雷后,以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75 mg/d;单独用药组阿司匹林100 mg/d.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对患者脑卒中复发、TIA事件及不同类型出血事件统计分析,分别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相比,降低了房颤性脑卒中的发生(P〈0.05);TIA发生率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出血事件的总发生率亦较高(P〈0.05).结论 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相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减少高龄房颤性脑卒中复发率方面更有效,但在随访期内不能减少TIA的发生率,却增加了出血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杨应军  刘幼根  朱建峰  陈萍 《医药导报》2008,27(9):1075-1076
[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调节其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栓塞发生率为2.08%,对照组16.67%(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老年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心房纤颤(房颤)发病率增高,由房颤所致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随之增高。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以合并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并最大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人们所关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率失常,并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则增加到13%[1],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栓塞性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脉络宁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溶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100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缬沙坦80mg口服,1次/d,共12周。结果观察组治愈18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9.3%,而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仅为73.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疗效好,使用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妍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32-153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76例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口服.临床观察随访1年。结果:应用华法林者56例,应用阿司匹林者220例,其中坚持服药者脑卒中患病率低于未坚持服药者。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能安全而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3年1~12月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住院患者共149例,结合血栓栓塞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INR在治疗范围的时间比例(TTR)等对其抗凝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49例患者中有144例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其中使用华法林的110例(TTR≥60%76例),使用阿司匹林24例,使用达比加群酯10例。经血栓栓塞风险评分,高危、中危、低危分别有80例、46例、23例。阿司匹林治疗患者中有2例发生脑卒中,华法林治疗患者中8例发生非严重的出血事件。年龄大、合并疾病多、栓塞及出血风险高等因素影响抗凝药物的选择。结论: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现状较好,与国外指南推荐使用的抗凝方案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