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 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和8个副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其结构经IR、MS和1H NMR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 碳链碳数为4~5的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合成的双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好,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酰氯(1)与硒氢化铝锂反应制备1,3-异苯并硒吩二酮(2),然后与格式试剂加成、水解得3-羟基-3-烃基-1(3H)-异苯并硒吩酮(3a~3h),最后在氢碘酸作用下得到目标化合物4a~4h,结构经MS及1H NMR确证。采用Born氏比浊法检测目标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邻二氮菲法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a~4h对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f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最强,优于丁苯酞。此外,化合物4f还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活性与依达拉奉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52个Methyl Xestospongoate类似物并初步研究了其抗肿瘤活性。以炔基甲酯和二炔为原料,经过Cadiot-Chodkiewitz偶联和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52个Methyl Xestospongoate类似物4(a~m)-7(a~m),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HREI-MS法确定其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了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k对A549和P-388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9.36和9.62 μmol/L。  相似文献   

4.
在2-溴苄基膦酸二乙酯结构基础上,合成两个系列(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1~Ⅴ9 ,1~Ⅵ4),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4、Ⅴ9的活性较好。结果表明,(E)-1,2-二芳基取代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基于药物设计的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川芎嗪/查耳酮类杂合物(2~26),以期得到活性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合物8活性最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IC50=0.14 mmol/L)是川芎嗪的9.1倍,查耳酮的10.5倍;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IC50=0.09 mmol/L)是川芎嗪的8.8倍,查耳酮的10.0倍,且略优于阿司匹林(IC50=0.15 mmol/L)。  相似文献   

6.
在苯乙酮的苯环部分进行结构修饰,通过引入哌嗪基团,设计并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哌嗪类苯乙酮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分别采用MTT法和滤纸片扩散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Ⅱ1不仅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还对铜绿假甲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33 μg/mL,1.04 μg/mL),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JAK2激酶抑制剂鲁索替尼(ruxolitinib)为先导化合物,应用分子杂交的药物设计原理,通过结构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4-苯基-吡咯并[2,3-d]嘧啶类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价。以4,6-二羟基嘧啶为起始原料,依次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SNAr取代、成环、脱水、Suzuki偶联、酰基化等多步反应最终合成得到12个目标化合物(12a~12l),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确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JAK2激酶活性、GM-CSF诱导的TF-1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12b12e12h)具有一定程度的JAK2抑制活性;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JAK2非依赖性A549细胞的抗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A549细胞表现出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12c(IC50=0.12 μmol/L)活性最强,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蛇床子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6个目标化合物(1-5 、Ⅵ7),其结构经MS及1H NMR确证;通过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增殖的实验,测定了目标物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作用,其中化合物Ⅵ7 的活性最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天然五环三萜进行结构修饰,寻找新型糖原代谢调控药物。方法: 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先导物,在其A环骈合吲哚环、喹喔啉环和吡嗪环,合成一系列含氮杂环衍生物,并采用兔肌肉糖原磷酸化酶筛选模型评价其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2个杂环衍生物,结构均经IR、1H NMR、13C NMR和MS确证。除化合物12外,其余化合物均显现出糖原磷酸化酶抑制活性,IC50在14~252 μmol/L范围内。其中,化合物15活性最好,其IC50为14 μmo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高效低毒的非甾体抗炎药。方法: 将具有抗炎活性的2-(2,4-二氯苯基)-3-(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I)转化为酰胺衍生物,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合成了12个新化合物(Ⅱ1-12),其结构经IR、1H NMR和高分辨MS确证。其中化合物Ⅱ3与阴性对照CMC-Na相比呈现显著的抗炎活性(P<0.01),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相比有较强的抗炎活性(P<0.05)。结论: 化合物Ⅱ3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丹皮酚为起始原料,经结构修饰得到25个新的丹皮酚肟类衍生物4a ~ 4y,其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h、4j对两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且化合物4h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类药性,可作为新的抗血小板活性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槟榔子(Areca catechu)粗提取物中所含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70%甲醇水溶液对槟榔子进行粗提取。使用生物发光血小板凝集仪在富血小板血浆中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用分光光度计在试管内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槟榔子中的多种化合物以测定槟榔子中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结果: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抑制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肾上腺素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对二磷酸腺苷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最为明显;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所检测的槟榔子所含化合物中,只有儿茶素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显著弱于槟榔子粗提取物,提示槟榔子中的其他成分参与了这种抑制作用;鞣酸、没食子酸、薯蓣皂苷元和异去甲槟榔次碱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其中鞣酸的抑制作用强于槟榔子粗提取物。结论:槟榔子中含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而发挥这些功效的确切成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preclinical and phase 1 studies, prasugrel, a novel platelet ADP P2Y12 receptor blocker, may be a more potent platelet inhibitor than clopidogrel.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antiplatelet properties of prasugrel in a small subset of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JUMBO trial, and compared with historic clopidogrel treated controls.

