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相似文献   

2.
《易经》主论阴阳分正邪,注意阴阳对立,统一。根据阴阳正邪的道理,称帝王收藏的至真至要言论,落款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所谓得道的《金匮真言》论篇,却是一篇五脏不清,六腑不明,错把三焦归六腑,导致只有“肝为阴中之阳”,没有“肝为阳中之阴”;只有肺为“阳中之阴”没有肺为“阴中之阳”和只有“腹为阳,阴中这至阴,脾也,”,没有“背为阳,阳中之至阳,胃也”的误出生缺篇。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中医教科书均以上、中、下三消分证,而从肺、胃(脾)、肾论治。少有从心、肝论治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糖尿病当从五脏论治的整体观念,本文仅论从心、肝论治糖尿病,浅述如下:1 从心论治 消渴病的产生有多方面因素,从心得之古已有论述。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渴篇》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  相似文献   

4.
《金匮》“从脾论治”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杂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其治法,有从心、从肺、从肝论治者,但多从脾、从肾论治,在杂病治疗中,“从脾论治”又显得更为重要。纵观《金匮》全书,“从脾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四大法则: 一、健脾扶正法:主要适宜于脾虚及阴阳气血不足所致的多种病证。如: 1.虚劳不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血痹虚劳病篇)以上诸证,为脾  相似文献   

5.
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论述脾在五脏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从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方面论述脾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病案,分别论述脾与心、肝、肺、肾在生理、病理及临床辨证治疗方面的关系.结果 脾为后天之本,人的生命活动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五脏安和;脾气虚衰,则五脏失养.结论 心、肝、肺、肾之病皆可与脾有关,有气虚之候,皆可通过健脾治疗,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出发,以中医脏腑学说为依据,探讨人体五脏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 表明,五脏中尤以肝脾肾与运动关系密切,心肺次之.为临床辨证治疗运动功能减退性疾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肾科医家治疗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的证型和证型因子进行频数分析,发现文献中共涉及证型28种,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为主;证型因子19种,以阴虚、阳虚、气虚、湿浊、血瘀5种证型因子为主。提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湿热、水气、血瘀、外感、风动、风燥为标,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兼顾脾、肾、肝三脏。  相似文献   

8.
上期思考题答案 〔填空题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木曰曲直、火日炎上、士爱稼稿、金日从革、水曰润下。 〔选择题〕 1,子脏先病,传及母脏。2.侮所不胜。3.阳中之阴脏。(提示:五脏对六腑而言属阴,但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心肺居高位,属阳,如心肺再分阴阳,则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脾、肝、肾位于下属阴,如再分阴阳,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l’4为阴中之阴。)4.阴阳的相互转化。5.五行的相克关系。6.泻南补北。了.在补阳的同时兼以补阴。8.补阳之法,消退阴盛。 〔问答题解〕 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为材料,对叶天士治疗泄泻的辨证分型、各型施治规律、治疗特点、随证用药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指出叶氏治疗泄泻的三大特点:①湿胜泄泻,治疗降气与利水并重;②肝脾失调,倡“治脾胃必先制肝”,或泄肝用柔肝体以和胃,或扶中土以泄肝;③脾肾阳虚,温中必兼温下,补肾须用补脾。  相似文献   

10.
路志正教授论治不寐,立足五脏神的理论,五脏神指神、魂、魄、意、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又称五脏神。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悲哀伤肺,过喜伤心,惊恐伤肾等。治疗上强调审证求因,调理五脏。如心神所伤、从心论治;神魄失守、从肺论治;魂不安舍、从肝论治;意不能藏、从脾论治;志无所定、从肾论治。文章归纳总结了路老论治五脏不寐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气周流”思想源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注重阳主阴从的辨证观,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以整体看待,特别重视“中气”,正如彭子益所说“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并且兼顾“四维”。本文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证根源,治疗上则侧重协调五脏之问气机升降关系,通过从脾肾论治,调气血;从脾肺论治,调气滞;从肝脾论治,调血瘀等方面,将黄氏思想贯穿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始终,现将该理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心得与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12.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13.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五脏一体观探讨双心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以《黄帝内经》及古代众医家关于五脏一体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心与神志、心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并分别从肝、脾、肾、肺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入手论治双心疾病。[结果]心与情志变动密切相关,在情志与五脏关系中起核心作用。双心疾病与肝、脾、肾、肺四脏的关系密切。情志失调促进双心疾病的进展。故临证治疗双心疾病时,要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从肝、脾、肾、肺论治,并需结合情志的疏导与调节。[结论]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对双心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最常见疾病之一,中医理论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又常见肝、脾、心等功能的失调。中医辨证从肾论治的最多,也有从其他四脏诊治和五脏合病论治,显示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复杂性,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选用古方、经方和经验自拟方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6.
关欣  黄飞  展慧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805-1806
五脏虚损是衰老的基本特点,其中尤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肾虚为根本,肝衰为先导,脾虚络阻是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运用天人相应的思想,结合肝、脾、肾三脏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对老年患者进行情志、饮食、运动等的辨证施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肝、脾、肾三脏分别论述老年中医护理,以期达到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7.
从五脏相关学说试论阳痿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已认识到阳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肝、心、肺、脾(胃)、肾等脏腑系统,但对其辨治多以单脏器为主,对阳痿从肺论治重视不足,且从多脏相关论治未曾有之.认为若能根据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分别从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重新认识五脏的单脏、两脏及三脏与阳痿的关系,在整体的原则上认识和掌握阳痿的辨证论治,将为中医药治疗阳痿取得某些突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1脾与泄泻泄泻是…  相似文献   

19.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实指肾与膀胱总揽卫气昼夜的循环。肾在阴分之中为太阴,称为“阴中之太阴”,太阴肾主卫气夜行于内之五脏,故“太阴主内”非指太阴肺经主营气循行。  相似文献   

20.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