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远处孤立转移病灶行手术切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12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 其中16例对远处孤立转移灶予以手术切除。患者均有明确的肾细胞癌病理诊断, 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或依维莫司, 直至孤立转移灶稳定且评估为可切除。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接受远处孤立转移灶切除术的16例患者中, 男11例, 女5例, 中位年龄51岁(37~72岁); 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4例, 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 肺转移5例, 骨转移2例, 肾上腺转移5例, 脑转移2例, 肝转移1例, 腹壁转移1例。患者围术期均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肿瘤相关症状明显缓解, 一般情况有所好转。16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3.8%和31.3%。无手术相关的死亡。  结论  经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有远处孤立转移灶时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取得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衰弱患者在X线透视下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转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的技术, 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行X线透视下PEG转为PEJ的12例高龄衰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6例次操作, 技术成功率100%, 操作时间8~32 min, 平均18 min,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PEG转为PEJ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侧太田痣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双侧太田痣患者59例, 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皮疹范围、是否双侧对称、皮疹颜色、巩膜是否受累、是否有合并症及特殊病例等, 其中部分病例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和调Q紫翠宝石激光治疗。  结果  双侧太田痣患者占同时期太田痣患者的4.47%, 均为先天发病, 男:女=1:4.9。患者皮疹颜色为蓝褐色25例, 淡褐色34例; 皮疹双侧对称分布者47例, 双侧不对称者12例; 17例患者累及双侧3支三叉神经; 在皮疹双侧对称分布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皮疹为居中分布; 31例患者出现巩膜受累; 4例患者出现先天性血管畸形。组织病理与单侧太田痣无差异, 调Q紫翠宝石激光治疗效果好。  结论  双侧太田痣为一种先天发病的疾病, 有较高的概率出现大面积累及、巩膜受累和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大出血的影像诊断方法,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经动脉栓塞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临床疗效。  结果  6例假性动脉瘤中3例位于脾动脉, 另3例分别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增强CT发现4例, 全部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明确诊断并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 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达10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增强CT和DSA是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经导管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ct-D)单日冲击疗法用于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low-risk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LRGT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95例接受Act-D单日冲击化疗方案治疗的LRGTN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临床特征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诊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水平评价治疗效果,并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评估化疗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结果  95例患者中,79例经Act-D单日冲击疗法治疗后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3.2%(79/95),总疗程平均(4.4±1.3)程(1~8程),不同临床特征之间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因无效或耐药更改联合化疗方案后均达到血清学完全缓解。所有患者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仅1.1%(1/95)。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后平均随诊(11.6±9.0)个月,3例复发,复发率3.8%。  结论  Act-D单日冲击化疗方案用于治疗LRGTN安全有效,且具备简便、耐受性好等优点,可作为LRGTN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颈部白斑患者红绿蓝(red green blue, RGB)光和紫外线(ultraviolet, UV)光图像在白癜风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皮肤分析仪对608例头颈部白斑患者进行RGB光和UV光拍照, 定性分析同一患者头颈部白斑在RGB光和UV光下白癜风病变边界的区别。  