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胃黏膜炎症在有消化道症状但内镜诊断大致正常人群胃内的分布部位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以20岁~25岁、40岁~50岁及>60岁3个年龄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选20例有症状但胃镜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在胃窦大弯、胃窦小弯、胃角、胃体大弯和胃体小弯5个部位取材,用于Hp感染严重程度的诊断和胃黏膜炎症严重程度的鉴定.结果在胃窦胃角处,3个年龄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胃体Hp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01);Hp感染积分在胃窦处没有明显差别(评分随年龄增加分别为1.3、1.5和1.6,P>0.05),胃角处有显著差异(评分分别为1.0、1.2和1.6,P<0.05),而在胃体则有极显著差异(评分分别为0.6、1.0和1.5,P<0.001);同一年龄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胃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均没有显著差异.胃黏膜炎症出现和Hp感染胃内分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χ^2=30.016,P<0.01).结论在有症状但胃镜检查结果阴性的人群中,Hp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且感染部位上移,胃黏膜的炎症发生不具有这样的趋势,但依然和Hp感染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后胃内分布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 ,但其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细菌感染的部位与疾病发生部位的关系有助于探讨致病机制[1] 。本研究利用尿素酶酚红变色原理 ,通过内镜喷洒酚红溶液 ,直接观察Hp在胃黏膜上的分布 ,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男 6例 ,女 8例 ,年龄为 17~ 5 2岁。 11例消化性溃疡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为 2 2~ 5 0岁 ,其中 9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例为复合性溃疡。均经内镜确诊 ,均为活动期。内镜检查前 …  相似文献   

3.
口腔幽门螺杆菌和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口腔为上消化道入口,有学者提出口腔中亦有H.pylori的生存,并认为口腔H.pylori感染和胃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口腔H.pylori感染可能是胃内H.pylori根除治疗后复发的一个潜在的再感染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患者胃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情况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先应用~(14)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如为阳性则行胃镜检查,于胃窦大、小弯侧及胃体大、小弯侧,分别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如: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128例Hpylori阳性患者中,胃癌前病变71例,占55.5%.而阴性患者中,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仅占31.3%(1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并(P<0.05).在Hpylori阳性组患者中,癌前病变在各部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胃窦小弯侧(58.5%)>胃窦大弯侧(36.9%)>胃体小弯侧(23.8%)>胃体大弯侧(14.6%).而在Hpylori阴性对照组中,胃窦小弯侧(31.3%)>胃窦大弯侧(18.2%)>胃体小弯侧(15.6%)>胃体大弯侧(12.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胃癌前病变以胃窦小弯侧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胃窦大弯侧.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与胃短促膜异型增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对 40 3例慢性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幽门螺杆菌(Hp)CagA (cytotoxinassociatedgeneA)抗体检测 ,评价及分析了血清HpCagA抗体与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关系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收集 1997年 10月~ 1999年 8月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本院作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病患者 40 3例 ,年龄为 16~ 71岁 ,平均年龄为 42 .3岁。男 2 5 6例 ,女 147例 ,诊断均经Olympus电子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二、胃镜取材每例胃镜受检者在胃窦部距幽门孔 5cm以内区域取3~ 4块胃黏膜组织 ,分别进行快速…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组织学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粘膜组织学病变的关系。方法 在215例胃镜受检者胃窦、角、体三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HE染色计量观察组织学病变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 从胃窦到胃角、胃体,炎症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及淋巴滤泡形成均递减,H.pylori阳性者积分高于阴性者。在胃窦和胃角部,H.pylori感染更常引起近腔面上皮分泌下降,而在胃体部无此发现,H.pylori感染在三个部位均可引起腺体萎缩。结论 H.pylori感染是胃多部位组织学病变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和淋巴滤泡形成与粘膜萎缩的病因,在胃窦和胃角引起的病变重于胃体。  相似文献   

