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某独立学院的277名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坚韧、力量、乐观3个维度上的差异,并得出相应数据结果,在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关注特殊学生群体,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弹性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招募方式,对23名大学生进行连续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选择另外24名被试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使用中文版韧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心理韧性没有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差异显著(t=5.838,P0.001);2实验组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韧性总分和各分量表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孤独感量表(第3版)对3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城市,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自我效能感偏低;心理韧性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自我效能在心理韧性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韧性作为保护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就业阻碍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主观职业障碍问卷职前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27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女生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就业阻碍:大二学生感知到的就业阻碍最多: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②主观就业阻碍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心理韧性对主观就业阻碍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其感知到的就业阻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2007-2021年间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APA PsycArticles、APA PsycInfo、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等数据库,选取以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测评大学生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考察心理韧性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传统meta分析考察心理韧性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共227篇文献纳入分析。大学生CD-RISC总分、坚韧性维度得分均与年代负向关联(β=-0.33、-0.34,均P<0.01);男生的CD-RISC总分(95%CI:0.07~0.18)及坚韧性(95%CI:0.19~0.23)、乐观性(95%CI:0.08~0.12)、力量性维度(95%CI:0.10~0.14)得分均高于女生。结论:在2007-2021年间,我国大学生以“心理韧性量表”测评的心理韧性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398名医科院校的大学生,测量心理韧性、自尊及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共回收343份有效数据.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韧性是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的显著预测变量;以心理韧性为潜在自变量,以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为潜在因变量分别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x2/df=2.96,RMSEA=0.07,CFI=0.96,GFI=0.91,IFI=0.96,R2=0.52)和自杀风险(x2/df=2.43,RMSEA=0.06,CFI=0.93,GFI=0.96,IFI=0.93,R2=0.35).结论 心理韧性对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索认知疗法对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效果。方法:1例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接受连续9周、每周一次的认知治疗。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在干预前、干预后和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分别实施测评,并收集患者的主观报告。结果:患者经过干预后,心理韧性水平提高,同时抑郁、焦虑水平下降。自我报告治疗后社会支持感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其效果在干预结束后三个月内的跟踪期间仍保持稳定。结论:认知治疗对有效地提升恶劣心境障碍患者的心理韧性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未来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2名已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应激事件量表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应激事件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对唐山市两所自闭症康复机构32名自闭症儿童家长(每个机构16名,平均年龄34.5岁,其中父亲占25%,母亲占75%)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与心理韧性有显著相关(P0.05)。1自闭症儿童家长在理性分析、重新关注计划、接受和自我责备的均值小于中值,其他各维度均值都大于中值;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灾难化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责难他人和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维度和心理韧性没有显著相关;3心理韧性和应激事件各维度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重新关注计划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重新评价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灾难化和心理韧性呈负相关(P0.05)。结论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韧性受威胁性或应激性事件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编制大学生求职韧性问卷,并检验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前人文献和访谈获得初始项目,对两个样本进行集体施测,样本一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部分被试同时完成外部效标验证的问卷,包括动机控制、情绪控制、乐观等,同时还搜集了部分被试的班主任老师对其就业力的评价数据。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求职韧性问卷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接受自我、坚持行动、能力肯定、情绪管理;(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求职韧性问卷的4个因子在样本二的拟合良好;(3)外部效度验证结果显示,求职韧性与动机控制、情绪控制、乐观、就业力评分呈中等程度相关;(4)求职韧性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3,接受自己、坚持行动、能力认可和情绪管理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3、0.69、0.64、0.65。结论:求职韧性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良好,可以用于相关研究中的测量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3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军校学员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对军校生活的适应状况。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某军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共409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军校不同性别、年级、是否学员干部的军校学员的心理弹性无显著差异。不同适应程度学员的心理弹性相关显著(F=13.480,P<0.01)。结论军校学员的心理弹性越好,学员对军校生活的适应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大学生危机人格测查问卷、危机脆弱性问卷和自我压弹量表对823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总水平上,大四高于大二、大三(P0.05),自我压弹大四高于大二(P0.05)、城市高于农村(t=-2.372,P0.05);2除精神影响因素外,心理弹性其他因素及总分与危机人格各因素及总分、危机脆弱性存在显著负相关(r=-0.104~-0.518,P0.01),与自我压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18~0.558,P0.01),高、低心理弹性者在危机人格(t=12.203,P0.01)、危机脆弱性(t=12.134,P0.01)、自我压弹(t=-13.017,P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弹性、自我压弹分别与危机人格、危机脆弱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达到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信度与效度,通过比较3种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以判断哪种模型更适用于国内大学生人群。方法: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成人版(EPQ-RSC)对400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心理弹性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因素模型,即抗压力、自我控制、目标定向、社会适应性。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1.85,RMSEA=0.046,GFI=0.94,AGFI=0.92,CFI=0.94,NNFI=0.93)、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效标效度均表明4因素模型较好。结论:大学生中的心理弹性结构遵循4因素模型,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1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学习适应在各学习成绩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F=19.765,P0.001),学习成绩低分组学习适应得分显著低于高分组(F=19.765,P0.001);2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呈显著正相关(r=0.251,P0.001),心理韧性和学习适应也呈显著正相关(r=0.469,P0.001);3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a*b/c=56.89%。结论:学习适应是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学习适应,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优势的发现和实现理论以及期望模型理论为基础,探讨乐观倾向训练方案对乐观、悲观的各自改变效果及效果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分析该训练对相关消极、积极心理变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对比训练实验法。结果:实验组的乐观、自尊、内控性、一般自我效能感、正性情感、一般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指标都得到显著提升,而悲观、抑郁和负性情感等显著降低,并且追踪测量效果更为显著,表现出本训练方案的长期效果不但稳定而且还表现为后期效应扩大的现象。结论:基于优势的乐观干预训练效果显著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进行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实验。结果: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大学生宣泄调节(t=5.966,P=0.000)、内外向(t=3.903,P=0.000)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神经质(t=-3.036,P=0.000)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③在悲伤和高兴(S-H)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601,P=0.012);在高兴和恐惧(H-F)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003,P=0.05);在恐惧和悲伤(F-S)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对中性面孔判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复杂情境时比心理弹性较低的人更能积极认知和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方式及效果。方法以江西九江职业大学师范专科19名学生为实验组,对他们进行8次团体辅导干预,本班20名同质同学为对照组,在辅导前后施测心理弹性量表。结果辅导后,实验组在弹性量表的总均分(t=5.14,P〈0.001)、自控性(t=2.77,P〈0.05)、挑战性(t=3.59,P〈0.01)、灵活性(t=4.45,P〈0.001)及乐观倾向(t=3.75,P〈0.01)等四成份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弹性量表得分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对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提升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定向测验(LOT-R)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高校3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乐观人格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性别(t=4.315,P0.01)和年级(F=4.013,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乐观者在乐观因子、解决问题、求助上显著高于悲观者,悲观者在悲观因子、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显著高于乐观者;3乐观人格与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4幻想是大学生普遍的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的乐观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