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激素和干扰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氢化可的松和干扰素α-2b对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各部分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是否相同,对6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和6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氢可的松(0.1mg/ml和0.5mg/ml)及干扰素α-2b(1000μ/ml)后的增殖情况下初步研究,结果:氢化可的松浓度为0.1mg/ml时,所有细胞均被抑制,当氢化可的松浓度升至0.5mg/ml时,几乎氖的细胞均不能存活,干扰素α-2b对瘢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人成骨细胞特异因子-2(periostin,POSTN)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构建shRNA质粒和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293T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POSNT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检测shRNA慢病毒载体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特异性干扰人POSTN基因的小发卡RNA序列,合成含有干扰序列的双链DNA oligo,与经双酶切后的质粒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并对阳性克隆进行PCR扩增测序鉴定。将构建的质粒采用脂质体共转染入293T细胞,36~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而判断不同靶点的干扰效果。将干扰效果最好的序列包装shRNA质粒和慢病毒载体,利用生成的POSTN shRNA质粒和慢病毒分别感染293T细胞和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检测两种细胞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而观察基因干扰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变化。结果:转染干扰质粒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感染空质粒阴性对照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POSTN mRNA表达分别为1.98±0.03、1.12±0.03和1.08±0.03,实验组对比阴性对照组细胞的敲减率为43%(F=688.291,P<0.001)。感染干扰慢病毒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感染空病毒阴性对照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POSTN mRNA表达分别为0.44±0.09、0.81±0.07和0.37±0.05,实验组对比阴性对照组细胞的敲减率为46%(F=90.06,P<0.001)。实验组POSTN蛋白表达水平(0.29±0.04)比阴性对照组细胞(0.53±0.09)的表达降低45%(F=33.43,P<0.001),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POSTN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23±0.02。感染干扰质粒和慢病毒的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空质粒转染的对照细胞相比,POST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并趋近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从感染慢病毒48 h开始,干扰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空质粒转染的对照组细胞相比增殖明显减慢,抑制率达19%。 结论:本方法构建的POSTN基因干扰质粒和慢病毒构建成功,其能显著降低POSTN基因和蛋白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干扰POSTN基因表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OSTN基因干扰质粒和慢病毒的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POSTN基因的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吴勇  刘流 《医学综述》2004,10(6):326-328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组织学特点为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该病发病机制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它们调节成纤维细胞转化、增殖、代谢、凋亡。成纤维细胞是瘢痕形成的效应细胞。深入研究细胞因子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可为临床了解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和生物学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探讨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位增殖情况。方法对24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周围正常皮肤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瘢痕瘩和正常皮肤增殖指数。结果24例颜痕疙瘩PI平均值为1.44,两者经配对t检验,P〈0.001,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活跃,结论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在瘢痕瘩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激素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氢化可的松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氢化可的松(0.1 g/L)能够抑制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增殖(MTT值0.523±0.051 vs 0.347±0.036,P<0.05)及分泌胶原的功能[3H-脯氨酸掺入量(248±6) Bq vs (181±6) Bq,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r=-0.8208).结论:氢化可的松可通过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特性及激素的机理。方法: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在体外对低血清和氟美松对不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及怀凋亡有关的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后3d和7d的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在体研究。结果:在低血清中发生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多于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多于瘢痕疙  相似文献   

7.
