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地位。方法选取2O09年9月至2011年12月经我院临床确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起(DPB)的患者9例,总结分析其胸部cT特征。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特征主要有:1、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结节影并见树芽征:2、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双轨状”轻度支扩:3、炎性斑片状渗出病灶;4、肺间质性改变及纤维化;钆支气管粘液栓。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表现,是临床确诊DPB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特征。结果13例患者CT表现小结节影12例(92.3%),其中8例HRCT显示小结节近侧端有“Y”字型或线状高密度影;支气管扩张11例(84.6%);空气潴留征6例(46.1%);肺间质纤维化3例(23.0%);多形态病变7例(53.8%)。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HRCT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技术在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为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病灶,使医生能观察到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炎性斑片状实变影、肺间质纤维化及小空洞等病变情况。在本组患者中,有34例患者有副鼻窦炎病史。对这些患者的副鼻窦进行C T扫描,最终确诊其中20例患者患有急性副鼻窦炎、14例患者发生慢性鼻部炎症。CT检查在诊断副鼻窦炎方面的准确率达100.0%。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可准确地检测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其伴发的副鼻窦炎,在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panbronchiolitis ,DPB)是 196 3年日本Takizaioa教授首先描述了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 ,196 9年山中本间最先依据病理组织特点提出DPB的概念[1 ] 。这种病流传于中国、日本和韩国 ,DPB以弥漫存在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 ,这种病发展加重 ,最终因呼吸器官反复感染而导致呼吸功能衰竭[1 ,2 ] 。1 病 因确切病因尚不明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本病与遗传、体质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其理由是 :①副鼻窦炎是一种遗传性因素较强的疾病 ,本病患者合并或既往有副… 相似文献
5.
6.
弥漫型泛细支气管炎(DPB)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慢性咳嗽、多痰、劳累性呼吸困难,胸片显示双侧小结节样阴影,常伴有充气过度。病理诊断:1)慢性炎症气道病变遍及双肺;2)慢性炎症主要发生在细小支气管和小叶中心部;3)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和相邻的肺泡管、肺泡为泡沫样细胞所堆积伴有淋巴细胞浸润。虽然本病的诊断一般依据其临床特征,但最近对临床诊断的 DPB 患者进行的开胸活检所得到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临床上诊断的 DPB病例不仅包括病理上的 DPB,而且还有未分类的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阻塞性肺部疾病一样是一种下呼吸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尽管有众多种类的抗菌素用于它的治疗,但 相似文献
7.
孙忠华 《中国罕少见病杂志》1996,3(3):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为特点,伴有继发阻塞的疾病。自1969年日本学者提出以来,绝大多数病例见于日本,中国台湾和朝鲜均有发现。欧美罕见。目前国内仅有2例报告。本文目的通过复习有关文献及结合第一届中日:DPB学术研讨会的内容,加深对DPB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 1 鼻窦黏膜增厚 图 2 右下肺片状影,双肺细小结节影 图 3 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左下过度充气 图 4 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肺泡内聚集 患者女, 36岁。间断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短 2年。每日咯痰约 40ml。有“副鼻窦炎”病史 3年,经常鼻塞、流黄涕。在外院长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体格检查:无紫绀,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无哮鸣音。无杵状指。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6. 0×109 /L,嗜中性粒细胞0. 658,淋巴细胞 0. 285。血沉63mm/1h。动脉血气分析:pH7. 36, 吸入气氧浓度 (FiO2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疗.方法 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预防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DPB)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独立性疾病.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为受累部位一慢性炎症性疾病,DPB的病理学特点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慢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韦定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17)
作为一种新型的且极为少见的具有特定遗传背景的支气管疾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研究较少,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就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成果来对该疾病的致病机理、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齐文安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21)
据《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年10月30卷第5期报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鸿瑞等,为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了6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特点。 结果显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慢性复发性鼻窦炎、肺部感染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病理形态特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全层受累。细支气管壁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细支气管腔内可有中性白细胞或者粘液。在小的细支气管壁和肺间质内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中有成团泡沫状吞噬细胞。观察6例中有2例同时伴有胸腺瘤。作者认为,DPB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的DPB患者,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下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0):87-90
目的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影像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14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活动时气短10例,听诊肺部均闻及湿啰音。12例患者有明确的慢性鼻窦炎病史。胸部CT均提示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小结节影伴树芽征。肺功能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尤为明显,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46.7±7.5)%。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80 mm Hg,平均值为(69.1±7.6)mm Hg。10例DPB患者行血冷凝集试验,均阴性。初次就诊误诊率高达100.0%,常被误诊为肺炎、支气管扩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予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症状均改善。结论 DPB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易误诊。提高临床医师的认知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血冷凝集试验在中国DPB患者阳性率低,提示该指标可能并不适用中国DPB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疗效.方法 对1例长期咳嗽、咳痰的临床疑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X线、CT、肺功能、痰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并采用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3个月.结果 1个星期后咳嗽、咳痰明显減轻,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肺功能、CT、X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确诊率低、易误诊,临床上要提高警觉.该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敏感,及时使用大环内酯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意义。方法:运用HRCT薄层1mm、呼气相扫描对高度怀疑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患者用HRCT检查发现病灶。结果:在HRCT上,两例均表现为分布于两肺内的直径达2mm的微结节,以下肺部较多,小而边缘模糊的圆影,位于小叶中心内,围绕着小叶中心的细支气管和动脉,近胸膜,是典型的小叶中心气腔结节。结论:HR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最好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教师。以咳嗽、咳痰、气促半年余,加重20余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鼻窦炎病史多年。自2010年6月以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咳嗽,咯黄绿色脓性痰液,每天约数十毫升至300 ml不等。并伴有逐渐加重的劳力性气促和喘息,偶有低热。曾于2010年6月16日到某三甲医院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