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6例28个病灶的CT、MRI表现。结果肿块直径〈3cm 4个,3~5cm8个,〉5cm16个,平均直径为6.5cm。CT表现(17例19个病灶):平扫密度均匀4个,不均匀15个,伴有坏死囊变11个,有出血4个,弧形或斑点状钙化5个。增强后双期强化4个,不均匀强化15个,11个囊变和坏死区未见强化。MRI表现(9例):T1WI均匀等信号1例,片状低信号6例,稍高出血信号2例;T2WI均匀等信号1例,不均匀高信号8例。增强后6例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肿块延迟3min后逐渐强化。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嗜铬细胞瘤,结合临床病理及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是单侧发病(25/26),本组双侧多发者1例,异位者1例;良性者25例,恶性者1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不均匀强化。结论SCT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4.
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次为交感神经节及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嗜铬组织。本文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讨论其CT表现。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38.7岁。临床表现为阵发或持续性高血压,收缩压最高达37.3kPa,持续性者可有阵发性加剧,并伴有基础代谢增高,糖、脂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症侯群。 采用GE1600i型CT机,层厚及间隔均为5mm,先行肾上腺区扫描,如未发现肿瘤,则扩大扫描范围至肾门区、腹部、盆腔。8例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前3d用酚苄明20mg/d控制血压。2 结果 12例嗜铬细胞瘤单侧9例,双侧1例,发生于肾上腺10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定位与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患者42例,结果:起源于肾上腺者35例(双侧5例),异位7例,其中恶性6例,儿童4例,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特点,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血,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或略有强化,CT对该病定位率95.2%,定性率90.5%,结论:CT是嗜铬细胞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多发,异位及恶性肿瘤做出较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的肿瘤,由于部分肿瘤无症状、部分肿瘤具有异位现象,对影像诊断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总结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瘤体均呈类圆形肿块(平均直径5.6 cm),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异位于腹膜后,其中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灶又有异位于腹主动脉旁的1例。瘤体多大于3cm,有完整或部分的包膜及壁,病变边缘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其内坏死囊变多见而钙化少见,增强后均有明显或较明显环状强化内部或呈多房性强化。结论根据CT及MRI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作出比较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0例共22个病灶的CT及MRI表现。结果 16例患者的17个病灶接受CT检查,1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异常强化,其中6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例内部有点状钙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10例患者的11个病灶接受MR检查:T1WI8个病灶为低信号,3个为高信号,T2WI全部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个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期廓清;3个病灶实质期及延迟期逐渐强化;2个病灶各期均明显强化;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1995年3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51例嗜铬细胞瘤患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嗜铬细胞瘤以女性多见,多发于30-55岁之间,临床上并非均有儿茶酚胺增多的表现,CT表现为肾上腺区或肾上腺外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可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后以肿瘤边缘强化明显,亦可表现为瘤内分隔样强化;肿瘤大多与临近脏器分界清楚。结论 充分认识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多样性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并以CT检查的异位嗜铬细胞瘤31例,恶性4例。结果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远远超过10%,并呈现轻度表少年及男性成年优势分布,恶性比例高达13%,CT诊断正确率为87%,。搜索性平扫、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结论目前CT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诊断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良、恶性肿瘤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吴飞云  王小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02-340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相关资料,2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6.4%(19/22)。结论:CT扫描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4例为单发,1例为双发,良性13例,恶性2例。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症群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症状者。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2.5—4.0cm,良性边界清,密度均匀,可见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恶性者,边界不清,有侵润,密度不均,中心有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检查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检出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及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65~198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嗜铬细胞瘤40例,其中14例位于肾上腺外,占35%,双侧性3例,其中1例为双侧多发,共摘除肿瘤45个。手术无一例死亡。文章结合14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对该肿瘤的解剖基础、好发部位、并就各种诊断方法、定位检查,手术体会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肾上腺16例,下腔静脉后1例,肾门附近1例,膀胱1例;恶性1例,良性18例。肿块多数较大,边界清,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7例),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CT平扫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16/19),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结论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平面重建(MPR)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范荣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155-156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2例侵入肾脏行肾脏切除,l例术后出现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休克反复交替现象,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诊断时要重视可疑的PH病例,做好定性及定位检查进行筛选;治疗时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降压、扩容、改善心功能以及严密监护和注意术中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副神经节,可出现在全身各处,如肾上腺、膀胱、腹主动脉旁、纵隔、腹膜后及心脏等。其分泌的过量儿茶酚胺(肾上  相似文献   

19.
20.
<正> 嗜铬细胞瘤通过CT扫描并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绝大多数均能明确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唯一的根治方法。我们对行CT扫描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本组病例均采用GE8800型扫描机进行检查,层厚和层距均为5mm。对两例增强患者均一次性静脉内推注60%泛影葡胺60ml。二、本组男3例,女11例,女性为男性的3.7倍,明显高于其它文献的报道;年龄15至65岁,平均为35.3岁,15至40岁占50%,45岁以下占86%。三、CT表现:14例共15个肿瘤,1例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