杨力  鲁开化  王强  艾玉峰  李荟元  王胜春 《医学争鸣》2002,23(14):1309-1311
目的 了解兔源性透明质酸刺激因子 (HASF)对体外单层及三维培养条件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FB)透明质酸 (HA)合成的影响 .方法 从胎兔羊水及血清中提纯HASF分别作用于单层及三维培养的 FB细胞 ,用放免法测定上清液中 HA浓度 .结果 在单层培养条件下 ,随着 HASF剂量由 0 .1m g· L- 1增至 0 .1g· L- 1 ,HA浓度也由 (495±37) mg· L- 1 增至 (914± 75 ) mg· L- 1 ,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P<0 .0 1) .继续增加 HASF剂量 ,HA浓度并不成比例增加 ,呈显出饱和性 .随 HASF作用时间由 3d延长至 7d,HA浓度也呈时间依赖性的增加 (P<0 .0 1) .在三维培养条件下 ,随 HASF剂量的增加 ,HA浓度也由 (90± 2 5 ) mg· L- 1增至 (2 93± 6 3) mg· L- 1 ,也呈剂量依赖性 (P<0 .0 1) ,且明显低于单层培养条件下 HA的浓度 (P<0 .0 1) .结论  HASF对单层及三维培养的 FB有明显的促 HA合成作用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封闭端粒酶活性基因治疗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以寻找新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深圳蛇口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12例耳垂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组织,将其进行细胞培养,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重组腺病毒Ad-TPTD进行处理,然后比较两组的细胞活性检测结果、细胞周期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 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活性检测结果、细胞周期分析G0+G1期、S期及G2+M期)、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317±0.0272)、(60.53±4.21)、(15.45±3.23)、(24.11±3.17)及(0.3235±0.0274),对照组分别为(0.7342±0.0236)、(45.63±3.67)、(21.61±3.12)、(32.74±3.34)及(0.5473±0.0331),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活性、细胞增殖、端粒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TPTD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封闭端粒酶活性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瘢痕疙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抗Fas单克隆抗体(mAb)诱导的凋亡,是否能通过正常Fas基因转染使凋亡率得以提高。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人Fase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mAb诱导凋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转基因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mAb作用后,在形态学上出现典型的细胞核固缩、碎裂;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现特征性的“梯状”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明显增加。对照组未见上述结果。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诱导的凋亡异常,是由于Fas凋亡通道的“上游事件”无功能Fas蛋白造成,与通道下游无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异常可能是Fas基因突变引起.其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秋水仙碱对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的毒性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KFB,不同浓度秋水仙碱(1、2、4、8、16、32 μg/ml)处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KFB的毒性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秋水仙碱对KFB的细胞周期(G2期)的影响。结果:MTT法结果显示1 μg/ml组(12.56±0.79)%,2 μg/ml组(27.35±0.50)%,4 μg/ml组(34.36±0.25)%,8 μg/ml组(39.38±0.57)%,16 μg/ml组(40.38±0.23)%,32 μg/ml组(44.65±0.60)%(F=2440.178,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0.67±0.46)%,1 μg/ml组(4.26±1.51)%,2 μg/ml组(24.51±4.69)%,4 μg/ml组(45.12±2.75)%,8 μg/ml组(55.81±5.04)%,16 μg/ml组(69.90±3.61)%,32 μg/ml组(85.53±2.06)%,F=491.609,P=0.000。秋水仙碱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对细胞分裂前期(G2期)产生影响,并呈时间依赖性和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在24 h时间点,秋水仙碱在1~32 μg/ml浓度范围内可调控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周期,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Wu H  Hung L  Leung P  Wan K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9):590-592
目的:应用人皮肤瘢痕 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物测试抗氧化剂对吡啶连接链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有效而且不损害细胞的抗氧化剂,以应用于增生瘢痕的临床治疗。方法:用烧伤病人皮肤瘢痕组织培养成纤维细胞,在第8代传代培养物中加入自由基生成系统及不同的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谷胱甘肽、去铁铵,而对照组不加任何作用物。在37℃作用4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的形态变化并测定细胞其上清液的吡啶连接链含量。结果:从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中测出的吡啶连接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尤其以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去铁按为显著(P<0.05),而其中只有在加入过氧化氢酶的细胞培养物能保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其余的抗氧化剂则出现明显的细胞损害,表现在细胞破坏、细胞溶解。结论:过氧化氢酶等5种抗氧化剂都能有效地抑制吡啶连接链的形成,在临床应用上首选过氧化氢酶,因其既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其从而抑制吡啶连接链的形成,而且不损害细胞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Yang HM  Li FY  Chai JK  Yu Y  Cao WH  Jing S  Liang LM  She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68-2270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LPS)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一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LPS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0.5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均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均P〈0.01)。