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调查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性功能状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我们采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对55位男性AS患者的性功能,尤其是勃起功能障碍(ED)进行评估,并与正常男性进行比较。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晨僵、实验室活动指标、关节功能状态和治疗药物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55位患者中有9位出现ED,发生率为16.4%。与对照组相比,AS患者的勃起功能、性高潮状况、性交满意度和总的满意度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的指标中只有晨僵持续时间与ED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男性AS患者可以出现ED,ED是由AS本身和与治疗相关的多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依那西普和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依那西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依那西普,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晨僵时间、夜间背痛VAS、总体背痛VAS、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晨僵时间、夜间背痛VAS、总体背痛VAS、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晨僵时间、夜间背痛VAS、总体背痛VAS、红细胞沉降率以及C-反应蛋白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显著,并发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功能锻炼及心理干预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AS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与康复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枕墙距、胸廓扩张度、晨僵时间、疼痛评分及心理状况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枕墙距、胸廓扩张度、晨僵时间、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护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或0.01),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系统的指导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干预在A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对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30例A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男女比例均衡,对照组单独予神经妥乐平7.2 Nu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静脉滴注神经妥乐平联合口服依托考昔片60 mg,1次/d,应用2周.用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脊柱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及晨僵时间来评定两组疼痛缓解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疼痛强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妥乐平联合依托考昔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疼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探讨HMGB1与AS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1例AS患者和20位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水平。收集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测定相关实验室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疲乏VAS、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VAS(PGA)、健康评估问卷(HAQ),检测ESR、CRP。AS功能情况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估方法,分析以上指标与血清HMGB1的相关性。结果 AS组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与ESR、BASDAI正相关,与疼痛VAS、疲乏VAS、PGA、HAQ、CRP无相关。结论活动期AS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胞间黏附分子1(CD54)经甲氨蝶呤(MTX)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CD54与AS患者病情及相关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了解CD54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监测病情变化,判断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AS患者血清和8例AS患者关节积液CD54水平.并测定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AS组血清CD5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与关节液CD5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S血清CD54水平显著降低(P<0.05),AS血清CD54水平与病情活动指标呈显著相关.结论 CD54在A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AS活动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的流行特征和功能状态现状,以期为A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AS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调查表2261份.结果2261例AS病人中,男性病人共有1873例,女性病人共有388例,男女性别之比为4.83:1.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23.6±8.7)岁,男性病人发病年龄平均为(23.3±8.9)岁,女性病人发病年龄平均为(25.2±7.6)岁,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1).病程中位数4.00(2.00,8.00),男性病人病程中位数是4.00(2.00,9.00),女性病人病程中位数是3.00(1.00,6.0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P=0.001).AS病人首发症状主要以腰背痛或不适(中轴)症状为主,共739例,占42.7%.在本次调查中,HLA-B27阳性病人2064例,占91.3%,其中男性病人阳性率为92%,女性病人阳性率为8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4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AS)病人479例,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AAS)病人1782例,两组疾病活动指数比较结果:两组的Schober检查(t=1.99,P=0.047)、枕墙距(Z=2.67,P=0.008)、总体背痛程度(t=2.28,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主要在男性青壮年中发病,尤其是有中轴关节或外周关节症状等表现应及早筛查,HLA-B27阳性者也应做早期筛查.JAS与AAS在临床特征和功能状态上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S患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观察组给予依那西普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AS疾病活动指数( BASDAI),AS功能指数( BASFI),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价脊柱痛和夜间痛,晨僵时间、指地距以及血清MMP-3、红细胞沉降率( ESR)及C-反应蛋白( 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BASDAI、脊柱痛 VAS评分、晨僵时间、夜间痛 VAS评分、BASFI、指地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BASDAI、脊柱痛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BASFI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指地距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P-3、ESP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P-3、ESP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那西普治疗AS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恩利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17例应用恩利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在入院前、治疗后3个月及出院后半年评价恩利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半年后再次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晨僵时间和夜间背痛VAS平均评分值及ESR、CRP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利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护理干预后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无其他CVD危险因素的ED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以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法 选取首次就诊泌尿外科门诊的44例ED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或志愿者为对照组.①统计两组人群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和舒张压;②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标准;③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结果 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比较:E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EF-5评分比较:E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基础内径值(d0)比较:E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诱发肱动脉内径扩张值(d1)、FMD值比较:E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其他CVD危险因素的ED病人已经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影响勃起功能.应用超声技术能够有效评估ED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变化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ED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操作简单、无创、重复性好、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前均停用过往所使用任何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药物。