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成霞 《吉林医学》2014,(20):4593-4593
目的:研究通过护理来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提高治疗水平和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血液透析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在插管和使用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无菌性操作和局部定期的换药和环境管理等,并且要指导患者增强自身免疫和加强个人卫生等。结果:在所抽取的50例研究对象中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其中有45例患者的导管功能恢复较好,没有明显性感染,4例患者的导管感染被有效的控制,另外1例患者则无法清除感染源而导致最终拔管。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可以采用有效的护理方式,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改善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导管留置时间是(3.9±1.8)个月;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导管留置时间是(2.3±0.9)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应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并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行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统计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进行干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46例,发生率30.67%;实验组患者发生感染14例,发生率9.33%,实验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为(151.80±0.84)天,对照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为(61.89±0.85)天,实验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资料全部采取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可以准确评估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患者的病情,有效减少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采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本组病例均取自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均为一次性置管成功,血流量在200~300ml/min。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可为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提供理想的血管通路,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本院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34例需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对其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进行对症的护理。结果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长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03±16)天,临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1±7)天,患者的长期导管平均透析次数为(70±5)次,临时导管平均透析次数为(7±2)次;34例患者中无感染病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需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流程,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亦称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择16例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患者和同期25例留置临时性双腔导管患者,分别观察其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永久性双腔导管组血流量为(221.25±19.28) ml/min;导管留置时间(4.44±2.76)月。临时性双腔导管组血流量为(180.00±14.43) ml/min;导管留置时间(0.96±0.45)月。两组血流量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5%和68%,以永久性双腔导管组显著为低(P<0.01)。结论: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血流量大,可长期保留,并发症较少,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多种原因导致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配合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可以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减轻焦虑状态,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刘旻  王伟 《安徽医学》2012,(9):1189-1190
目的观察半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94例次半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置管手术过程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在我科接受维持性血透的63例的导管功能,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过程顺利,当日即可使用,血流量200~250 ml/min;术后隧道出血3例,导管感染2例,平均留置时间(16.5±13.5)个月,最长留置76个月,仍在正常使用中。结论半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有益补充,为那些无法建立自体内瘘的MHD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长期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循证护理应用.方法 通过对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共40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制订干预措施,观察血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 40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循证护理干预,其中36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的患者均未发生堵管,血流量充足,顺利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有效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血液透析通路分为临时性通路和永久性通路,临时性通路即中心静脉置管,永久性通路是自体内瘘和人造血管内瘘.长期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一种永久性导管在透析中早已应用.下面将我们透析室2005年 9月——至今对九例留置永久性导管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对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透析患者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影响。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CVC-RI14例,局部皮肤反应50例,发生率分别为14.0%(14/100)、50.0%(50/100),导管保留时间为(151.3±10.6)d。结论:护理干预在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感染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何秀琼  窦素冰  谭建兰  庞兆辉 《吉林医学》2013,34(17):3443-344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中心深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留置导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使用效果,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3.
袁亮  郝丽  王德光  何衡杰  刘桂凌 《安徽医学》2011,(10):1714-1715
目的观察改良法经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9例,均为血管条件差或多次内瘘手术失败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右颈内静脉位置、有无血栓形成。如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则采用左侧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法置入双腔半永久性导管。结果 19例置管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少,无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次日患者即经半永久性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最高血流量可达280 ml/min以上,流速稳定,无导管吸壁现象发生,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平均留置时间(7.5±4.4)个月,最长留置14个月。结论改良法置入深静脉双腔半永久性透析管实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94例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数和偶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导管滞留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优于单纯一般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80例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两组患者就导管使用时间、导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导管使用时间明显更长,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管道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刘潇玲 《吉林医学》2013,(36):7770-7770
目的:熟悉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实施高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水平。方法:选择46例长期深静脉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并发症的特点及发生率进行调查分析,制定相关护理对策。结果:46例患者有3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有13例发生堵管共42例次,12例出现皮肤感染共计19例次,5例出现导管感染共8例次,2例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高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发症,可以使导管的使用时间延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的置管技巧及使用时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6名维持血透患者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置管术29例次,均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总结其置管技巧及使用经验.结果 27例次置管过程顺利.2例次置管过程不顺利,经床边彩色多普勒证实该处深静脉存在血栓,改变置管位置后成功置入.26例患者平均使用时间为7.5(2~15)月,目前仍有12例在使用.结论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细心操作可以减少其置管时的风险,良好护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永久性深静脉置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永久性深静脉置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与同期使用临时性双腔导管和内瘘的患者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永久性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较临时性双腔导管少、感染率低,但仍比内瘘多。结论 良好的护理和有效的预防感染是延长永久性深静脉置管使用时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施濒星  靳爱微 《吉林医学》2011,(29):6244-6245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CQI)的方法降低透析患者留置半永久性导管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CQI前(2009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留置有半永久性导管患者26例,分析导管管腔感染的发生率及特征,采用设计、实施、检验和应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的防治措施,与CQI后2010年同期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留置有半永久性导管患者发生导管感染进行比较。结果:CQI后,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留置有半永久性导管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由30.77%降至3.23%。无复发性导管感染发生。结论:CQI的方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80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临床护理资料,分析诱发并发症因素,优化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导管堵塞、感染与皮肤感染各占24%、10%和20%,分别为19例、8例和16例;临床治愈率为56%(44/80),好转率38%(31/80),无效率6%(5/80)。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接受积极高效的护理措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促进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