结果  白癜风皮损在UV光下表现为界限清楚的亮白色荧光。608例头颈部白斑患者中, 通过RGB和UV图像确诊为白癜风281例(46.2%), 除外286例(47.0%), 不能明确诊断41例(6.7%)。部分黏膜和头皮部位受累的白癜风因颜色浅, 诊断困难, UV图像可明确诊断。肉眼不能明确白癜风皮损界限时, UV图像可明确受累范围, 指导治疗。对于疗效的评价, UV图像可更有效地确定复色范围, 并提示治疗后肉眼不可见皮损。  结论  头颈部白斑患者RGB和UV图像分析可用于诊断或除外白癜风, 特别是肉眼难于鉴别的皮损; 能有效地指导治疗和进行疗效评价, 更有效地确定复色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 54例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细菌性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54例肝脓肿患者中37例为单一病灶, 17例为多发病灶; 脓肿平均最大径为(10.5±5.6)cm; 穿刺技术成功率为10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全部患者穿刺引流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拔除外引流管, 平均置管时间(20.6±7.8)d; 另13例患者症状好转后, 带管出院。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 IFX)治疗重症/难治性肠型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1月,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前期治疗无效而联合应用IFX的重症/难治性肠型BD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影像学检查、IFX联合治疗前后用药、治疗反应及预后。分析并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症状改善及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肠型B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intestinal BD, DAIBD)及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变化。  结果  12例BD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例, 平均年龄(29.5±10.5)岁, 均为活动性肠道受累BD, 确诊BD到开始IFX联合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7.0(4.3, 109.5)个月。12例患者均存在腹痛、消化道溃疡, 其中8例腹泻, 1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 4例肠梗阻, 3例肠穿孔。联合应用IFX后, 12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 溃疡渐愈合, 消化道出血好转, 1例穿孔患者同时行手术治疗, 1例患者缓解后出现结肠狭窄择期行梗阻肠段切除术。IFX联合治疗后, 红细胞沉降率[4.0(2.0, 6.8)mm/h比28.5(10.3, 52.3)mm/h, P<0.01]、C反应蛋白[0.6(0.5, 1.7)mg/dl比26.8(9.1, 47.1)mg/dl, P<0.01]、DAIBD(37.5±27.3比126.7±49.0, P<0.01)和糖皮质激素剂量[13.8(1.9, 16.9)mg/d比40.0(16.3, 56.3)mg/d, P<0.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免疫抑制剂种类减少或不变。未观察到严重感染或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IFX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治疗严重/难治性肠BD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食管前性吞咽障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16例食管前性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评估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中9例接受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检查均表现异常; 8例接受洼田饮水试验检查均表现为Ⅲ级以上异常; 11例接受吞咽造影检查表现为启动延迟或不能启动, 吞咽相关误吸, 咽腭反流, 食物滞留、残留、渗漏, 环咽肌功能障碍; 11例接受内镜吞咽检查表现为声带麻痹、唾液潴留、咽喉部瘢痕、误吸等异常。  结论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和洼田饮水试验可作为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筛查及床旁评价工具, 吞咽造影检查和内镜吞咽检查则可以精确评估吞咽障碍的发生部位及性质, 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的水平。  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二期梅毒患者26例, 其中男20例, 女6例, 年龄16~76岁, 平均(40±13)岁, 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确诊;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6例二期梅毒患者和14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IL-2的水平。  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分别为(2.510±0.529) pg/ml和(2.225±0.157) pg/ml, P=0.016];而二期梅毒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接受治疗、IgM是否阳性及RPR滴度对IL-2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  梅毒螺旋体入侵可能引起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IL-2水平升高, 增强宿主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清除。  相似文献   

11.