对照组患者于每日入睡前口服沙利度胺片;治疗组患者给予沙利度胺联合益赛普治疗,其中沙利度胺药物治疗方式同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益赛普药物。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晨僵时间、胸廓扩张度、枕壁距、关节疼痛个数、ESR、CRP对比情况无显著差异,且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出现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益赛普给药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2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 BASDAI )评分、关节肿胀程度、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水平( CRP)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7/50),高于对照组的70%(35/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31例AS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收集脊柱活动度参数、时空参数、时间参数,同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BASDI)、功能指数(BASFI)、测量指数(BASMI),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AS患者行走时的脊柱左右侧倾幅度较正常值比较明显增大(P<0.01),脊柱前倾幅度较正常值比较亦有增大趋势,静止状态脊柱旋转幅度较正常值比较明显减小(P<0.01).②AS患者步长、步幅、步速与正常值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患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数据减少尤为明显(P<0.05),健侧下肢的步长与步幅减少,步频加快(P<0.05).③患侧下肢单支撑相时间有缩短趋势,双支撑相时间有增加趋势.④患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均比健侧下肢减小(P<0.05).患侧下肢单支撑相较健肢缩短,双支撑相较健肢延长,摆动相较健肢缩短(P<0.05).⑤患侧下肢、健侧下肢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均与HAQ、BASDI、BASFI、BASMI呈负相关;时间参数中患侧下肢支撑相与HAQ、BASFI呈正相关,双支撑相与HAQ、BASFI、BASMI呈正相关,单支撑相与BASMI呈负相关,摆动相与HAQ、BASFI负相关;时间参数中健侧下肢支撑相与BASMI呈正相关,单支撑相与HAQ、BASFI呈负相关,摆动相与BASMI呈负相关;脊柱侧倾幅度与HAQ、BASDI、BASFI、BASMI均呈正相关;BASMI与行走时脊柱侧倾幅度、脊柱前倾幅度呈正相关,与静止时的脊柱旋转幅度呈负相关;而所有步态分析数据与年龄、病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无相关性.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较好量化评估AS患者脊柱活动范围及步行功能,可作为评价AS患者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中药汤剂联合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军人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用中药汤剂加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20例)用甲氨蝶呤加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包括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性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骶髂关节X线分级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均比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除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少而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确诊为AS并符合应用生物制剂的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口服甲氨蝶呤的基础上应用柳氮磺胺吡啶等改善病情的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口服甲氨蝶呤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英夫利昔单抗。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效果及治疗6、12周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评分(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脊柱痛、晨僵、胸廓扩张度、C反应蛋白(CRP)、细胞沉降率(ESR)、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6周后,对照组患者晨僵、ESR、BASFI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除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心率(HR)等指标外,其他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6、12周后,2组患者的PLT、WBC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HR无明显变化(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可以更早期地达到诱导、缓解病情的目的,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醋甲唑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骨形成和骨吸收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2个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研究已经表明,碳酸酐酶阻断剂可以抑制骨吸收,本实验室也发现碳酸酐酶1(CA1)在AS滑膜中高表达,并可以促进碳酸钙沉淀导致新骨形成。醋甲唑胺是一种抗碳酸酐酶的药物,本文探索醋甲唑胺治疗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名处于AS活动期患者(分别称为S和L)每天口服甲醋唑胺片2次,25mg/次,共3个月。每个月进行常规血检、尿检、血生化检测和CT检查。同时根据AS疾病的活动指标(BASDAI)和AS功能性指标(BASFI)进行临床观察。2名患者均经历过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和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但无明显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之后,2名AS患者在疲劳度、晨僵和全身关节疼痛度方面均明显好转。患者S的BASDAI从5.4降到4.4,患者L的BASDA1从2.4降到2。患者L的BASFI从1.2降到0.2。患者S的红细胞沉积率(ESR)明显降低,而患者L的ESR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处于正常范围。患者S的IgM从2.32g/L明显下降到1.86g/L,尤其是治疗1个月时IgM的水平显著性下降。患者L的IgM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仍然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虽然患者S在治疗第1个月时IgG和IgA有所降低,但是这2名患者的IgG和IgA总体水平上升。患者S的钙浓度从3.05mmol/L降到2.39mmol/L。CT结果表明,治疗后被侵蚀的骶髂关节的关节面变得清晰,炎症区域、钙化沉积面积开始缩小。患者用药后没有表现明显不良反应,虽然患者S和L的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有所升高,但是仍处于正常的范围。结论醋甲唑胺对AS有一定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醋甲唑胺可能通过抑制CA1活性来抑制AS新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孙建华  张贤生  郝宗耀  周骏  樊松  梁朝朝 《安徽医药》2011,15(11):1429-1430
目的探讨伐地那非联合表面麻醉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伴有早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诊断为合并ED的早泄患者,按需每次服用伐地那非20 mg,并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于性交前均匀涂搽龟头处,共治疗12周。以阴道内射精潜伏期评价早泄治疗效果,并评估ED的总体疗效和治疗满意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38例患者报告早泄有好转,有效率达63.3%,平均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由治疗前(0.43±0.31)min延长至(4.2±2.1)min;性交满意度评分由(7.6±2.5)分上升至(10.2±1.9)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勃起功能改善者共46例,总改善率为76.7%,IIEF-5评分从治疗前的平均11.2(11.2±4.9)分上升到治疗后的平均19.1(19.1±4.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共有8例(13.3%),均为轻度或中度的,未经处理即自行缓解。结论对合并ED的早泄病人,伐地那非联合表面麻醉剂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其勃起功能,并能显著改善其早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动态检测探讨其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AS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AS患者骶髂关节的病损程度分早期、进展期、晚期3期,选择各5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对照组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0名健康对照者,取患者晨起空腹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甲状旁腺素(PTH),总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t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T),I型胶原C端肽(β-CTX),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对3期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①AS组血清中NMID OT、25-(OH)D3低于健康对照组,β-CTX、ICTP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PINP、PTH浓度水平在AS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②AS晚期组血清中N-MID OT、25-(OH)D3低于早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β-CTX、ICTP浓度水平高于早期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与早期组tPINP、PTH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疾病的进展,血清中N-MID OT、25-(OH)D3浓度水平逐渐降低,β-CTX、ICTP浓度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血清骨代谢指标在分期不同的AS患者中存在异常,不同指标参与了AS的骨吸收及骨转换过程,可为AS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