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60例EH合并OSAHS老年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SaO2min),分为EH合并轻度OSAHS组(520,SaO2min〈85%)43例,在给予原有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行AUTO-CPAP治疗20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比较患者BPV的变化。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24hSSD)和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白昼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夜间舒张压变异(nDSD)。结果EH合并轻度OSAHS患者,行AUTO-CPA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nSSD有显著差异(P〈0.05)。EH合并中重度OSAHS组,行AUTO-CPA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DSD、dDSD无显著差异(P〉0.05),24hSSD、dSSD、nDSD、nSSD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在原有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AUTO-CPAP治疗可显著改善EH合并OSAHS患者的BPV,较EH合并轻度OSAHS患者而言,EH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的BPV的改善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1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头颅MRI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52例)、单纯性高血压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并分析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结果 (1)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年龄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5,但性别、病程、BMI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24hSSD、d SSD、nSSD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5,但两组患者24hD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3)24hSSD、d SSD、nSSD和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血压变异性(尤其是24hSSD、dSSD、nSSD)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控制血糖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60例EH合并T2DM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检测均〉8.0 mmol/L,在给予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行控制血糖治疗3月后复查HbA1c,根据检测指标分为2组:A组为HbA1c达标组(HbA1c〈7.0 mmol/L),B组为HbA1c未达标组(HbA1c〉7.0 mmol/L)。控制血糖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比较患者BPV的变化。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24hSSD)和24 h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舒张压变异(nDSD)。结果 (1)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D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24hSSD、dSSD、nSSD有显著差异(P〈0.05)。(2)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未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均无显著差异(P〉0.05),nSSD有显著差异(P〈0.05)。(3)EH合并T2DM患者24hSSD、24hDSD变化与HbA1c含量呈正相关(r=0.531、0.667,P〈0.05)。结论在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控制血糖治疗可显著改善EH合并T2DM患者的BPV,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血压波动性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0例,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缺乏组110例[25(OH)D<50.0 nmol/L]和非缺乏组90例[25(OH)D≥50.0 nmol/L]。两组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血管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分析25(OH)D水平与各项血压波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缺乏组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均高于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乏组RHI、25(OH)D均低于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5(OH)D与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呈负相关(P&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188例,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分为治疗有效组136例和治疗无效组52例,并根据治疗后心功能好转情况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0%者111例、LVEF≤10%者77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改善者103例、NYHA分级未改善者8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以及不同心功能好转情况患者血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血压昼夜节律(超杓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结果治疗有效组患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治疗无效组(P0.01)。LVEF10%、NYHA分级改善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越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较大,其治疗效果相对不佳,提示控制血压变异性、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与控制患者的平均血压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压变化性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CHF住院患者160例作为心衰组,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衰组患者分为4组,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并以同期3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受检者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白天(d)、夜间(n)和全天24h收缩压变异性(SSD)和舒张压变异性(DSD)。结果 (1)心衰组患者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压变异性逐渐增高,各组间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F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其程度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可用来协助评估CHF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89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按血清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25(OH)D正常组(30nmol/L,89例)、25(OH)D轻度缺乏组(16~30nmol/L,120例)、25(OH)D重度缺乏组(16nmol/L,180例),对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值,比较25(OH)D水平与BPV及昼夜节律的关系。以标准差作为BPV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中25(OH)D正常者占22.9%,轻度缺乏者占30.8%,重度缺乏者占46.3%;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15.20±8.23)比(19.47±7.02)nmol/L,P0.05]。3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缺乏组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较25(OH)D正常组及轻度缺乏组高(均P0.05),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与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呈负相关(分别r=-0.583、-0.530、-0.520、-0.389、-0.463、-0.377),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呈正相关(r=0.308、r=0.336),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24hSSD(B=-0.227)、24hDSD(B=-0.193)、dSSD(B=-0.211)、dDSD(B=-0.119)、nSSD(B=-0.193)、nDSD(B=-0.136)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B=0.273、0.329)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血清25(OH)D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及昼夜节律改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清瘦素、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6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单纯T2DM组100例、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108例和高血压+T2DM组98例。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基本资料、血压变异性指标,并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四组间瘦素、脂联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T2DM组与高血压组24hSSD、dSSD高于对照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高血压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T2DM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瘦素是24hSBP(B=0.378)、24hDBP(B=0.461)、24hSSD(B=0.083)、dSSD(B=0.061)、nSSD(B=0.093)、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B=0.027)的危险因素,脂联素是24hSBP(B=-1.070)、24hDBP(B=-0.655)、nSSD(B=-0.185)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高瘦素、低脂联素水平可导致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