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17例行大量小肠切除术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3例死于严重并发症,14例进入代偿稳定期,死亡率为17.7%。其中1例仅残留小肠28cm,经营养支持治疗已6年,肠功能代偿完全,普通饮食能满足机体需求。结果表明,肠外营养的应用使短肠综合征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生存时间延长;肠内营养促进肠管代偿,能耐受普通饮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肠外营养比较,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2例。肠内组在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给予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指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陈倩予 《河北医药》2002,24(7):559-56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术后48h内开始分别经肠内营养(EN)同肠外营养(PN)途径进行同等热量营养支持,2周后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和营养费用。结果 EN和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著高于EN组。结论 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两组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眼内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SBS)是指大部分小肠被切除后,残存肠段功能难以维持患者营养需要,并表现为吸收不良症群等并发症。SBS的治疗至今仍以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和某些营养物质支持治疗和小肠移植为主,方可维持SBS患者生命和康复。我院从2000年2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SBS患者4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参与短肠综合征(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合理参与临床SBS药学监护的方法,发挥临床药师在营养支持小组(NST)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治疗过程,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结果: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维持生命,增强患儿的肠内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同临床医师、营养师优化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促进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营养指标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对改善术后胃肠功能、促进快速康复以及改善营养状态的效果好于肠外营养,而且肠内营养更经济和安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7.
短肠综合征系指小肠广泛切除后(保留的小肠长75cm以下)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营养需要所引起的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我科于2000年6月至今收治5例因消化道疾病行肠切除术后剩余肠管约50cm(保留回盲瓣)的患儿,针对术后出现的短肠综合征,施行全肠外营养(TPN)疗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进行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患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精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改变、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体质量均有所下降,肠外营养组下降更为显著,早期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短(P<0.05)。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确保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0 h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小卫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33-334
目的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中应用的护理干预。方法从我院的危重患者者中随机选取58例,在给予营养支持时分别采取PN(肠外营养)和EN+PN(肠内加肠外营养)的方式,每组各29例,组别分别为肠外组和肠内外组,统计并发症情况及营养指标,并注重讨论肠内外组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肠外组的并发症情况较肠内外组严重(P<0.05),31.0%(9/29)产生高血糖症,20.6%(6/29)发生腹泻,41.3%(12/29)出现感染,肠内外组的比例依次为20.6%(6/29)、17.2%(5/29)、10.3%(3/29);肠内外组的营养指标较肠外组的检测值高(P<0.05)。结论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的应用中可保护消化系统,起到快速加强营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永福 《云南医药》1999,20(6):442-444
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本手段。要素饮食标志着现代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兴起,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与器官移植、显微外科、体外循环灌注一起被称为近代外科的4大进展。本文综述PN、EN现状及在消化内科疾病的应用。EN和PN现状应用PN可挽救肠功能衰竭的重度营养不良病人。在国外,长期的PN、EN支持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家庭内施行,称为家庭肠外与肠内营养(HomePa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1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普通肠内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营养组(ELN).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天.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W4 CD8 、IgA 细胞.结果:肠内免疫营养组的感染性并发症低于普通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P<0.05).而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W4 CD8 、IgA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60例患者分肠内营养(EN)组(20例),肠外营养(TPN)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普通组仅给予常规输液与普通饮食。结果EN组氮平衡、前白蛋白浓度高于TPN和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ALT低于对照组,Pa0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成功撤机率高于对照组。EN组营养费用低于TPN组,但高于普通组。结论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对机体术后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与肠外两大类,而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肠蠕动功能就能恢复,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术后6~12h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就能恢复,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  相似文献   

16.
ICU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60例呼吸衰竭患者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科室分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使用情况、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EN+PN)占75.8%;全肠外营养(TPN)占11.4%。结论对IUC呼吸衰竭患者危重患者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 (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大部分小肠被切除后所致的小肠吸收功能障碍 ,不能维持机体营养需要和水电解质平衡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水电解质丢失 ,腹泻和营养不良。肠外营养 (TPN)和肠内营养是临床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基本方法 ,可使残存小肠逐渐适应而代偿。有一部分短肠综合征患者需长期依赖TPN,由于 TPN长期使用可导致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以肝损害最为严重 ) ,从而使此类病人不可能依赖 TPN长期存活下去。外科手术方法治疗 SBS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 ,小肠移植被认为是治疗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60例患者分肠内营养(EN)组(20例),肠外营养(TPN)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普通组仅给予常规输液与普通饮食.结果 EN组氮平衡、前白蛋白浓度高于TPN和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ALT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成功撤机率高于对照组.EN组营养费用低于TPN组,但高于普通组.结论 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60例患者分肠内营养(EN)组(20例),肠外营养(TPN)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普通组仅给予常规输液与普通饮食.结果 EN组氮平衡、前白蛋白浓度高于TPN和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ALT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成功撤机率高于对照组.EN组营养费用低于TPN组,但高于普通组.结论 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60例患者分肠内营养(EN)组(20例),肠外营养(TPN)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普通组仅给予常规输液与普通饮食.结果 EN组氮平衡、前白蛋白浓度高于TPN和普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ALT低于对照组,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和TPN组成功撤机率高于对照组.EN组营养费用低于TPN组,但高于普通组.结论 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