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我科近3年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128例病人术后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方法.结果 128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10-14天.结论 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起搏器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日趋增多。实践表明 ,起搏器在治疗心动过缓和改善生命质量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治疗效果勿庸置疑。我院 1997年至今已为 30例患者安装了永久性起搏器 ,现将其术后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术后观察及护理1.1 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应平卧 6~ 8h,用沙袋压迫手术部位 ,或用胸带固定数天。注意观察有无局部血肿 ,如有血肿形成且囊带很紧 ,皮肤肿胀饱满有波动感 ,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抽吸血液 ,并用沙带压迫 2 d。切不可使用开放引流。另外 ,患者痊愈后嘱其休息或睡眠时取平卧或左侧位 ,以… 相似文献
3.
由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有其特殊性.2001-2003年我院对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42例老年病人进行康复指导,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有其特殊性。2001—2003年我院对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42例老年病人进行康复指导,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压迫时间及止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性心脏起搏是长期的植入心内膜电极与脉冲发生器进行的人工心脏起博,它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主要方法,若术后对局部伤口压迫止血不当,会导致皮下血肿。通过对1999~2001年12月50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护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洪丽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582-3583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人工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人工心脏起搏是将一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与心肌相连,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振幅的电脉冲,通过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所以,当心脏起搏点功能失常或心脏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观察2组患者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舒适度的评定。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78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共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遵医依从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6MWD均高于或长于干预前,并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的改善优于常规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74量表总分及其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及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中的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维度得分、自我效能量表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并且研究组患者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遵医总依从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双轨道互动护理模式可促进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水平及遵医依从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发生一定形式的微弱脉冲电流,经导线传至电极与心肌接触而使电脉冲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收缩,从而替代了正常心脏起搏点(该点由于某种病因而使起搏功能减低而消失),控制心脏按一定节律收缩。该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亦可用于治疗快速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它使病人丧失劳动及生活能力,严重时病人常常发生晕厥甚至猝死,药物治疗只对小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有效,严重的心动过缓需靠起搏器维持心跳动。随着工程学、医学的迅速发展,近30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抢救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30~50万人须安装或更换起搏器。本院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绷带卷加压包扎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591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6例)用两个医用绷带卷并排放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与切口平行,3M胶布条固定绷带卷,松紧以伤口不出血、绷带卷无移位为准,术后6 h松解胶布条和绷带卷.对照组(295例)将1 000 g沙袋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术后6 h取走沙袋.比较两组患者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两组在切口出血、囊袋血肿和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疼痛、尿潴留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带卷加压包扎法可明显减少患者伤口疼痛、尿潴留、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3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3年,再发1h于2004年4月17日入院。入院时查体:T36℃,P98次/min,R20次/min,BP130/70mmHg。神清,唇无发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鸣音,HR140次/min,心律不齐,S1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快室率心房颤动。当日夜间休息时出现心悸、头昏、胸闷、黑,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动过缓,bpm36次/min,阵发性房颤,140次/min。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型”,防止缓慢心律失常致晕厥、猝死,并利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于2004年4月21日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第7天,患… 相似文献
14.
15.
虞静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132-133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我科自2002年8月开展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以来,共为12例患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2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以有效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精神负担,增强患者的信心和信任度。结果22例患者术后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36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其中心室按需起搏(VVI)26例、房室顺序起搏(DDD)10例,检测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再应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心室累积起搏比例,分为<40%和≥40%组。结果:心室按需和房室顺序起搏植入术后术后各指标变化如下:①两种起搏模式比较:起搏器植术入后EDV、ESV呈增高趋势,SV及EF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心室累积起搏比例比较:≥40%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40%组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多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尽可能优化起搏参数和部位,提倡生理性起搏,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多学科模式下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在人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PPM)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PPM植入术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35例PPM植入术后接受多学科模式下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连续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护理前后心功能、心理状况、肩关节功能及护理后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率(HR)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护理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总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认知、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