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是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设计的液体激光器,其以氧合血红蛋白为靶组织,是国际上治疗血管性皮肤疾病的一线方法 .595nm波长是脉冲染料激光最常用的波长之一,具备长脉宽及表皮冷却技术的595nm脉冲染料激光目前在鲜红斑痣、浅表性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性氧簇(ROS)在长脉冲1 064 nm激光体外照射临床分离的红色毛癣菌Y和红色毛癣菌N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长脉冲Nd:YAG 1 064 nm激光分别以200 J/cm2,400 J/cm2、600 J/cm2能量照射红色毛癣菌Y菌落(分离自临床激光治疗有效的病甲)和红色毛癣菌N菌落(分离自临床激光治疗无效的病甲),未行激光照射组为对照组,观察红色毛癣菌Y和N的菌落在激光照射第1、3、5、7天的生长曲线变化,同时应用比色法检测ROS(H2O2、OH-、O2-)表达水平。结果红色毛癣菌Y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生长曲线下移,在激光照射能量为600 J/cm2时,菌落停止生长,其ROS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红色毛癣菌N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各激光能量组生长曲线接近重合,菌落生长不受影响,其ROS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结论 ROS可能在长脉冲1 064 nm激光治疗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出皮秒级激光器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的模式原理,观察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文身文刺部位的范围,应用Q开关1064nm激光扫描文身文刺部位局部,再应用皮秒级激光器对已治疗区域进行再次扫描;结果皮秒级激光器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可更有效清除皮肤文身,本次入组病例共43例,根据计算标准可算出治愈率为88.09%,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有效率与纹刺时间、纹刺深浅、染料成分有关性,计算改善率为100%;结论应用皮秒级激光器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文身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为更有效治疗文身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倍频532 nm激光光凝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充分散瞳,用+90D前置镜、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检查眼底,发现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97例,应用倍频532 nm激光光凝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激光光凝及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1±2.2)个月。95例(97.94%)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或干性裂孔激光封闭良好,激光斑形成明显,2例(2.06%)患者发生明显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法激光治疗,行巩膜外冷凝及外垫压手术封闭裂孔,视网膜脱离复位。结论倍频532 nm激光光凝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和干性裂孔安全有效、方便经济,能够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比2 940 nm饵像素激光对早期、成熟瘢痕的干预效果,探究2 940 nm饵像素激光对早期瘢痕形成防治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60例手术切口缝合或外伤清创缝合后早期、成熟瘢痕,分为两个组,早期瘢痕组(拆线后2 d)和成熟瘢痕组(拆线后6个月),均给予铒像素激光处理。治疗前、治疗后应用VSS评分系统对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并由患者、医生和第三方分别对两组瘢痕情况进行评价(三方对于瘢痕情况客观给予评分,5分制,以三者平均分作为最终分数)。结果:两组病例均随访半年,早期瘢痕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色泽、厚度方面具有明显变化(P<0.01),成熟瘢痕治疗前、治疗后相比,在色泽、厚度、柔软度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医生、第三者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瘢痕治疗后与成熟瘢痕治疗后相比,在色泽、厚度、柔软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医生、第三者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 940 nm饵像素激光对早期瘢痕干预效果好,对成熟瘢痕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面部皮肤经过1064nm激光联合医用敷料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方法 选取50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进行1064nm激光和医用敷料联合治疗3次(每个月治疗1次),采用云镜分别对面部皮肤浅层斑、深层斑、毛孔数量、平滑度、深层皱纹、浅层皱纹、细纹情况进行术前术后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面部皮肤的浅层斑、深...  相似文献   

17.
林挺  廖春 《新医学》2014,(4):272-274
目的:观察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19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2例)予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对照1组(40例)予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对照2组(37例)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1组总有效率6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9,P<0.01)。对照2组总有效率64.87%,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4,P<0.01)。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斑秃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形态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05年至2007年对驻地单位40岁以上2230名健康体检者的肝胆超声检查结果,通过统计学处理胆囊形态异常组与胆囊形态正常组患者胆囊结石阳性率。结果胆囊形态异常组与胆囊形态正常组胆结石阳性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胆囊形态异常是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应用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285例,对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痣及充血性增生瘢痕等皮肤血管性疾病,根据皮损的不同性质选定不同能量的光束进行照射,视情况重复治疗1—5次。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85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为85.9%,治愈153例,治愈率为53.7%,出现色素性改变52例(18.2%),均在数月至半年后恢复,遗留浅表性瘢痕10例(3.51%),增生性瘢痕2例(0.7%)。结论长脉冲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欧阳钟石  李文志 《临床荟萃》2010,25(16):1388-1389,1392
目的 评价650 nm半导体激光外照射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 4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成激光治疗组与传统治疗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传统治疗,激光治疗组另接受650 nm半导体激光外照射治疗.结果 激光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率分别为70.0%vs 15.0%和20.0%vs 40.0%(P<0.01).激光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溃疡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8.08±3.57)天和(50.20±10.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50 nm半导体激光外照射疗法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