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 ,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 ,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致残者有中枢性偏瘫以及言语、认知、心理等障碍 ,以中枢性偏瘫为主。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异常的痉挛模式 ,头部轻度旋转 ,面朝向健侧 ,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篮子状 ,躯干肌痉挛 ,患侧下肢伸肌痉挛 ,迈步时呈踮脚、向外摆动划圈的步态。针对这一特点 ,我院康复科采取一系列康复手段治疗脑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取得较好疗效。1 康复评定1 1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Brunnstrom六级评定法。1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分析其对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与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对比两组上肢功能具体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运动想象疗法、针刺运动疗法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对上肢功能改善作用较好,且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运动想象疗法引导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吞咽基础训练与摄食训练,实验组增加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训练.治疗4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治疗效果、鼻饲管拔出率.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行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Bobath技术)为主要治疗技术;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FMA-L及MWS方面相比较,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MW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按照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40例)和非针刺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经过基础治疗后,治疗组采用以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康复治疗,上述治疗方案均在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所有纳入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FMA量表以及Berg平衡量表测评其评分情况,并检测患者Hcy血清水平的改变。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A、Berg量表评分以及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FMA评价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定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以上评分表的改善更大,治疗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为8.61±1.37;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0%。 结论 在临床上采用以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9)
目的观察太极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后并发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4例CS后并发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病人单纯的西医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训练疗法;两组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病人在Berg评分与Fugl-Meyer评分的比较上,在经第2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P0.05),在经第3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证候评分与运动能力测定的比较上,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太极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CS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古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6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的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96%,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小效率81. 81%(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6):668-672
目的观察Bobath疗法结合强化引导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后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行Bobath治疗,实验组患者行Bobath治疗结合强化引导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A、MBI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Bobath疗法结合强化引导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肚体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MRP)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运动想象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和WHOQOL-BREF中文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2)2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3)Ⅳ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3个月后冶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意义。对66例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训练,8周后应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评定疗效。结果66例脑卒中患者总有效率92.4%。结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使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共6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结合康复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康复治疗[MD=4.38,95%CI(1.42,7.35),P=0.004],异质性I~2=89%。敏感性分析发现,分别剔除这3项研究,合并效应量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结合康复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康复治疗,[MD=16.36,95%CI(8.49,24.21),P0.000 1],异质性I~2=96%,漏斗图不对称,提示有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发现剔除各项研究后,合并效应量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对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康复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尚需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RCT来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以及针灸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刘斯尧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
【】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治疗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下肢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上、下肢痉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也呈现类似趋势,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与中药结合康复训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中药结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双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共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三组患者均根据自身肢体功能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健侧肢体训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的RMS、MF、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运动想象联合双侧训练能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脊髓损伤早期患者100例,研究组50例患者在行药物、针灸、功能电刺激及床上肢体被动训练等基本治疗的同时,进一步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基本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活动功能、移动能力以及感觉指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移动能力及感觉指数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但研究组的各指标均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可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 min/次,1次/日).两组均经过3个阶段:1 ~3周为第一阶段,4~5周为第二阶段(治疗间歇期,即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5~8周为第三阶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中运动功能部分的转移和行走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个阶段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第二阶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阶段实验组FMA和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运动想象疗法引导的康复训练措施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患者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引导的康复训练措施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吞咽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洼田饮水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舌肌、咀嚼肌及颊肌以及咽喉肌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舌肌、咀嚼肌及颊肌以及咽喉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洼田饮水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基于运动想象疗法引导的康复训练措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吞咽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29-33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中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康复和针刺治疗相比较,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针推康复分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共59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基础组(n=20)、针刺组(n=19)和贴扎组(n=20)。基础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其余两组在基础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针刺治疗和肌内效贴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进行上肢功能评定,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定痉挛,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三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针刺组、贴扎组的效果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三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各组均有提高(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肌内效贴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效果与针刺治疗相似,优于基础康复治疗;肌内效贴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