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采用不同术式和切削比对术后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接受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52例(103眼), 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组(L组)27例53眼和新型表层屈光手术组(A组)25例50眼。两组中, 再按切削比分为亚组1(切削比≤ 0.15)和亚组2(切削比 > 0.15)。术前及术后第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常规眼科检查, 包括角膜地形图检查, 测定指标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 SRI)、垂直子午线的角膜镜度数及其差值(Δsimulated keratoscopy reading, ΔSimK)和最大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y reading, SimK)等效值。分析不同术式组、不同切削比组之间术后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的特点。  结果  在L 2和A2组术后各时期SA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0), 而L1和A1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L 2组, 术后1周SR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0), 而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A2组, 术后1周及1个月SRI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0, P=0.005), 而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L1和A1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各组中, 术后各时期ΔSimK及SimK等效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均=0.000)。术后SAI和ΔSimK的变化受手术方式和切削比的共同影响(P均 < 0.05), 而SRI和SimK等效值的变化仅受切削比的影响(P均 < 0.05)。  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参数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变化程度大于新型表层屈光手术, 且切削比越大, 变化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 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 (F-LASIK组)各150例300眼。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愈合、视力、干眼的3项客观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泪液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 FS)评分]、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的问卷评估。  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瓣均一期愈合, F-LASIK组有1只眼术后第1天角膜瓣细皱, 冲洗后好转; 所有眼均达到手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值K1、K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 < 0.05),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1个月两组BUT、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均明显下降, FS评分明显增加(P < 0.05)。术后1个月F-LASIK组BUT明显高于M-LASIK组(P=0.045), 泪液分泌试验、F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IK组主观症状的评分总和明显低于M-LASIK组(Z=-0.989, P=0.043);满意度明显高于M-LASIK组(Z=-2.316, P=0.021)。  结论  传统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和现代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及生活视觉质量, 而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满意度更高, 且可以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A超角膜测厚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  方法  2011年8月至11月北京协和医院成人屈光不正患者65例(130眼), 均先后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 散瞳剂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结果  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值分别为(536.70±39.60)和(548.31±39.22)μm, 散瞳后的测量值明显高于散瞳前(P=0.000);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散瞳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值分别为(539.57±39.73)和(545.99±39.47)μm, 散瞳后的测量值亦明显高于散瞳前(P=0.000)。两种方法散瞳前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值比较,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值明显高于A超角膜测厚仪(P=0.000);而两种方法散瞳后的测量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  结论  散瞳后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值较散瞳前略有增加, 故散瞳前测量值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角膜中央厚度, 有助于为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年对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观察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8~14岁在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随诊数据完整者40例(79眼), 配戴前与配戴后6个月及1年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厚度的测定与比较, 同时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结果  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明显降低(P > 0.05)。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在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 而在1年时分别轻度增加和减少, 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角膜厚度在配戴后6个月及1年与配戴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配戴后1年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K值)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角膜塑形镜降低近视屈光度、控制近视发展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有轻度影响, 必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以确保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胰腺癌术后患者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与容积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的剂量学差异, 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2011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放疗的1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 分别根据其同一CT模拟定位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 处方剂量50 Gy/25次。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曲线, 评估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 并比较二者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 MU)和治疗时间的差别。  结果  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FF-IMRT计划相比, VMAT计划中肝脏、胃、小肠、全身的V5明显升高(P均 < 0.05), 而肝脏的V10和V20, 胃的V10, 小肠的V10、V20、V50, 左肾的V20, 右肾的V20、V30、Dmean、Dmax, 以及全身的V10、V20有不同程度下降(P均 < 0.05), 脊髓的Dmax升高1.85 Gy(P=0.04)。FF-IMRT计划与VMAT计划的MU分别为619.60±117.18和492.70±51.56(t=3.18, P=0.01)。VMAT计划的MU较FF-IMRT计划减少了20.48%。  