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方乌梅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用自拟的复方乌梅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于下: 药物组成:乌梅、黄连、细辛、枳实、大黄、厚朴、使君子、黄芩、甘草、榧子、雷丸。剂量临症自定。 方解:方中乌梅、细辛、使君子、雷丸、榧子安蛔、制蛔,祛虫;枳实、厚朴、大黄消除痞满,通里攻下而止痛;黄芩、黄连、甘草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2.
胡献国 《大家健康》2008,(12):55-55
乌鸡丸与乌梅丸 乌鸡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适用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及妇女体弱,腰膝酸软等。乌梅丸温脏补虚,安蛔止痛,适用于胃痛吐蛔,胆道蛔虫,脾虚久痢,慢性胆囊炎等。  相似文献   

3.
许迎来  胡健 《中原医刊》1991,18(2):29-30
胆道蛔虫,类似中医所称的蛔厥。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运用安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118例,均取得了显著疗效,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18例,男60例,女58例。年龄最大46岁,年龄最小6岁。病程1~3天。118例中有排蛔病史者103例;有吐蛔史者78例。其中有吐蛔、排蛔史者66例。118例患者均经内服或肌注解痉止痛类药物,疼痛不见缓解而来就诊。二、诊断依据 1.本组病例均为突然右上腹或胃脘部呈阵发性“钻”、“顶”样绞痛,疼如刀割,坐卧不安,甚则面色苍白,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80年以来采用“安→驱→泻”三步法治疗蛔虫病147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①肠蛔虫症:上腹及脐周痛,反复发作,脐周可扪及条索状物,有排虫史,大便镜检见蛔虫卵。②胆道蛔虫:剑突下或右上腹突发剧烈阵发性绞痛,有钻顶样痛,间隙期可完全不痛。常伴恶心、呕吐,吐出蛔虫。剑突下或右上腹局限轻压痛,大便检查见蛔虫卵。③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全梗阻。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和呕吐,可便蛔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多发病、常见病。自1958年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来,国内一般用安蛔法之乌梅汤加减治疗,打破了胆道蛔虫症必须手术的清规戒律。但乌梅汤原方价格较高,有的药味药源有困难,推广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不少单位去当归、党参等药,加用槟榔、苦楝根皮或大黄等,即安蛔法与驱蛔、通下法合用,疗效不减,而费用有所降低。我院过去也用乌梅汤加减治  相似文献   

6.
余拟复方胆蛔汤,用治胆道蛔虫证,疗效比较满意,介绍如下,以供同道临床参考。复方胆蛔汤组成:乌梅、使君子各30克,川栋皮、槟榔、熟军、丑牛、柴胡、郁金、青皮、木香各12克,黄连9克,白芍15克,川椒(微炒)8克,麝香0.15克,蜂蜜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伤寒论》原治蛔厥,又主久痢。蛔厥的形成,是因上热下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原寄生在肠间,喜温而恶寒,当中、下二焦虚寒时,即所谓脏寒,蛔虫为避下寒而就上热,因而上窜入胃或入胆道,发生蛔厥腹疼,腹痛时作;胃受虫扰,故烦闷、呕逆、吐蛔;腹痛剧时阴阳气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8.
15例病例中,其中胆道蛔虫症8例,男5例,女3例,住院治疗1例,门诊治疗7例,年龄3~10岁者6例,11~15岁者2例;蛔虫性肠梗阻7例,男4例,女3例,门诊治疗,年龄3~8岁.这15例病人均有排蛔史或吐蛔史,并且在发病前服用过驱虫药(驱虫速、驱蛔灵、宝塔糖).方药组成及用法:甘草50g、米粉30g,蜜糖100g,甘草水煎,去渣取计,量约250ml.与米粉(粳米或优质米)和蜜糖匀拌,文火煮沸成糊样,待温即服,最好1次性服完,或短时间内2~3次服完.治疗结果:经用甘草粉蜜汤治疗,全部治愈.15例患者服1剂愈者12例,服2剂愈者3例.临床症状消失,饮食起居正常.  相似文献   