7.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体胃粘膜活检中分离培养出一种类弯曲菌,现称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过去对该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其致病性、抗炎治疗及其与胃部疾病的相关性方面,而对其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8.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化生,经过数十年最终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目的评价H.pylori感染与胃镜检查正常者、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特点的关系。方法在受检者胃窦大弯侧、胃体大弯侧和胃角处各取一块黏膜活检标本,以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以HE染色评价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胃镜检查正常者(52.4%、52.4%和81.2%对44.9%,P<0.05),慢性胃炎与早期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进展期胃癌患者(P<0.05)。胃镜检查正常和慢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H.pylori感染者的炎症活动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0.05),而炎症、萎缩和肠化生检出率与无感染者无显著差异。结论由H.pylori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直接或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情况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探讨Hp在胃癌高危人群胃内的分布情况。对胃癌高发区成年人群533人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4块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以组织学检查为标准,所有数据均做χ2检验。结果:1.人群Hp的检出率为64.54%。2.Hp在不同疾病及病变的检出率中,以活动性胃炎最高(92.43%),其次为十二指肠溃疡(89.47%),胃溃疡为(83.33%)。3.Hp在胃内分布情况:胃底部检出率最高(61.51%),其次为体小弯(55.66%),窦大弯(51.24%),窦小弯(50.85%)。胃底部Hp检出率明显高于窦部(P<0.01)。4.对不同活检部位进行组合比较Hp的检出率:胃窦小弯,体小弯,加胃底部3块组织的Hp检出率基本代表取4块组织的Hp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根除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有消化道症状,Hp+慢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9岁~74岁,平均44岁.采用CBS,FuZ,Met三联治疗2wk,在根除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wk后从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大弯侧多部位取活检,以WarthinStary染色检测Hp,HE染色观察局部胃炎程度.结果三联治疗前Hp呈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各部位有差异,且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性萎缩、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22例根除治疗后Hp仍阳性患者,以胃底检出率最高(909%),角切迹最低(318%),两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χ2=144,P<001).结论角切迹是治疗前Hp的最佳检测部位,胃底是治疗后Hp的最佳检测部位.  相似文献   

12.
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的感染率为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我们对79例DU患者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Hp感染与DU发病及愈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胃溃疡(GU)、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型及其表达产物-VacA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62株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中分离获得的幽门螺杆菌(Hp)菌株的vacA基因型,用Hela细胞测定Hp菌株体外VacA活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73例胃、十二指肠病患者胃液中幽门螺杆菌(HP),并与活体标本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P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分别为95.51%、86.67%及85.35%,并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程度直接相关,而非活动性慢性胃炎的胃液中HP检出率较低,仅为32.26%,胃癌、胃息肉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实验证明,PCR法来检测胃液中HP不仅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外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旻  冯志松  陈颖萍 《山东医药》2008,48(41):112-113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内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了消化学家及微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Hp不但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而且还与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皮肤病、糖尿病等多种胃十二指肠外疾病相关.现将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辽宁地区人群H pylori致病基因的疾病相关性,为揭示H pylori的致病机制及监测H pylori相关性胃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线索.方法:选取胃黏膜活检标本491例,分组浅表性胃炎(GS)、萎缩性胃炎(GA)、溃疡(GU)、胃癌(GC),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H pylori 222例,并用标准的酚-氯仿方法提取菌种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agA,vacA,iceA基因亚型进行检测.同时取胃窦、体、角黏膜各1块,经石蜡切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GA组感染m2(43.1%)亚型菌株构成比最高,与GU(18.2%)和GC(17.9%)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0),与GS(30.00%)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84).在GA组中,感染s1m2亚型菌株有22例(44.9%),与本组病例中其他基因亚型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与Gu、GC组感染s1m2亚型菌株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与GS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中国辽宁地区人群感染s1m2型菌株与萎缩性胃炎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39名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弯、小弯、胃体、胃底及十二指肠球部检查了幽门螺杆菌(HP)斑片状分布的情况,结果显示:HP在以上5个部位的阳性串分别为56.4%,61.6%,51.3%,46.2%,5.1%。胃内4个部位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阳性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计24例HP阳性的病人中多数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同时检出HP,只1例病人仅在胃窦小弯部检出HP。结果提示:HP在同一病人可在胃内几个部位同时存在。HP对老年人胃粘膜并无更大的易感性。HP斑片状单独存在的发生率约为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鞭毛基因(flaA和flaB)PCR—RFLP分型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一方法用PCR技术分别扩增46株从消化性溃疡(25株)和非消化性溃疡(21株)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得到的H.pylori flaA和flaB基因,并用HpaⅡ和HindⅢ消化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将酶切片段编码后输入SPSS1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比较不同的基因型别在溃疡组和非溃疡组的分布。结果46株H.pylori菌株flaA基因HpaⅡ和HindⅢ酶切后分别产生4种和3种酶切图谱;flaB基因HpaⅡ和HindⅢ酶切后分别产生1种和2种酶切图谱:综合flaA和flaB基因酶切结果,46株菌株可分为四个基因型别:但这四个基因型别在溃疡组和非溃疡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应用PCR—RFLP方法可以将H.pylori fla基因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别.但胃十二指肠溃疡和非溃疡组的菌株fla基因型别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H. pylori是胃内研究最多的微生物,与之相关的菌群失调在一系列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探讨了 H. pylori相关疾病不同阶段的胃内菌群变化。本综述主要讨论了 H. pylori未感染、感染后、根除后胃内菌群的变化,以...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仍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社会经济因素、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影响H.pylori感染率.作为胃癌的最重要的可控的病因,根除H.pylori对预防胃癌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扬州地区H.pylori感染现状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