Methods and results

Nine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were randomised to one of three arms of prasugrel (40 mg loading, and 7.5 mg maintenance, n = 1; 60/10 mg, n = 4; or 60/15 mg, n = 2), or clopidogrel (300/75 mg, n = 2). Aspirin and GP IIb/IIIa inhibitors were permitted. Platelet activity was assessed at baseline, at 4, and 24 hours, and at 30 day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n substudy participants, and compared with 124 historic controls who received clopidogrel. Independent of the loading, or maintenance do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asugrel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more potent platelet inhibition as determined by ADP, and collagen induced aggregation, Ultegra Analyser, and surface expression of PECAM‐1, GPIIb/IIIa antigen, and activity with PAC‐1 antibody, GPIb, P‐selectin, CD40‐ligand, GP37, and thrombospondin receptor express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antiplatelet agents with regard to vitronectin, LAMP‐1, PAR‐1 (intact and cleaved epitopes) thrombin receptor expression, or formation of platelet‐monocyte microparticles. Expression of GPIIb antigen, vitronectin, and LAMP‐3 receptor were not affected by both agents. Two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asugrel 10 mg/daily exhibited complete inhibition of collagen induced aggregation at 30 days.

Conclusion

At the dosing regimens chosen in the JUMBO trial, it seems that prasugrel is a more potent antiplatelet agent than clopidogrel. Two episodes of profound platelet inhibition, which are not seen with clopidogrel,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higher bleeding risks especially during long term prasugrel use. Whether stronger platelet inhibition will yield better clinical outcomes and/or increased bleeding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in an ongoing comparative phase 3 superiority trial (TRITON).  相似文献   

14.
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氨基侧链的引入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乙酰基为连接片段,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体外药理实验参考Born方法进行。结果: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8个未见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等确证;所有化合物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其中化合物(6f)、(6g)、 (6h)和(6j)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化合物(6g)和(6j)的活性是 6-\[4-(吡啶基-4-氨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 (MCI-154)的5倍。结论: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化合物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PO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3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PO1~PO13),其中8个化合物(PO6~PO13)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结构已经由1H NMR,IR,MS确证,并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在4个引入-NO的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增强;苯基上引入-CH3的位置和个数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环节,作为ADP受体抑制剂之一,氯吡格雷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随着一系列关于抗血小板循证医学实验结果的披露,其他新型的ADP受体抑制剂(如替卡格雷、普拉格雷等)在抗血小板方面显示出与氯吡格雷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一类6-(取代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酰化反应、傅-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溴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参考Born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结果:共合成6-「4-(取代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11个,均属首次报道,并通过元素分析、^1HNMR确证结构。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ADP诱导的新西兰大白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结论:首次合成了11个6「4-「4-(取代苯乙酮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与先导化合物CCI17810相当,化合物(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骨架跃迁思想设计并合成新型水杨酰苯胺类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5)拮抗剂.方法 将取代水杨酸与二取代苯胺缩合得目标化合物I-IV,用核磁共振和质谱进行结构确证,荧光测钙流法进行拮抗mglu5活性测定.结果 设计的目标化合物对mglu5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中化合物I拮抗活性最好,IC50为0.079μmol/L.结论 水杨酰苯胺类化合物为潜在的新型mglu5拮抗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合成6-[4-(4-取代乙酰胺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和6-[4-(4-取代酰胺基哌嗪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两类化合物,寻找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傅克反应、满尼希反应、环合反应、酰化反应合成两类中间体(M)和(N),再经缩合和取代反应得到两类目标化合物,参考Bon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共合成目标化合物12个,其中10个属首次报道,通过元素分析,^1H-NMR确证结构。其中化合物(9)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为对照物CCI-17810的60多倍;化合物(6)、(7)、(10)、(11)、(12)的活性也优于CCI-17810.结论: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抗高血压药物。方法:以DDPH为先导化合物,在保留其分子中苯乙胺及芳氧烷胺两部分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分子中引入吡啶结构。设计合成了10个1-苯乙基(或3,4-二甲氧基苯乙基)-4-取代芳氧基哌啶类化合物(I),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结果:初步的药理实验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活性,其中化合物I3和I4的降压作用比DDPH强,且作用时间长,结论:实验结果与设计思想相符,为进一步修饰DDPH的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