9.
乌梅味酸性平无毒,是儿科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多年来我们应用乌梅治疗儿科常见病证取得满意效果,兹简要介绍如下。1安蛔止痛乌梅味酸直入肝经,有疏肝作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疏则通畅,郁则不扬。肝气条达,则疏理脾土,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虫得酸则安,故乌梅为治蛔首选药。古人这方面的经验很多,如张仲景用乌梅丸治蛔厥呕吐;沈金鳌用乌梅散治腹痛;钱乙在消积圆中用乌梅治积痛;龚廷贤理中安蛔汤治吐蛔用乌梅,张璐安蛔散中用乌梅治蛔虫动,口吐清涎等等,这些经验均被后世医家所公认。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小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张刚…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人以乌梅汤、酸醋及乙酰水杨酸(即阿斯匹林)治疗胆道蛔虫,因此,我们用大剂量维生素C为主治疗胆道蛔虫42例(下称治疗组),同时,以内科综合治疗33例(下称对照组)对照比较,现将其结果报告于下。诊断依据:1.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钻顶样痛;2.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3.发病时有吐蛔虫,或胃、十二指肠液检得蛔虫卵,或胆道造影有虫体负性阴影,或驱出蛔体有半截发红者;4.除外胆道或肠道其他疾患。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连、黄柏、干姜、川椒组成。主能温脏安蛔,为治蛔要药。然而实际应用中,乌梅丸一剂,对于临床多种"似虫非虫"病症,恰当运用,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338条原文涵义、乌梅丸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为乌梅丸证主要病因病机;除热止烦,祛寒温阳,补虚缓图,或驱蛔或止利为乌梅丸主要组方思想;"脉微而厥"、"时烦",以及"吐蛔"或"久利"为乌梅丸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痢首重辨证:痢疾初起,表热未解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清解表热兼而止痢。湿热痢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解毒止痢。虚寒痢宜理中汤温中健脾,四神丸温脾暖肾,或可加入白头翁、马齿苋、黄连诸药以清余邪。寒热交错,虚实互见之久痢可选用乌梅龙、芍药汤加减治疗。痢久脱肛宜补中益气汤补升中气。下利清谷日久间有脓血而属下焦虚寒者当用桃花汤温里固脱。休息痢应分清是过早止涩?还是积滞不清,饮食失节?抑或中气下陷,肠虚脏寒所致?必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可以救绝神丹(当归、白芍、槟榔、广木香、  相似文献   

14.
蛔虫病为广大农村中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蛔虫具有无孔不钻的习性。常因虫数过多、体温过高、重病、饮食不调、驱虫不当等影响,致使蛔虫更为活跃而引起各种并发症,对小儿的健康危害甚大。笔者曾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改变其剂型,煎作汤剂,以阵发性腹痛、吐蛔、肢厥为用药的指征,治疗如下,数种蛔虫症共计67例,疗效尚称满意。  相似文献   

15.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我国古人对本病早有认识,将蛔虫称之为“蛟虫有”、“虫尤虫”,在医书中有许多论述。蛔虫病现仍为人体中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在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胆道蛔虫症即“蛔厥”,是儿童蛔虫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蛔虫寄生于小肠中,性喜钻窜。若窜入胆道,则表现为突发性的剑突下或右胁部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时弯腰曲膝、辗转不安,得食则吐,甚至吐出蛔虫。痛剧时表现为面青、汗出、手足厥冷、脉伏。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发病初期脘腹或右肋部…  相似文献   

16.
1 胃热肠寒夹杂证 标本兼施乌梅方 仲景每运药必以症测法,以法立方,此从其寒热药遣用上亦可看出端倪。乌梅丸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代表汤方,方中既有苦寒之黄连、黄柏,又有蜀椒、细辛、姜、桂、附子等辛温之药。仲景所以施用,当先观其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观其脉证,知是胃热肠寒之蛔厥证。是由胃热肠寒,即上热下寒致使肠内蛔虫窜扰不安而见诸症。单用辛温之药能驱蛔而不能清上热,用苦寒药能下蛔清  相似文献   

17.
1975~1979年采用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185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导如下, 方剂:胡黄连、雷丸、槟榔、胡柴、黄芩、芒硝(冲)、川厚朴、枳实各9g,乌枚15g,楝树根皮、大黄(后下)各12g。呕吐加半夏,体弱便溏去硝、黄、加川椒、党参;疼痛剧烈加延胡、川楝子,郁金;并发胆道感染加黄柏、蒲公英、龙胆草、黄连;并发胆囊炎、胆石症加黄柏、茵陈,桅子、金钱草,并发急性胰腺炎重用柴胡、黄芩、大黄,加川楝子、延胡、木香、龙胆草。  相似文献   

18.
人蛔虫蚴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要经过肝、肺等赃器,引起这些器官的蛔蚴移动症,少数病例、蛔蚴还可随血循环窜扰至脑、心、胰、肾、胃肠道、视网膜等处,引起嗜酸性肉芽肿或嗜酸性脓肿等病理损害。另外,以犬弓首线虫为代表的动物蛔虫或其它线虫,一但侵入人体,其蚴虫在某些脏器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症是我国常见急腹症之一,疼痛剧烈,并可有种种并发症或后遗症,非常痛苦,影响人民健康,影响“抓革命,促生产”。 胆道蛔虫症用中医药治疗较手术治疗有更多的优越性,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现在国内所用的方法大都为“安蛔法”,所用的方剂大都为乌梅汤加减而成。我们在1965年以前也用乌梅汤加减治疗,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自1965年以后,我们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改用“通下法”治疗,方剂以承气汤为主,实践证明,“安蛔法”及“通下法”两者效果相似,都很满意,现将两法治疗的429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鸦胆子、黄连、白头翁和槟榔对人芽囊原虫的体外杀虫作用,筛选出对人芽囊原虫有效的中药及浓度。方法分别于加药24h和72h后对细胞进行计数,来评价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鸦胆子的最适浓度为1600~3200μg/ml;黄连的最适浓度为6400!g/ml;白头翁不能完全杀死虫体,其最低抑虫浓度为800!g/ml;槟榔无效。结论鸦胆子、黄连、白头翁和槟榔是传统的治疗肠道感染和抗肠道寄生虫的中草药。通过比较药物最适浓度和最低抑虫浓度,发现鸦胆子的杀虫效果强于黄连;白头翁可抑制虫体繁殖;槟榔对人芽囊原虫无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