当LPS刺激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近似(均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LPS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鞘氨醇激酶(SphK)1和SphK2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取12例瘢痕疙瘩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标本,原代组织块法培养成纤维细胞,分为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组和瘢痕疙瘩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瘢痕疙瘩+TGF-β1组).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中SphK1和SphK2蛋白的分布;实时PCR法检测SphK1和SphK2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hK1和SphK2蛋白的表达.结果 Sphk1蛋白在3组成纤维细胞中均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而Sphk2蛋白在细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瘢痕疙瘩组SphK1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0.0608±0.0190、0.8308±0.109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分别为0.0383±0.0147、0.6800±0.1126,均P<0.05),但明显低于瘢痕疙瘩+TGF-β1组[分别为0.0790±0.0280(P<0.05)、1.4267±0.1938(P<0.01)];SphK2 Mrna和蛋白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phK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1可促进SphK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提示SphK1可能参与了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大鼠动物创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Cason氏改良三色染色、Hamason-Lush-bangh氏染色法、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大鼠动物创伤模型病理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局部注射细胞因子NGF后,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结论:N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RX-2转染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烧伤整形外科手术中所取的全厚皮片的剩余皮片,男5例,女3例.年龄6 ~41岁,平均24岁,均取自腹部.细胞培养采用组织块法,实验用第4代细胞.皮肤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传代,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RX-2基因转染至人成纤维细胞中,形成稳定表达,利用MTT法、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转染前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PRX-2转染后成纤维细胞形态与正常成纤维细胞类似,增殖能力明显增强,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多.PRX-2基因成功转染到了人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增殖指数增高.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同源异形框基因PRX-2转染可以增强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PRX-2和人皮肤创面愈合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物质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在人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正常皮肤之间的差异,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SP表达增高的原因。方法以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成人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将SP(终浓度为10^-7mol/L)加入培养液中刺激成纤维细胞,分别于刺激前和刺激后1、3、6、12、24h采用RT—PCR检测细胞内SP基因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液中SP浓度。正常皮肤对照组及瘢痕对照组除不应用SP外,余处理均相同。结果未受SP刺激时,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均能分泌一定浓度的SP,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刺激后,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在1~3h内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而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在3~6h内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两种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SP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内SP的分泌增加,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情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HS成纤维细胞,分别以25、50、100μmol/L浓度的Genistein进行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HS成纤维细胞中α-SMA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α-SMA蛋白的表达;观察HS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组织的收缩情况.结果 在Genistein作用下,α-SMA阳性细胞率及α-SM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其中50、100 μmol/L组与对照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S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组织持续收缩,加入Genistein作用后,组织块的收缩现象减弱,第48、72小时,50 μmol/L与100 μmol/L组收缩指数(C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呈现明显的时效-剂量关系.结论 Genistien能抑制HS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可能是其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晓升  钟晓春 《浙江医学》2005,27(9):665-666
目的了解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培养来自人体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在加入粉防己碱后,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使用粉防己碱后,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胞质突起变少,核变小,核仁不明显,细胞器变少且小.结论粉防己碱可影响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从而可能降低其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芍药苷对增殖性瘢痕(HS)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0(对照组),200,400,800μmol/L的芍药苷作用HS成纤维细胞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13表达。结果 200,400,800μmol/L芍药苷能显著降低HS成纤维细胞活力(P0.01),使细胞核发白,皱染,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0.01),能显著降低细胞中COLⅠ、COLⅢ含量(P0.01),下调MMP1、MMP13、TGF-β1、pSmad2及p-Smad3表达(P0.01)。结论芍药苷能明显抑制HS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