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长期发热从肝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强 《河南中医》1999,19(4):25-25
小儿长期发热不解,中西医治疗均非常棘手,本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肾论治,取得良好的疗效,故将点滴体会予以总结以述管见。小儿长期发热与其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从阳化热;小儿“脾...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多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热多寒少”、“体禀纯阳,忌用温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剂。笔者认为此说不够全面,忽略了整个机体的统一性。在阴、阳所伤的病例中,往往是阳伤(寒证)重于阴伤(热证),此与小儿生理特点“稚阳”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消长、转化、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变化多端,片面强调“纯阳之体”、“忌用温药”是不对的,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症认真分析,合理用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热证固然较多,…  相似文献   

3.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1.援儒入医与运气旧说丹溪引用较为成熟的儒理以阐述医学理论,其主要学术观点“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就是在刘、张、李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复参以太极之理”,“贯穿销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小儿,古称“芽儿”,象初生的嫩芽,他们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这些特点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有关的论述很多,综合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用小儿生理的“纯阳”和“稚阴稚阳”及病理的“易  相似文献   

5.
张景岳关于阴阳论的核心观点是阴阳互根,其主要贡献有两方面:1.以阴阳互根之理阐发人体的阴阳、精气的生理、病理规律,创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2.以阴阳互根之理论证“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论点,在治疗上以重阴治形、顾护阳气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戴思恭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之论的基础上,对气血生理、病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气血之失常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并对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变,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使之更为全面而具体,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也很有影响。1  相似文献   

7.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以理学思维结合医学,创“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及“相火论”,以《格致余论》为代表作;又以刘、李、张等医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针对时医习俗,提出‘‘l临机应变”,而著《局方发挥》。其撰著并不多,由于门人及私淑弟子著述并阐发其说,参与所谓原著之列,加上后世托名“丹溪”作更多。根据有关记载,以具体书目弄清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对丹溪原著及门人、私淑弟子之著逐条叙述,以正视听。学术上固然有“阴阳虚实”之论易于区别,而方法论却以“变通”(或称通变)为主线而形成传承关系,也是丹溪学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汗为心之液,乃津液所化生。《丹溪附录》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汗出有其一定常度,气候炎热、湿度偏高、衣被过厚、劳动、运动、进食以及服食辛辣之品等,一  相似文献   

9.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公元1281年~1358年),元代金华人(现浙江义乌县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杂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素有“杂病用丹溪”之说。朱氏对消渴的论治,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特点,也对后世消渴病的治疗有所启发。下面谈谈笔者对丹溪论治消渴病的体会。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在根据朱丹溪运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对自然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格致余论》中,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万物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丹溪论治郁证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讨。指出郁证是以气郁为中心环节和病理基础。简要论述了《金匮钩玄》中“六郁”和“寒郁”之病理特点及治则方药。认为“寒郁”的实质仍不离“湿热相火为病”;辛热温散与寒凉清泻两大治法统一配合,则是丹溪治疗郁证的一大特色。评价了丹溪六郁论对后世论郁、治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2.
丹溪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其学风行全国,历有明一代三百年而不衰。比起其先的河间、易水学派而言,丹溪学派有其显著特点。阵营强大,从数众多丹溪弟子众多,宋谦说,丹溪学成归乡之始,“乡之诸医始大皆大惊.中而笑且排,卒乃大服,相推尊愿为弟子”。吴之器云;“学成而归,每治往往以意为之,巧发奇中,按之书,无有也。请医皆惊,已而讪且排者,卒乃大服,愿为弟子”。戴良亦有类似说法。据考,丹溪入室弟子有姓名可考者即近二十人,再传、三\四传更为众多,笔者考证有姓名者,再传弟子有赵友亨、赵友同、夏建中、李肃…  相似文献   

13.
丹溪首创滋阴降火,为养阴派的代表医家,似乎已是医界定论。戴良称其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为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作;王纶言“发明阴虚发热类于外感”;《四库全书》更指出:“丹溪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近时有人对“丹溪是否养阴派”的问题提出质疑。本文将就此谈谈个人看法。《阳有余阴不足论》是养生论丹溪这篇名著讨论了人身阳有余阴不足的生理状态,阐发情欲伤阴的机理,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慎身养性的方法。养生在丹溪学术中占有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15.
医者治女子不孕,责于肾虚者颇多,其中虽又有阴阳之辨,但一般都以补益肾阳为主。朱南孙老师根据女子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种子之道,贵在养精血,重在补肝肾。丹溪曾言:“人之育胎者,朋精之施也,阴血能摄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妇人以血为主,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  相似文献   

16.
<正> “火郁者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的形成,刘守真氏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丹溪翁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明·孙一奎认为令气之火与病机之火有别,论火只有内外之分,邪正之别,最为中肯。前人对火的认识,虽有少火、壮火、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阴火之不同,但总括起来不外生理之火、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人的元阳,人之生气,“不可一日而无”。病理之火即邪火、贼火,与人之元气不两立。“火郁者发之”当指病理之火而言。  相似文献   

17.
“脾胃转枢”理论在小儿疾病中的运用与体会刘德喜(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572000)关键词脾胃转枢论,临床应用1“脾胃转枢”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同居中洲,润燥相济,通连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脾主升,主运,胃主...  相似文献   

18.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情志因素与小儿心身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的关系,根据小儿的心理生理、情志方面的特点,以中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现为理论基础,提出情志因素的影响,对充分认识小儿心身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精血虚衰”理论及由此衍生的“补精养形”之学术思想在中医药防治衰老与老年病的历史长河中地位斐然。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承接《黄帝内经》“阴虚致衰”的学术精髓,确立了“精血俱耗致衰”学说,开启了“补精养形治衰”之先河。临床上强调味厚以补精,针对精血虚衰之老年病擅用大量味厚之品;重视温存以养形,倡导老年人温存养气、保全形体的养生之法,提示了在老年病的防治中补益精血与温存养形的缺一不可性。文章先溯“精”与“精血”之源,后基于丹溪《格致余论》中“精血虚衰”的核心学术理论,凝练丹溪“精血俱耗乃衰老之本”的学术精髓以及由此开创的“补精养形”之治衰大法,无疑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