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以运化为职。运化者,消化、吸收、运输之意也,其间突出一个“动”字。所以,历代医家着重阐述脾气及脾阳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东垣《脾胃论》为之典范。然而根据阴阳学说的精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脾的运化功能一定离不开物质基础——脾阴,方可获“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之重称。因而进一步探讨脾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对于丰富脏象学说的内容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脾阴的理论渊源脾阴之说,古已有之。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的“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根据《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濡即濡养、润泽的意思,泛指阴血  相似文献   

2.
张洁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53
脾气包括脾阴和脾阳,然而历代医家的论述中,涉及脾阴者甚少。《内经》曰:“脏真濡于脾。”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论述以脾阳为主的太阴病,而根本没有提及脾阴。至金元时代脾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又详于脾阳而忽略脾阴。直至明清时代,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在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应用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的辨治,而对脾阴虚却较少提及。但事实上,对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近年来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也逐渐增多,本文择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历代医家对脾阴虚的论述有关脾阴虚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脾气不濡”的提法。《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濡有濡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之功,既言脾濡,当含脾阴之用。但《内》《难》对脾阴虚的具体治疗则论述不多,至汉·张仲景拟麻子仁丸疗脾约证,可以说才创治脾阴虚之先河。宋·李东垣著《脾胃  相似文献   

4.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5.
有关脾阴的论述,《内经》已见端倪,历代医书亦有记载,皆因论之不详,至今无系统的辨证论治依据。笔者浏览前人典籍及后世诸家之说,结合临床经验,对脾阴虚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规律进行探讨,以期充实脏腑辨证的内容。脾阴的概念牌者脏也,属土,主运化。脾土又分脾阳和脾阴,脾的运化功能是由脾阳和脾阴共同完成的。脾阴是脾气或脾阳行使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能化生脾气,充养脾气;而脾气旺盛,又能化生脾阴。这是“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之理。但人们多论脾阳而少论脾阴,实则是忽视了脾阴在脾土运化中的重要作用。脾之有阴,古文献中已有  相似文献   

6.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8.
脾阴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明清医家对脾阴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脾阴是指脾气中阴的活力部分,表现为濡润、滋养、向下、向内的作用。唐容川认为,脾阴具有主运化和统血的作用。在养生学上脾阴也有重要地位,“脾阴足则万邪息。”(曹庭栋《老老恒言》)导致脾阴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感受署邪、燥火或湿郁化热易销铄脾阴;思虑过度伤及脾阴;误用过用刚燥辛热之剂而致胃火亢盛,损伤脾阴;又或他脏阴亏化火、伤及脾阴,尤以  相似文献   

9.
脾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脾阴 ?唐容川曰 :“所谓津液是也”。在中医学理论中 ,具有生理功能的“阴” ,概指人体阴液的总称 ,是生命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常称谓“阴精”、“营阴”、“津液”等。讨究脾阴的有形物质概念 ,可视为脾阴即脾脏的阴液。宗《灵枢》中“脾藏营”等论 ,脾阴当为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的“营血”、“津液”等可濡润脾脏 ,并能产生和发动脾脏生理功能的阴液物质。  《内经》曰 :“脏真濡于脾”。在中医学理论中 ,五脏属阴 ,脾脏为阴中之至阴 ;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说 :“脾阴足 ,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此…  相似文献   

10.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11.
小儿慢性腹泻中,脾阴虚腹泻非不常见,实乃认识不足。非脾气、脾阳不足可致泄,脾阴虚亦可致泄,脾阴不足,不同程度上亦包含了脾气的亏虚,治宜甘淡滋阴,养脾阴而助脾气,脾体足则脾用健,脾能升清而泻能止。  相似文献   

12.
对脾气,脾阴,脾阳,脾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证了脾阴,脾血的客观存在。阐述了脾气,脾阴,脾血的生理功能及正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脾阴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印 《陕西中医》2006,27(8):1023-1024,F0003
近年来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脾阳气虚探讨较多,而脾阴不足专论则较少,有的脾胃学说综合论述也只列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而脾阴虚证,则无。有见于此,故本文对脾阴虚作一初学论述。  相似文献   

14.
崔松香  陆为民 《中医杂志》2023,(16):1632-1636
总结徐景藩教授运用脾阴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认为脾为阴土,其性濡静,脾阴脾气,互为因果。临证以脾阴理论为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谨守病机,病证结合,以“甘”字立法,体用结合。提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甘淡甘平,常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甘淡凉润,甘以入脾,淡以利阴,药如扁豆、山药、莲子、石斛、白芍之属,凉润养胃体而滋胃用,药如麦冬、知母、沙参、芦根、竹茹之属,或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便秘宜甘凉滋润,常用药如火麻仁、桃仁、郁李仁、杏仁、当归、白芍之属;治疗肝硬化腹水宜甘寒淡渗,常用一贯煎、参麦地黄汤等。同时强调注意阴无骤补,不可急功。  相似文献   

15.
老年功能性便秘由于老年素体亏虚、劳倦过度、饮食调摄失宜以及七情之变等多种病因,使得营阴受损,肠道失濡,导致肠道失司,排便异常。脾阴为诸阴之首,脾胃与肠腑,气机升降相合;补脾阴,濡五脏,通大肠,把握了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契合中医药法治疗的整体性。现代研究从SP、VIP及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了从脾阴虚治疗老年便秘患者的物质基础,并总结了从脾阴虚治疗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杰 《四川中医》2001,19(6):10-11
关于脾阴虚的论治,在《伤寒论》中已有隐蕴,后世医家时有阐发。临床所见,脾阴虚的症状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突出。从脾阴虚辨治糖尿病有较充实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临床效果。根据脾阴亏虚程度不同,可分为脾阴独虚、气阴两虚、脾气下脱三个阶段。辨治的基本方法是甘润养阴。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脾阴学说研究》评介匡奕璜,张经生,刘晓庄五脏皆有阴阳,脾脏未能例外。然而,鉴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一些脾阴学说理论均散见于历代医藉中,未有系统专著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重脾气(阳)而轻脾阴的不正常现象。汤一新、安浚两君从临床实际出发,搜集了大量的脾阴...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虚弱可归属于中医学“肉痿”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脾阴虚损,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职,肌肉形体不得滋润濡养而出现肢体痿废失用。基于此,在治疗上应重视脾阴与脾气虚衰、胃家燥实、肾精亏耗的联系,以滋脾阴益脾气为纲,并注重下中寓补、调补脾肾,用药遵循甘寒滋润、芳香甘淡的原则。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阐述养脾阴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上提出脾阴虚是帕金森病的病机关键,脾阴虚肌肉失濡则强直少动,脾阴虚动风则颤抖动摇,养脾阴法应贯穿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始终。在实验上应从养脾阴止颤方的神经保护为切入点,可能有助于养脾阴法治疗PD机制的初步阐明。临床研究应重视中医养脾阴复方的应用,其可发挥多重靶标优势,提倡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0.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制定的一大治疗方法。“实脾”的内涵,医界通常的理解是健补脾气,用药多为参术芪陈等甘温益气之品。这种认识未免有偏。笔者认为,肝病实脾在中医治疗学上,不仅仅是指健补脾气而言,更具有滋养脾阴的意义。现将理由陈述于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