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团体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加团体心理治疗设为研究组,未参加团体心理治疗设为对照组,每组各200例。两组治疗期间所用药物、康复治疗方式相同,但研究组以20例为一个小团体进行10次团体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状情况、社会功能、自我和谐、自尊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再就业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SSI、SCCS以及SE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3个月,对照组患者再就业率61.0%,研究组患者再就业率84.5%,研究组再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以及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患者自尊,再就业能力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团体心理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作评定疗效工具,在入组时以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结合进行1周2次共4周的团体心理治疗或普通聚会。在入组前、治疗后,采用自尊心量表(SE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研究完成后,试验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后,组内SE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经历相同时间后进行评估,组内SE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治疗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5.
黄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42-1442
目的:评价认知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4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认知心理治疗,对照组20例为单纯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两组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下降分数、自知力恢复程度、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在BPRS总分下降分数、自知力恢复程度、治疗依从性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治疗能够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2)与观察组(n=23),对照组接受家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团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SES、SAQ、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QL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近6个月复发率4.35%,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程度及社会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的效果观察。方法:临床选择2015年4月-2016年3月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团体CBT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娱活动干预,两组均干预5周,比较康复前后两组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情况;比较康复前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情况均有改善,但观察组干预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均有改善,但干预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功能评分、社交技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团体CBT干预,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社会适应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自我和谐感的疗效。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1h,共12次。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SCCS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PANSS总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PANSS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的自我和谐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分成6个小组,予以团体心理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治疗结束后4周,根据90项症状清单(SCL-90)、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PSQI问卷)及临床常用失眠症疗效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8周末时显效率为40.0%,有效率36.7%,改善率15.0%,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结束后4周显效率38.3%,有效率41.7%,改善率16.7%,无效率3.3%,总有效率为80.0%。治疗8周后患者SCL-90评分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结束后4周疗效依旧存在,上述因子分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PSQI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4周依然保持治疗时有效水平。结论:团体心理治疗不仅提高了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团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50例,接受团体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SSSI、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综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治疗精神分裂症在患者康复期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提升恢复效果,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症状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根据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团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认知能力.结果 干预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心理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医院门诊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对照组34例抑郁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34例抑郁患者接受团体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抑郁症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周、6周、12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总疗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88.24%)(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确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1个疗程(4个月)的团体心理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团队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和生活质量(GQOLI-74)的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将团体心理治疗应用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效果良好。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队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BPRS量表)和社会功能(SSPI量表)改善情况,比较两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ITAQ量表),评估两组的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PRS和SSP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团队心理治疗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社会功能缺陷,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与自知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园艺治疗规范化训练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对82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8周园艺治疗的规范化训练,观察患者完成训练后的效果.结果:本组均完成规范化训练,患者对园艺的鉴赏能力及创作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采用住院患者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效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增强了患者的自信,改善了患者的情绪,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和不良的行为.结论:园艺治疗规范化训练比以往的作法能较好的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其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精神衰退,更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社会功能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在原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10次;对照组则维持原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不变,分别在干预前后,使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结果:以P<0.05的检验标准,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SSI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SSSI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SSSI因子分的研究显示:患者治疗前后"性角色职能"评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而其余9个因子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析团体生物反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6),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加以实施团体生物反馈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情感平淡及迟钝、思维活动、意志缺乏、愉快感缺乏、注意力障碍、总分等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以及幻觉、妄想行为、怪异、阳性思维障碍以及总分等阳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生物反馈能够有效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延缓衰退,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周爱霞  曲琳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199+1260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治疗。对照组90例,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析患者的焦虑,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患者抑郁,比较综合性心理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别。结果:观察组SA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9.4±5.2)分、(43.9±4.3)分;SD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5±4.8)分、(41.2±4.9)分。观察组综合性心理治疗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效果明显,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