结论  胰腺癌患者选择VMAT计划, 可以在不降低计划水平上的剂量分布的前提下, 大大减少MU, 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对直肠癌术前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和容积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术前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15例直肠癌术前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行CT模拟定位, 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对同一CT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结果  VMAT计划组和FF-IMRT计划组靶区覆盖度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VMAT计划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105%覆盖度、Dmean及Dmax均增加(P=0.011, P=0.017, P=0.006), 适形度指数减低(P=0.008), 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VMAT计划组膀胱V50增加约15%(P=0.009), Dmax平均值增加0.7 Gy(P=0.003);小肠V30降低10%(P=0.004), Dmax平均值增加0.9 Gy(P=0.000);骨髓V10、V30、V40分别降低2%、10%、10%(P=0.000, P=0.000, P=0.000), Dmean平均值降低1.7 Gy(P=0.000);左右股骨头D5分别降低3.2 Gy、2.4 Gy(P=0.000, P=0.000);全身V10、V20、V30、V40也明显降低(P=0.003, P=0.000, P=0.000, P=0.004)。VMAT计划组较FF-IMRT计划组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 MU)平均值减少50%(P=0.000)。  结论  直肠癌术前患者采用VMAT技术, 可以获得等同于或优于F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 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MU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IOL-Master生物测量仪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92例患者161眼分别用IOL-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 同时用IOL-Master及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  结果  IOL-Master和A型超声对前房深度的测量值分别为(2.94±0.19)和(2.77±0.13)mm,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但两种测量方法无显著相关性(r=0.012, P>0.05)。IOL-Master和A型超声对眼轴长度的测量值分别为(24.10±2.36)和(23.91±2.13)mm,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且两种测量方法具有显著相关性(r=0.983, P < 0.001)。IOL-Master和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4.38±1.66)和(44.12±1.62)D,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IOL-Master与A型超声均可用于眼前节相关参数测量, 基于光学原理基础, 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为临床生物测量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行CT模拟定位, 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对同一CT图像设计HT计划和FF-IMR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结果  HT计划组和FF-IMRT计划组靶区覆盖度均满足临床处方剂量要求。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HT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95%、PTV100%覆盖度增加, PTV105%覆盖度降低、Dmean及Dmax均明显降低(P=0.000), 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F-IMRT计划组(P=0.000)。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HT计划组的膀胱V40降低约7%(P=0.000), Dmax平均值降低1.7 Gy(P=0.000);直肠V40降低约8%(P=0.000);小肠V30、V40分别降低4%、3%(P=0.002, P=0.000), Dmax平均值降低2 Gy(P=0.000);骨髓V30增加约5%(P=0.001), 左右股骨头D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马尾神经Dmax的平均值降低约2 Gy(P=0.030)。全身V20、V30、V40分别降低2%、1.3%、0.6%(P < 0.01)。  结论  宫颈癌患者采用HT技术, 靶区均匀性指数及适形度指数均较FF-IMRT技术明显提高, 膀胱、直肠、小肠中高剂量区的体积进一步降低。HT技术在宫颈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可作为一种新的照射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血清肌酐(creatinine, Cr)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7例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水平将患者分为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使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分析患者血清Cr、尿素氮、CCr与甲状腺功能以及血清肌酸激酶间的关系。  结果  14.8%的患者血清Cr水平超过正常上限。本组患者血清Cr和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P < 0.001, r=-0.628)、FT4(P=0.016, r=-0.458)间均呈负相关。临床甲减组血清Cr水平明显高于亚临床甲减组[(99.89±28.93)μmol/l比(74.67±8.03)μmol/l, P < 0.01]。而甲状腺激素治疗后, FT4明显升高(P=0.005), 血清Cr明显降低(P=0.001)。Cr和经对数转换的血清肌酸激酶间呈正相关(P=0.032, r=0.596), CCr和FT4呈正相关(P=0.043, r=0.527)。  结论  临床上发现血清Cr水平增高的患者应常规筛查甲状腺功能。血清Cr水平的增高与CCr的下降以及肌肉的破坏均有关。甲状腺功能纠正后, 甲减引起的血清Cr水平的增高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声触诊组织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 VTQ)技术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4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经肾活检证实的28例IgAN患者, 对所有患者左肾进行常规超声(肾脏长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及VTQ超声[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 SWV)]检查。分析常规超声与VTQ指标间, 以及各超声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期、Lee分级、肾小球硬化指数(glomerular sclerosis index, GSI)、肾小管萎缩(tubular atrophy, TA)以及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 IF)的相关性。  结果  IgAN患者肾脏常规超声指标与其VTQ结果、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VTQ测定的SWV与CKD分期(r=-0.382, P=0.045)、Lee分级(r=-0.407, P=0.031)及IF(r=-0.397, P=0.036)呈负相关, 与GSI和TA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结论  通过VTQ技术测定的肾皮质SWV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存在相关性, 这一新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超高度近视[≥10.00(近视+散光)]患者的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近视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根据81例13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屈光度和手术光区(mm)分为-10.00≤D≤-13.00、-13.00〈D≤-15.00、D〉-15.003组和6.0〈光区≤6.5、5.5〈光区≤6.0、5.0〈光区≤5.5、4.5〈光区≤5.04组,运用Y。检验比较各组近视回退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前屈光度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差异均无显著性;6.0〈光区≤6.5、5.5〈光区≤6.0 2组与5.0〈光区≤5.5组近视回退眼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4.5〈光区≤5.