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类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带菌情况、菌型分布,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钩体疫源地采用夜夹捕鼠法进行鼠间动物监测捕获鼠类,分离钩体后用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2010-2014年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以黑线姬鼠最多240只,占总数的37.15%。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带菌率8.67%)经PCR检测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黑线姬鼠为贵州省钩体病常见的带菌鼠种;黄疸出血群钩体是贵州省鼠间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优势种带病毒率比较高(亦称野鼠型、姬鼠型出血热),在我省黑线姬鼠广泛栖息于平原、丘陵、山地、湖洼地区,以平原农业区较多。每年有春、秋两个繁殖高峰季节,春天在4-5月,秋天在9-lO月,秋峰一般高于春峰。目前,我市有几个县属于出血热(EHF)高发地区,分布在全市各地,每年十月份进入发病高峰季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腊子口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鼠类情况。方法 :夹夜法。结果 :社鼠R niviventer数量居首位 ,占组成的 47 65% ;小林姬鼠A sylvaticus、大林姬鼠A speciosus和长尾仓鼠C longicoudatus三者次之 ,分别占组成的 15 2 5%、13 94%和 11 3 0 % ;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中S caeutiens二者居第三位 ,分别占组成的 6 78%和 3 3 9% ;褐家鼠R norvcgicus、甘肃鼠兔O dauricaannectens、棕背鼠平C rufocanus和中华鼢鼠M fontanieri三者数量最低 ,分别占组成的 0 75%、0 56%、0 19%和 0 19%。记录了甘肃省田鼠属Microtus—新记录种—狭颅田鼠M (S ) gregalisPallas 1779。 结论 :社鼠R niviventer为该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1986年7月—1987年6月在本省资兴市何家山乡两个观察点进行了鼠螨季节消长与HFRS的发病关系调查,发现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鼠种(66.42%);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85.97%)。以11月—12月捕获率最高(12.17%和11.5%),鼠密度高峰出现在人群发病高峰前约一个月,用IFAT检测481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黄毛鼠、小家鼠)鼠种,阳性鼠24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9.90%,其它鼠皆为阴性。提示何家山乡HFRS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逐月鼠密度变化和褐家鼠及黑线姬鼠的带毒率高峰来看,与HFRS发病呈一致关系。该病在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调查情况证明,当地确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各鼠种普遍带革螨,以毒棘厉螨和巴氏厉螨为优势螨种,分别为27.80%和23.50%。  相似文献   

5.
<正> 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为汉中县野栖鼠类的主要优势鼠种(占总扑鼠数的74.04%),主要分布于汉中盆地低凹潮湿的水稻地区。调查证明,该鼠为本区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自然保菌动物。为了解黑线姬鼠生态方面的特点,以便掌握它的生态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消灭方法,为进一步消灭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源地提供依据,一九六四年五月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我们在汉中县结合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的调查,对黑线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7.
佳木斯近郊一所园艺农场1973年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暴发流行,并从早期病人血液分离得波摩那群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定为钩体病疫源地。該疫源地毗邻丘陵山谷,生境适于野鼠棲息活动,为进一步了解野鼠在該疫源地作为钩体病传染源的作用,1974年对该疫源地野鼠进行了病原学检测,结果从黑线姬鼠分离出钩体,经鉴定为波摩那群。方法和結果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方法选择洞庭湖区6个县研究传染源密度、带茵情况和自然人群、病人与动物抗体水平,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工作。结果(1)传染源:灭鼠前、后和钩体病流行后期鼠密度分别为7.02%、2.31%和4.64%,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灭鼠后鼠密度下降了67.09%:村民家庭家畜饲养以圈养形式占99.15%,喂商品混合饲料的占72.33%。(2)病原学:对鼠、猪、犬和病人的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出82株钩体,黄疸出血群占70.73%,1株国内新型茵,黑线姬鼠分离率高达11.03%。(3)血清学:检测1263名自然人15个群钩体抗体,一群以上抗体阳性率未接种钩体苗为50.88%,接种一针四价钩体为72.55%,人群抗体有14群之多;检测85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确诊63例,符合率74.11%,黄疸出血群感染比例最高;流行季节牛、犬和出栏猪抗体分别有14、8和7个群,牛阳性率最高。结论流行前灭鼠效果好,不仅降低了鼠密度,还降低了带茵率;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牛,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于猪和犬;人群接种一针四价钩体菌苗亦有效;病人感染黄疸出血、澳洲和秋季群为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明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在自然疫源地内的分布和扩散规律 ,找出控制和拔除疫源地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密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采用常规免疫荧光技术。结果 该地区有鼠类 2目 6种 ,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占 6 9.90 % ,室内以小家鼠为优势种 ,占 5 2 .2 3%。除食虫目未检测出病原外 ,啮齿目 5种均检出抗原或抗体。结论 :野鼠与家鼠长期反复灭杀 ,是控制和拔除疫源地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82~1986年在北京地区8个监测点先后检测1905只鼠。