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秀红  何静  张圭 《河北医学》2011,(10):1303-1306
目的:观察T2DM抑制剂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在降低血糖、血脂以及减轻胰岛素抵抗、肥胖方面的作用,并观察其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符合T2DM标准的患者,所选患者均有口服降血糖药物史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禁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天服用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一次,对照组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观察14周前后FBG、2hBG、FINS、HbAlC、TC、TG、LDL-C、HDL-C、HOMA-IR、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实验组和单纯使用胰岛素的治疗组都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血糖、血脂,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控制体重,胰岛素组却无明显作用。结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患者的血糖、血脂,而且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Ⅱ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血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观察组患者FPG、2h PG、Hb A1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尿酸水平又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西格列汀片治疗,对照组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vs.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5.
张薇 《西部医学》2016,28(11):1575-1577+1582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新发Ⅱ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8例给予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口服,西格列汀100 mg,1次/日口服。对照组18例只给予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口服。两组均治疗16周后,根据体征、肝脏B超和各项生化指标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酶、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脂肪肝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有效率为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Ⅱ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糖死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脂肪肝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赵晓航 《中外医疗》2012,31(22):77+79-77,7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门诊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二甲双胍常规降糖,治疗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联合降糖。结果治疗组降糖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23),观察组患者采取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PG、HbA 1c、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BG、2hPG、HbA1c、BMI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尤其是FBG、2hPG下降较为显著,观察组FBG、2 hPG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为8例(34.78%),显著多于观察组的2例(8.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及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吡格列酮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餐后2 h胰岛素(postprandial insulin, P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 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 HOMA-IR)、血脂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FINS、PINS、HOMA-β、HOMA-IR、血脂、BMI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HOMA-IR、血脂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FINS、PINS、HOMA-β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吡格列酮的疗法均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与吡格列酮相比,西格列汀对血糖、血脂的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212-215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C肽水平,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 P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PG及2h PP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FPG及2h PPG水平显著低于西格列汀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FPG及2h PPG水平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西格列汀组患者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二甲双胍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显著高于西格列汀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水平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二甲双胍组、西格列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3/60)、5.0%(3/60)和3.3%(2/60),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血糖及C肽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以头痛、胃肠道反应、皮疹等为主。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血糖,控制体重,且不良反应轻微,应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主要探讨分析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校附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两种不同的治疗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执行二甲双胍治疗措施,实验组糖尿病患者执行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措施,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措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变化范围,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42-4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7例患者予以西格列汀治疗,研究组57例患者予以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BMI、FPG、2 h PG、HbA1c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情况(12.28%)明显少于对照组(24.56%)(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既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又可增强治疗安全性,与单用西格列汀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探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结果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MI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HbA1c、TC、TG、HDL-C、LDL-C等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20%),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接受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有效改善脂代谢紊乱,而且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究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是否能有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92例,随机分成两组。单用西格列汀进行治疗设定为对照组;加用二甲双胍进行对比治疗设定为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HbA1c以及FBG低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胆固醇的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格列汀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BG、2hPG、HbA1C、BMI均下降,但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更接近理想目标,消化道副作用更少。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新疆少数民族T2DM患者(维吾尔族24人,哈萨克族18,锡伯族1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变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82,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