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光区的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比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72例127眼,分为LASEK治疗组38例(68眼)和LASIK治疗组34例(59眼),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程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时, LASEK 组UCVA 明显低于LASIK组(P〈 0.05),但术后1个月、3 个月、6个月时两组UCVA 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及1个月、3个月时,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现象,LASEK 组回退幅度较LASIK组明显,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LASIK 组未出现Haze, 而LASEK组术后可见少量haze, 无2级以上Haze出现.[结论]LASIK和LASEK在矫正高度近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好,安全性,但前者较后者视力恢复快,而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8rain与3.0nlnl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的统计分析,探讨白内障微切口(1.8mm)同轴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按性别、年龄、视力、白内障的成熟程度配对,每对中随机抽取1例分入A组,另~例分入B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3.0nlln传统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普通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1.8rnlTl微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超薄型人工晶体即M1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B组裸眼视力均优于A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两组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A组与术前相比,散光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己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阶段,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0.05)。在术后各阶段,A、B两组的角膜内皮计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透明角膜1.8min微切口与3.0mm传统切口相比,尽管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没有差异,但后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的Ⅳ级核白内障病人72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3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Ⅱ组34例(34眼)行改良小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月对两组术眼非校正远视力(UCDVA)、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 d两组UCD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术后1周、1月两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同术前比较,Ⅰ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t=2.95,P〈0.05)。两组术后均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术后可获得良好UCDVA,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比较,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少,该方法 对于Ⅳ级核白内障仍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间歇性外斜视与近视的相关性。方法将61例有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少年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外展过强型9例,集合不足型42例,基本型10例;将同期规范散瞳验光无斜视的儿童少年6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每年的屈光变化,分析与近视的相关性。连续观察4a。结果研究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外展过强型及基本型(P均〈0.01),而外展过强型与基本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可能会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发展,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Q值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方法 采用德国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机及可联机的角膜地形图对123例(246眼),屈光度在-1.50~-8.50 D,散光在-0.50~-2.50 DC的病人双眼同时治疗,其中右眼行Q值引导个体化LASIK切削程序治疗,Q值设置在-0.25~-0.50之间;左眼行标准LASIK切削程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Q值引导组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86,P〈0.05);Q值引导组术后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高于标准组(χ2=16.97,P〈0.05).结论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快、安全稳定,其中Q值引导组保持了人眼角膜生理非球面性,病人视觉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Pentacam系统获得的近视眼的前节各部位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应用Pentacam系统对436只近视眼球进行检测并获取数据,计算各部位数据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按等效球镜数据,将人群分为超高近视组、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分析.按性别分组及眼别分组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法分析(秩和检验).[结果]眼前部组织和近轴部位数据变化小,前节后部和周边部的数据变化大.超高度近视组的房角,较其他各组的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角膜最薄处厚度、角膜容积和瞳孔直径方面,男性数据与女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左右眼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entacam系统进行眼部检查,速度快,操作简单,一次检查获取数据功能强,数据结果符合人体解剖特点和生理变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知觉、泪膜功能、结膜杯状细胞情况,初步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情况。方法 90例180眼行LASIK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知觉检查、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及术前,术后1、3、6个月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 Sit值术后各期均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3个月BUT值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术后各期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结膜上皮鳞状化生程度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恢复。结论 LASIK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知觉减退、眼表组织损害,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对称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对近视患者眼1472只(其中男性眼715只,女性眼757只)、行PR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161只和行LASIK手术后1年的患者眼158只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角膜平均屈光力(ACP)与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的相关关系。结果ACP与SAI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120、0·108,P<0·01),PRK术后1年,ACP与SAI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110,P=0·165);LASIK术后1年,ACP与SAI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066,P=0·413)。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与角膜表面对称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可以改变这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