结果仅于1985,1986两年从通县、朝阳、某机场、顺义4个点的鼠类中检出6份黑线姬鼠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带毒率为0.9%~1.9%;检出抗体25份、阳性率为0.6%~11.2%;并以2份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_6细胞首次分离出2株HFRS病毒。确定了北京地区HFRS的主要传染源为本地黑线姬鼠,并非由外地传入。从而证实北京地区HFRS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07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6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 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 常规监测点有效培养459份,感染率为10.24%.湘潭县、沅江市、双蜂县的感染率分别为3.81%、6.67%、44.19%(p<0.01).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96%、12.50%、5.19%、4.55(p<0.05).浏阳市的蛙肾中培养出1株秋季型、3株澳洲型钩体.应急监测点有效培养296份,感染率为16.89%,其中沅江市、大通湖区、君山区、岳阳县、汉寿县的感染率分别是10.84%、24.39%、27.27%、41.46%、2.30%(p<0.01).东方田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8.36%、10.17%、9.26%.5.03%(p<0.01).菌型主要是黄疸出血群赖型、赛罗群乌尔夫型.结论 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事差异较大,以黄疸出血群和赛罗群为主,感染率较往年升高,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山东沂蒙山区恙虫病疫源地以小盾纤恙螨为媒介,黑线姬鼠为宿主,病原体为Gilliam血清型。属暖温带山地落叶林草丛疫源地,就其性质而言,属过渡型疫源地,危害严重,是沂蒙山区重要的恙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07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6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 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 常规监测点有效培养459份,感染率为10.24%.湘潭县、沅江市、双蜂县的感染率分别为3.81%、6.67%、44.19%(p<0.01).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96%、12.50%、5.19%、4.55(p<0.05).浏阳市的蛙肾中培养出1株秋季型、3株澳洲型钩体.应急监测点有效培养296份,感染率为16.89%,其中沅江市、大通湖区、君山区、岳阳县、汉寿县的感染率分别是10.84%、24.39%、27.27%、41.46%、2.30%(p<0.01).东方田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8.36%、10.17%、9.26%.5.03%(p<0.01).菌型主要是黄疸出血群赖型、赛罗群乌尔夫型.结论 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事差异较大,以黄疸出血群和赛罗群为主,感染率较往年升高,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应用质粒载体pUC18购建了黄疸出血群赖型钧体的基因文库,重组率86%,重组子约12000个。以OmpL1基因片断作探针从该基因文库中筛出10个阳性克隆,其中重组质粒pDC38与7型8株致病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大型、致热型、秋季型、澳大利亚型、波摩那型、流感伤寒群临海型)DNA杂交有杂交信号;与非致病的双曲钩体、细丝体,大肠杆菌和2型问号钩体(爪哇型、拜伦型)DNA无杂交信号。  相似文献   

15.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特异性定位决定着病原体向体外排出的方式,以及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可能途径。关于EHF 病原体在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体内定位的研究为数很少,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疫区黑线姬鼠肺、肝、脾、肾:1983年9月至1983年10月自吉林省蛟河县EHF 发病较重的6个公社用鼠夹法和挖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特征,在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三大症状.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发病有两个高峰:春夏季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境黑线姬鼠生态习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不同生态环境黑线姬鼠生态习性及发生规律 ,为控制其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生境 ,以观察法、夹夜法查明黑线姬鼠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发生规律 ,并对之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黑线姬鼠在农田、杂草地及城乡结合地带呈聚集分布。在不同生态环境中黑线姬鼠年发生量不同 ,草地、农田和城乡结合部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 3.5 6 %、 2 .2 0 %、 0 .5 5 %。不论任何环境 ,黑线姬鼠年发生高峰有两次 ,初峰在 4月中旬发生 ,第二次在 10月上旬出现。结论 :黑线姬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习性 ,与环境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 黑线姬鼠是肾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Lee氏利用间接免疫萤光抗体(FA)方法,从黑线姬鼠肺细胞中检测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抗原,随后病原分离成功。我们曾利用黑线姬鼠的肝、肾组织分离EHF病毒,未获阳性结果。1979年在试图建立黑线姬鼠肺细胞株过程中,我们从连续传代的黑线姬鼠肺细胞中获得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个病毒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是该病病原物的主要储存宿主。在出血热流行的城市中,传染源则是家鼠。由于没有在任何动物中看到有显性感染的情况,人们考虑黑线姬鼠可作为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并从出血热的非流行区捕捉黑线姬鼠,人工饲养,进行各种试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急剧增多,1984年北京地区出现首例HFRS原发病例,至1996年一直处于间断、偶发个别病例状态,未能构成流行势态,疫源地均分布在乡村地区较小的特定范围内,其间共监测鼠类2877只,检出HV抗原阳性鼠肺6只(均为黑线姬鼠),带毒率0.21%,1987年从阳性鼠肺中分离到两株Ⅰ型即汉滩型(HTN)病毒,确定了HTN型病毒灶性疫源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